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等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 2 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为 2~6 月龄。毛细支气管炎是导致婴儿住院的最常见原因,6月龄以下的婴儿入院率最高。由于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 RSV 感染所致,所以其季节特征与当地RSV的流行特征相似。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的疾病。年龄<3月龄、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等是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和预防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急诊住院的常见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发现,鼻病毒是其第二位病因.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发病高峰年龄在2~8个月.RSV通过呼吸道传播,对RSV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至今对毛细支气管炎仍无特效治疗.利巴韦林雾化、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heliox等都曾应用,但疗效仍有争议.静脉内免疫球蛋白和palivizumab可用于预防性治疗,但药费昂贵,仅限用于高危患儿.目前,RSV减毒活疫苗和以蛋白质亚单位为基础的疫苗均在研制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流行病学、病毒免疫学、治疗、预防以及疫苗研究的进展,希望对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重要病原.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并不困难,但关于感染后喘息、发生哮喘的机制并不明确.目前尚没有防治RSV感染的疫苗与特效药.随着对RSV感染预防控制及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为临床面对RSV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与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的启动子-28C/G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细支气管炎(既往称毛细支气管炎)易感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38例RSV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88例正常对照者的RANTES-28C/G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浓度,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并搜集受检者的特应性体质史、特应性家族史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RANTES-28C/G基因型分布在RSV细支气管炎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对照组比较,RANTES-28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RSV细支气管炎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10.22,P<0.01;x2=9.708,P<0.01);与CC基因型个体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RSV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了2.09倍(OR:2.09,95% CI=1.32~3.30,P<0.01).在RSV细支气管炎组,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具有特应性体质和特应性家族史的风险分别比CC基因型个体增加了1.85倍(OR=1.85,95% CI=1.01~3.38,P<0.05)和1.91倍(OR=1.91,95% CI=1.03~3.54,P<0.05),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亦显著升高(Z=-2.303,P<0.05).结论 RANTES启动子-28C/G基因多态性与RSV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相关联,并且-28G等位基因与RSV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特应性体质及特应性家族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毛细支气管炎后吸入激素干预治疗与哮喘相关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他引:84  
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炎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引起达50%~80% ,其次为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 ,少数为肺炎支原体、流感杆菌引起 ,近来报道由多种病毒或病毒与支原体、细菌的混合感染所致。病变主要侵犯直径为75~300μm的细支气管、肺泡、间质 ,是喘憋性肺炎的一种类型[1]。一、毛支炎转归与哮喘的关系毛支炎日后有可能气道损伤、阻塞、肺气肿、肺不张、渐进的肺功能异常 ;临床方面都有典型的病状。特异性IgE产生等方面均与哮喘有许多共同点和内在联系 ;从毛支炎和哮…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机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Lin L  Li CC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673-675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婴幼儿感染RSV后可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和肺炎,与儿童哮喘有一定的关联。研究RSV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深入认识毛支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尤其是早期喘息与哮喘的关系。现就最近有关RSV感染的免疫学和神经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卜以下呼吸道梗阻所敛的喘憋为特征[1].现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机制、治疗综述如下. 1 毛细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占70%以上,其外壳中F和G精蛋白是形成RSV中和抗体的惟一成分,是疫苗研究的主要目标.RSV分为A、B两种亚型,流行季节可同时传播,但有报告显示RSV-A型较B型感染可引起更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8.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BO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4月经临床诊断为BO的2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有反复喘息及咳嗽。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23例,其中腺病毒肺炎12例,麻疹病毒肺炎和流感病毒A肺炎各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腺病毒并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副流感病毒3肺炎、肺结核各1例,病原不明3例;非感染性因素导致BO 3例,即Steven-Johnson 综合征、副肿瘤天疱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BO各1例;病因不明2例。28例胸部HRCT结果示充气不均25例,马赛克灌注征21例,支气管壁增厚15例,支气管扩张12例,气体潴留征6例。21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提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8例行舒张试验,17例阴性。所有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4例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住院期间死亡1例,18例随访4个月~?4年7个月,临床表现好转12例,无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BO最常见病因,腺病毒是主要感染病原;BO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喘息、咳嗽,但无特异性;胸部HRCT可显示BO较特征性征象,是BO诊断和病情随访的重要指标;BO肺功能特异性地表现为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阿奇霉素是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儿童BO总体预后不好,早期诊断治疗、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望改善儿童BO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因细支气管炎于2007年6月-2008年5月住院治疗的271例患儿的呼吸道标本(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鼻病毒(RhV),流感病毒A、B型(FluA、Flu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PIV3),人类偏肺病毒(hMPV)9种病毒。随机选取RSV感染阳性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71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标本163例(60.1%)。其中HBoV阳性21例(12.9%),RSV阳性61例(37.4%);HBoV并其他病毒感染8例(38.1%),与RSV、FluA合并感染各3例,与ADV、RhV合并感染各2例,与hMPV合并感染1例。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资料除在流行季节上有差异外,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均无差异。结论HBoV是小儿细支气管炎的另一重要病原体,与RSV感染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HBoV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轻,呼吸功能均属于轻中度受损,且以轻度为...  相似文献   

