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开发治疗方案。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过程、胆固醇代谢异常、神经炎症和神经发生等领域的新发现,以及大脑淀粉样蛋白显像对AD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引起痴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除了已知年龄是最大的危险因素外,AD具体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同时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的致病机制有β淀粉样蛋白(Aβ)毒性、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和神经细胞凋亡。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与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分离、纯化以及分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天然产物药物防治AD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p38MAPK信号通路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D危害极大,但病因复杂,病理不明,治疗方法不足。合适的AD鼠模型不仅能为富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材料,对于明确A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在此基础上探索AD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也均发挥关键的作用。根据AD发病机制的假说:脑衰老、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铝中毒学说、胆碱能障碍学说及遗传基因突变学说等,AD鼠模型经历了从单一假说基础上的单一因素到多假说多因素造模的发展。AD模型鼠的发展为AD病理和诊治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成刚  晏勇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768-277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假说,其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异常、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核心的老年斑异常沉积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神经元膜胆固醇水平的改变和(或)胆固醇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被认为与Aβ的形成、异常聚集、神经毒性以及降解有着潜在关联.基于流行病学以及基础医学研究提示高胆固醇与AD相关联,人们进行了大量关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药物治疗AD疗效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老年人易发且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脑中AB异常累积形成老年斑块及Tau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有关。因此,Aβ及Tau蛋白是目前开发AD治疗药物的两大主要靶点。本文将对基于这两大靶点的AD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AD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针对AD发生发展的神经病理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如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学说、β淀粉样蛋白沉淀学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等。本文综述了基于上述3种学说靶向治疗AD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正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多。随着对自噬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噬可以对AD产生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AD症状。开心散由唐代孙思邈创立,由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4味药组成,该方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主要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对其药物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改善学习记忆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发现了开心散的药物成分可以通过影响自噬相关蛋白对AD进行调节。其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自噬通路是这4味药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路。因此,该文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对开心散调控自噬防治AD做出综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识障碍、记忆受损、人格改变、情感障碍等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有大脑皮层和海马结构等广泛的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NET)、脑内有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等.目前AD病因尚未阐明,人们普遍认为Aβ的形成与沉积是AD发病机制的核心[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脑血管改善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被应用于治疗AD.文献资料显示,多种药物对AD有治疗作用,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疗效各异,本文对目前AD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中有关Tau蛋白的研究进展,阐明Tau蛋白与AD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AD病理机制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以“AD”“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为关键词,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及循证医学网查找相关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Tau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Tau蛋白致AD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3)以Tau蛋白为靶点AD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献排除标准:结果相对陈旧或重复的实验研究。最终选择69篇文献纳入分析。结果:Tau蛋白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比Aβ更强。结论:以Tau蛋白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有望为AD治疗提供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虽然已有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AD的治疗,但疗效有限。目前,一些针对AD发病机制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主要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致病性及易损神经元变性,还有一些针对载脂蛋白E和Tau蛋白致病性的不太成熟的治疗措施。文章就AD的治疗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虽然已有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AD的治疗,但疗效有限.目前,一些针对AD发病机制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主要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致病性及易损神经元变性,还有一些针对载脂蛋白E和Tau蛋白致病性的不太成熟的治疗措施.文章就AD的治疗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也随之增加。而在这其中,阿尔茨海默症(AD)与帕金森病(PD)是最经典的两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功能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而PD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这两种疾病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约5000万的人口,而这其中大部分病例的分布特点表现为散发。研究表明AD及PD发病分别与Tau蛋白及α-突触核蛋白的关系密切,本文就Tau蛋白与α-突触核蛋白在这两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及两种蛋白的相关性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衰退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是AD发生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AD病程的上游分子。Aβ聚集及由此引发的细胞炎症反应等被认为是AD患者脑内提前于神经元变性的早期事件,但目前针对Aβ聚集这一环节的药物尚无一种通过临床3期试验,提示了AD发病过程的复杂性,也使Aβ级联假说面临挑战。本文总结了A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学说—Aβ级联假说及与其相关的AD病理、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为核心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为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近年来对tau蛋白磷酸化的研究备受关注。在AD的实验研究中,探索理想的AD动物模型对于明确A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的研发等方面起关键作用。本文对Tau蛋白磷酸化致AD主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Tau转基因动物模型、激酶和磷酸化酶系统失衡致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损伤模型、降低Tau蛋白糖基化致Tau过度磷酸化模型等。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退化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病理特征是形成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斑(又称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神经元丢失。该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有研究认为免疫炎症机制参与了AD病理的发生发展过程。AD患者脑内对β淀粉样肽的代谢功能异常,引起Aβ异常沉积形成免疫原,激活脑内特定部位的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并介导炎症反应损伤神经元。本文就近年来炎症反应参与AD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为开发更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针对不同发病机制制定疗效更好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及为预防AD的发生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以认知功能受损为临床表现,具有缓慢进展且呈现不可逆转特点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发病机制复杂,药物治疗效果局限。而针刺疗法、运动疗法、经颅磁刺激疗法、芳香疗法、认知干预以及心理、音乐等非药物疗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缓解AD病情发展。本研究从非药物疗法防治AD角度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以期对其进行更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症,主要病理表现有两种,即:细胞内发生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细胞外产生淀粉样沉积物(俗称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NFTs的聚集主要是微管Tau蛋白异常高度磷酸化的生成;SP的淀粉样沉积物主要成份是β-淀粉样肽(Aβ,包括Aβ40和Aβ42),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分解而来,被认为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都集中在α、β和γ-分泌酶对APP的作用和Aβ生成的影响上,以及家族性AD(FAD)和散发性AD(SAD)的发病原因和进程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APP的代谢通路与淀粉样物生成对AD发病的假说;早发性和迟发性AD与APP、PS1、PS2和ApoE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目前Aβ疫苗对AD治疗和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被普遍认同,AD发病过程中神经炎症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对AD的调节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方法。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肠道功能、神经发生以及调控肠道代谢产物调节AD的神经炎症,此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益生菌对逆转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AD病程加重及记忆认知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决定脑中谷氨酸装载进入囊泡的数量及释放,进而调节神经传导的效率,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VGLUT在AD脑中减少,与AD的认知功能障碍、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以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密切相关,可能作为AD早期警示性的分子,也有可能成为防治AD的药物靶点,且以VGLUT为靶点的药物研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20.
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种高度保守且广泛表达的小分子蛋白,具有维持体内细胞内外氧还原平衡、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转录因子活性等功能,在细胞信号转导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发病机理与体内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神经元的丢失与凋亡有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有关Trx与AD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日渐增多。本文拟对Trx与AD的关系进行综述,理清Trx在AD中的作用,旨在为AD的治疗挖掘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