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老年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外科系统70例老年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给予早期活动,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活动能有效预防老年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外科手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外科术后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为26%,而在妇科肿瘤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达7%-45%。下肢DVT可影响下肢活动甚至使患者丧失劳动力,栓子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故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行妇科肿瘤手术约338例,发生下肢DVT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住院时间平均(9.48±1.61)d,对照组患者发生率为22.5%,住院时间为(7.66±4.71)d,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陈红女 《健康研究》2015,(2):240-241
文章回顾分析385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护理资料,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术前准确评估危险因素,术中积极输血、补液,术后行间歇性气囊加压、使用压力抗栓带,进行系统运动指导,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5.
王丹 《时尚育儿》2016,(3):216-217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对100例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结果: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及时评估普外科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防范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纳入干预组与常规组(n=45).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方式,干预组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5.5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78%,相对高于常规组患者满意率82.22%,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建议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3154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1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保护下肢静脉等,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结果]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外伤与手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是影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术后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曹爽 《医疗装备》2021,(7):150-151
目的探讨断肢再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断肢再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静脉血栓史、围手术期感染、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止血药对DVT的影响,将可能对DVT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并为其赋值,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由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年龄≥60岁、有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均可能是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有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均可能是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故需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了妇科盆腔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护理措施。结果:年龄、吸烟、血液高凝、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深静脉置管均为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积极防治,25例DVT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1例肺、脑栓塞并发症。结论:加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防治护理,可有效减少下肢DVT及其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中国校医》2021,35(3):188-190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患者45例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DVT患者45例为对照组.收集、统计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VT形成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人医院及协和医院行剖宫产术共20 998例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化验,术后2~7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除LEDVT患者外,在整个人群中随机选取LEDVT 2倍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影响LEDV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符合术后LEDVT诊断标准者共716例,发生率为3.41%。②计量资料中,病例组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计数资料中,病例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的LEDVT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③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缺乏体育锻炼等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LEDVT的发生与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有关。建议对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2~7天常规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术后护理及治疗,以减少LEDVT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耿慧  丁丽  丁朝霞 《中国校医》2020,34(11):831-83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术后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60例EMs患者,无尿失禁334例,出现尿失禁2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尿失禁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尿失禁组合并高血压、体质指数(BMI)≥25 kg/m2、尿失禁病史、合并糖尿病、术后腹压增加、并发尿路感染、阴道前后壁膨出、30 d内行重体力劳动的比率以及年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均高于无尿失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术后腹压增加、术后30 d内行重体力劳动、年龄≥35岁是EMs术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合并高血压、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术后腹压增加、术后30 d内行重体力劳动、年龄≥35岁是EMs术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李杏 《中国校医》2022,36(5):361-363
目的 探讨基于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均连续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院内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测定两组干预前及出院时下肢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院内DVT发生率为0%、下肢肿胀发生率4.17%,均较对照组的13.33%、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5.583,P<0.05)。出院时,研究组的下肢血流速度为(98.65±7.02)cm/s,较对照组的(72.35±6.44)cm/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89,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较对照组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5)。结论 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DVT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现状并探讨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攀枝花某医院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相关资料并进行术前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别于术后24、48、72 h内各进行1次静脉血栓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研究1 370例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7.4%。其中,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85例(83.3%)、肺动脉栓塞17例(16.7%)。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以左下肢多见(69.4%),常见症状为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肺动脉栓塞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气促、胸痛。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239)、合并基础疾病者(OR=1.351)、开放手术(OR=2.268)、手术时间≥60 min(OR=1.496)、术后D-二聚体水平≥500 μg/L(OR=2.869)、术后卧床时间≥24 h(OR=3.136)是外科术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OR=0.710)是发生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保护因素。结论 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以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为主,受到年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等多因素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对于高危患者加强干预,减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管理术后VT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病案首页数据,查询2012 - 2017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出院诊断包含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肺血栓栓塞症(PE)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采用1∶2匹配方法选择出院诊断无DVT或PE的患者,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纳入试验组患者373例,对照组患者710例。高龄、麻醉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是术后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术前住院日长、术前采用血栓风险评估、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措施是降低术后VTE风险的因素(P<0.05)。(3)术后卧床时间对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后VTE的发生风险影响不同;体腔开放性手术的术后卧床时间对术后VTE发生的OR值为1.24(95%CI:1.12~1.38),高于腔镜手术(1.14,95%CI:1.09~1.19)。结论 高龄、麻醉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的患者发生术后VTE的风险较高,而术前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术后采取物理抗凝措施可以降低术后VT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以男性(60.14%)、年龄<60岁(68.08%)、交通事故伤(47.47%)为主,骨折类型以闭合型骨折(62.94%)为主,骨折部位以胫腓骨(40.56%)最为常见;共有7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88%,其中,胫腓骨和股骨部位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36%和4.20%;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比5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6 h、手术时间≥180 min及引流管放置时间≥6 d为引起四肢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下肢,且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术前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尽早彻底清创、缩短手术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和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及术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小切口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术治疗,小切口组使用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小切口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90.67%,(χ2=8.917,P=0.012)。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42.29±5.46 )min、术中出血量为(87.49±9.9)mL、下床活动时间为(5.74±1.01)d、住院时间为(10.17±2.25)d,均少于对照组的(61.09±8.43)min、(153.82±16.82)mL、(10.34±2.14)d、(17.58±3.38)d,(t=18.53、33.64、19.24、18.07,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小切口组VAS评分为(2.42±0.74),低于对照组的(4.68±0.98),Harris评分为(86.34±12.11),高于对照组的(78.51±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切口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4.67%,(χ2=5.042,P=0.025)。结论 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