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究糖尿病家族史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血糖、血脂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1∶4匹配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分娩的GDM孕妇1265例,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组253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组1012例。两组间血脂、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差异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糖尿病家族史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组孕晚期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组(P<0.05),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h血糖、OGTT?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糖尿病家族史组更高(均P<0.01)。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孕妇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7,95%CI:1.39~7.68)。结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GDM孕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更低、血糖水平更高。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指标异常项数及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611例GDM孕妇,根据孕中期OGTT血糖异常项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其交互作用。结果:OGTT血糖三项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巨大胎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高于一项和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早产发生率也高于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孕期增重过多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胎儿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和增重适宜孕妇,LGA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增重适宜孕妇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孕妇,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在OGTT血糖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发生早产、SGA的危险因素(aOR=1.66,95%CI:1.10~2.52;aOR=2.20,95%CI:1.07~4.53),是LGA的保护因素(aOR=0.40,95%CI:0.27~0.50);孕期增重过多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aOR=2.15,95%CI:1.35~3.41;aOR=1.80,95%CI:1.20~2.72;aOR=2.18,95%CI:1.10~4.30)。在OGTT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巨大胎儿和LGA的保护因素(aOR=0.24,95%CI:0.09~0.67;aOR=0.54,95%CI:0.34~0.86),孕期增重过多则是早产的危险因素(aOR=1.98,95%CI:1.23~3.18)。而在OGTT血糖三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无明显关联。结论:在GDM孕期管理中,对于OGTT一项或两项血糖升高者,孕期体重合理管理可降低部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三项血糖均升高者,除了孕期体重管理,需更严格的血糖监测并进行药物降糖等积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昆明市不同血糖情况孕妇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及围生期结局,以期指导孕妇孕前准备及孕期保健,降低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 收集2005—2013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至分娩单胎的21 7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及孕前糖尿病(PGDM)组3组。比较3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围生期结局。结果 GDM和FGDM组平均年龄高于NGT组,GDM组平均身高低于NGT组,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和GDM组、受教育年限低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有DM家族史者占比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年龄≥35岁、BMI≥25 kg/m2、有DM家族史、受教育年限≤12年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GDM组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小于NGT组,PGDM组孕期增重、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和PGDM组由外院转入者占比高于NGT组(P<0.016 7)。GDM组出生体质量、身长小于NGT组,PGDM组身长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大于胎龄儿、巨大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围生儿死亡者占比高于NGT组,PGDM组母亲剖宫产、新生儿大于胎龄儿者占比大于NGT组,P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结论 即使给予PGDM组规范的治疗与干预,母婴结局的负面影响仍明显高于NGT和GDM组,因此应强调孕前保健及PGDM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岛素治疗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体重及BMI增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GDM的孕妇556例,其中23例接受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组),533例未予胰岛素治疗(非胰岛素治疗组)。对比两组妊娠结局,分析胰岛素治疗与孕期体重增加及孕期BMI增加的相关性。结果胰岛素治疗组子痫前期、大于胎龄儿(LGA)、小于胎龄儿(SGA)、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非胰岛素治疗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56例患者孕期体重增加与GDM不良结局均呈正相关(r=0.0919,P<0.05);胰岛素治疗组孕期体重及BMI增加明显低于非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胰岛素治疗与孕期体重增加及孕期BMI增加呈负相关(r=-0.1452、-0.1339,均P<0.01)。结论胰岛素治疗可使GDM妇女孕期体重及BMI增加幅度降低,可能是改善GDM妊娠不良结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鲍筠  于桂云 《河北医学》2014,(10):1696-1699