10.
病毒、细菌、真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均可引发儿童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其组织学无特异性,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息为主,影像学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等;短期预后良好,远期则可引发哮喘、反复喘息。急性肺炎支原体细支气管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须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部潜在的致病菌(PPB)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别PPB对病情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因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病毒、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按照...  相似文献   

1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感染RSV以后多数患儿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而少数则出现需住院治疗的严重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和肺炎。导致这种病情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随着对其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RSV毛支患儿基因型的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8,4,10和表面活性蛋白等均存在基因多态性,且与RSV毛支的疾病易感性、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重症婴儿下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PICU收治的呼吸道危重疾病主要病因之一。下呼吸道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哮喘 ,其中感染性支气管肺炎属下呼吸道的急性炎症 ,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通常 2岁以下发病 ,症状重 ,处理难度较大 ;反复发作病例 ,2岁以后易发展为哮喘。因此 ,认识感染性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 ,合理化、规范化的用药 ,不仅可减少呼吸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发生 ,还可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1 发病机制的认识进展1 1 病因 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性支气管肺炎的病原学 ,主要病原体是细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近年 ,由于…  相似文献   

14.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报道明显增多.BO病因众多,但以感染尤其是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居多.病理上以小呼吸道病变及小呼吸道阻塞为特征,大多可根据临床特征结合CT检查结果和肺功能检测做出临床诊断.对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黏膜上皮损伤后持续咳嗽、气喘数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者均应考虑到BO的可能.胸部CT可有马赛克灌注征等特征性表现,肺功能以不可逆性小呼吸道梗阻为特点.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考虑应用激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等,但必须权衡利弊,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小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气促、组织缺氧为临床特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毛支(RSV毛支)大多发生在2~5个月,〈1个月或〉2岁婴幼儿RSV感染后较少发生毛支。RSV毛支常于冬春季流行,以发作性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主要特点。临床研究表明,3岁以下的年幼儿喘息包括哮喘常被误诊为毛支。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急性哮喘发作时临床表现与毛支相似,但一般认为哮喘的诊断应具备反复可逆性喘息发作的特点。近年来RSV毛支与哮喘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具有特应性体质毛支患儿更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因为持续性哮喘患儿大部分有特应性体质,表现为特异性IgE增高和皮肤点刺试验阳性。一项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50%毛支患儿的父母主诉有反复喘息史或发展为哮喘。遗传和环境因素如RSV感染、变应原暴露等与呼吸道高反应的产生密切相关,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RSV感染能促使哮喘的发生。故正确认识导致哮喘发生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见图1。研究表明,RSV毛支患儿与随后10年中反复喘息及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鼻病毒(RV)诱导的毛支可能是更强的哮喘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病毒病原,全球每年约有16万例婴幼儿死于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约10%的RSV毛细支气管炎和(或)肺炎需要住院治疗[1],医疗花费巨大,RSV感染后出现的反复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病房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的71例肺炎支原体细支气管炎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1例患儿起病中位年龄6.6岁,均有咳嗽表现;97.2%(69/71)有发热,中位热峰39.4℃;36.6%(26/71)有喘息;39.4%(28/71)有低氧血症;81.7%(58/71)有过敏背景。(2)中位白细胞7.6×109/L,78.9%(56/71)C反应蛋白升高(15 mg/L)。仅40.8%(29/71)胸片提示网状结节影,71例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均可见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35.2%(25/71)为弥漫性细支气管炎,38.0%(27/71)合并少量肺实变或者肺不张。8.5%(6/71)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广泛黏稠分泌物。(3)均予阿奇霉素治疗;98.6%(70/71)应用甲泼尼龙,单日最大量为1~6 mg/(kg·d),首次应用时间中位病程为第10天,中位疗程为14 d。随访2.5~6.0个月,8.5%(6/71)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病情均为轻度;余91.5%(65/71)痊愈。(4)遗留BO患儿喘息、低氧血症、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遗留BO者,P值分别为0.041、0.006和0.033。结论 肺炎支原体细支气管炎患儿多数有过敏背景。肺部HRCT表现为弥漫性病变,有喘息和低氧血症者,发生BO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指小气道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儿童表现为重症呼吸道感染后持续咳嗽、喘息及活动不耐受.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心肺移植、骨髓移植、Stevens-Johnson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及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检查,肺组织活检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金标准.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准则.早期阶段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时期.多数采取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同时联合其他支持治疗.该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识尚未一致,我们从外周血嗜碱性细胞数量与功能两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鼻病毒(rhinovirus,RV)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以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毛细支气管炎等。其中毛细支气管炎是引起2岁以下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因,患病率逐年增加,早期研究认为主要病原学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但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毛细支气管炎由RV感染所致。该文以R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为切入点,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