目的:研究孕前与孕早期干预对超重孕妇妊娠期糖尿病( GDM)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1日起在孕前门诊健康检查,挑选出体质指数( BMI)≥24-27.9kg/m2750人,同意接受孕前指导3-6个月的妇女385人为研究组,不同意接受孕前指导的妇女365人为对照组。体质指数在18.5-23.9kg/m2350人为正常组,怀孕后均在我产科门诊孕期检查,研究组接受孕前孕早期干预及定期产检,其余两组只接受正常产检,观察三组孕妇GDM、巨大儿、大于孕龄儿、小于孕龄儿、剖宫产、阴道分娩发生率。结果:研究组GDM、巨大儿、大于孕龄儿、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而在GDM、巨大儿、大于孕龄儿、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妊娠期糖尿发病率及妊娠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肥胖孕妇360例,按孕期增重分为〈10 kg,10~15 kg,〉15 kg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增重10~15 kg及〉15 kg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重〈10 kg组(P〈0.05)。各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10 kg对妊娠结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对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5月我院孕检的GIGT孕妇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孕期干预;干预组孕妇予以孕前BMI干预,根据孕妇不同的孕前BMI制定孕期体质量增加的目标,并制定个性化食谱和运动量。观察两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及妊娠期增重情况,并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妊娠期增重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孕妇干预后GIGT持续率、GDM发生率、子痫前期、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胎儿窘迫、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的孕前BMI干预能明显减少GIGT持续率和GDM发生率,有效控制GIGT孕妇的血糖和Hb A1C水平,妊娠期增重控制得当,并能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30例孕妇及同期双胎正常妊娠3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孕妇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月经及婚育史、孕期情况和分娩结局等。结果: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与双胎正常妊娠组孕前及分娩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中低蛋白血症、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均P<0.05);双胎正常妊娠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中血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双胎正常妊娠组,而血肌酐显著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均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剖宫产率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孕前BMI过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为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常见表现;早产、低蛋白血症、产后出血为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血肌酐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产妇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各5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及妊娠结局,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7);正常高值血压组、HDP组孕前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妊娠不良结局方面,除早产率略低于正常血压组外,羊水过少、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HDP组羊水过少、胎盘早剥、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和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孕期正常高值血压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亚组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少及过多的比例均高于无不良妊娠结局亚组产妇,孕期体质量增加正常的比例低于无不良妊娠结局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结论: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与孕期血压水平和妊娠结局相关,合理干预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对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GDM组3 593例,对照组15 346例)的方法,选取18 939例于2013~2015年在四川、贵州、云南定期产检的单胎孕妇,测量身高及孕期体质量,于孕24~28周进行GDM筛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暴露水平1)、孕期增重(暴露水平2)与GDM结局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GDM的发生风险〔比值比(OR)=2.44,95%可信区间(CI):1.98~2.99;OR=4.98,95%CI:2.52~9.91)。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孕期增重标准,调整了预产年龄及孕前BMI后,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多或孕中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0;OR=1.48,95%CI:1.26~1.72)。孕早期,高龄组(预产年龄≥35岁)中,与增重适宜者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发生GDM的风险更大〔OR和95%CI为1.42(1.02~2.28)〕,而非高龄组(预产年龄OR值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发生GDM的风险均是增重过多者高于增重适宜者〔OR和95%CI分别为1.59(1.14~1.88)和1.49(1.20~1.72)〕。结论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妇女中,孕前超重和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的高龄妇女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超重女性的孕期管理模式及胎盘因子改变。方法 收集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149例单胎孕妇。分为饮食指导组及常规产检组,取同期孕前BMI正常的590例孕妇作为对照,比较分娩结局,随后检测不同孕前BMI孕妇胎盘中补体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结果 饮食指导后的肥胖/超重孕妇的孕期增重、产后出血、难产率均显著降低,但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剖宫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超重孕妇胎盘中CTRP6及TNF-α的表达高于孕前BMI正常/低体质量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者CTRP6的表达升高。结论 孕期有效饮食控制可减少肥胖/超重孕妇孕期增重,但未能降低新生儿体质量,考虑孕前体质量对母儿影响更大。CTRP6可能参与孕前肥胖女性的脂肪炎性反应及血糖代谢,进而对子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巨大儿影响因素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降低GDM巨大儿的有效方法。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分娩的单胎GDM孕妇1 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巨大儿组(体重≥4 000 g,175例)和非巨大儿组(体重 < 4 000 g,9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发生GDM巨大儿发生率为15.42%,与孕妇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增长体重、空腹血糖存在关联(均P < 0.05)。GDM巨大儿组并发孕妇妊娠高血压,出现手术产、早产、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以及产后出血不良妊娠结局显著高于非GDM巨大儿组(均P < 0.05)。研究发现,GDM巨大儿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1.599倍(95% CI:0.938~2.726),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1.756倍(95% CI:1.132~2.723),出现产后大出血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2.489倍(95% CI:1.385~4.471)。  结论  GDM巨大儿可增加手术产、早产、胎儿窘迫、妊娠高血压和产程中大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孕妇应尽早筛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改变传统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及血糖水平,做好GDM孕妇孕期、产时及产褥期的全程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本地区GDM巨大儿发生率,减少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