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72例选取为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经计算机数表法分为科研组(n=36)、常态组(n=36)。为常态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为科研组患者开展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比对分析2组血脂水平、治疗有效率。结果:科研组TC、TG、LDL-C均低于常态组,HDL-C水平、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常态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本院接诊的68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68例病患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加以使用阿托伐他汀,各34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较之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病患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与剂量.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0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顾玉红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33-4634
目的对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4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宋巧 《药物与人》2014,(5):247-247
目的:观察与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4至2013年10月我院接受的缺血性脑卒中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复发率、不良反应率等数据,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Barthel指数情况、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脂水平,监测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hsCRP、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显著改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且显著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脑心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脑心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情况,减小IMT及斑块面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葡萄糖液加丹红药液,并辅以阿司匹林、氟桂利嗪、硝酸异山梨酯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5);观察组各项心肌酶指标、血脂指标改善及欧洲脑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可显著下调血脂,改善心肌酶水平,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24例显效,4例好转,疗效率为93.33%,对照组19例显效,3例好转,疗效率为73.33%,2组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 d共2例出血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10.00%(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阿托伐他汀用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56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8)和实验组(n=12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BP和DBP均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HDL-C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实验组血脂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实验组颈动脉分级0级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颈动脉分级Ⅲ级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压,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7例脑梗塞患者与101例正常对照者;脑梗塞患者按其IMT分成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计算non-HDL-C值;将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脑梗塞组呈现出高TG、TC、non-HDL-C、LDL-C、低HDL-C及CRP水平明显升高;脑梗塞患者不同IMT水平组的non-HDL-C、CRP等有显著性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颈动脉硬化组的non-HDL-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non-HDL-C、CRP与IMT呈正相关。结论non-HDL-C和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塞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同时对比血脂、血压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12.477,P<0.001);且不稳定斑块占脑梗死组检出斑块的70.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54,P=0.005)。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检出有不稳定斑块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无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脑梗死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中,脑梗死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t1=3.154,P1=0.003;t2=4.384,P2<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有相关关系,在危险因素出现早期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红玲 《中国校医》2019,33(11):844
目的 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滑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n=44)与参照组(n=43),参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参照组的72.09%(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及23例非脑梗死成人,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位置、数量、回声特征,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1=0.018,P2=0.01);而斑块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79)。脑梗死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与IMT呈正相关性(r=0.225,P=0.04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性(r=0.265,P=0.017);血甘油三酯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呈正相关性(r=0.236,P=0.034)。结论颈动脉IMT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伟  张辉 《中国校医》2022,36(9):705-70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1β、SCr、BU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分为两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卡维地洛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92.3%,大于对照组的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36)。治疗后,研究组SCr、BUN小于对照组(t=15.218、P=0.036,t=12.255、P=0.047),研究组TNF-α、IL-1β小于对照组(t=13.475、P=0.036、t=15.170、P=0.034)。研究组安全性大于对照组(5.8%vs 23.1%,χ2=6.023,P=0.037)。结论 在心力衰竭治疗中,阿托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3例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19) cm2比(0.72±0.28) cm2,(2.76±0.4-1) mm比(3.27±0.57) mm,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在常规丹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14d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4〈0.05,χ2=4.41)。观察组CRP水平由治疗前(14.94±5.75)降至(6.89±4.12),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CRP水平治疗前后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脂各指标中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也只是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均明显下降,降低了脑梗死的复发。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采用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珊  郁海燕 《中国校医》2020,34(10):767-769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甘油三酯(1.48±0.28)mmol/L、胆固醇(4.21±0.64)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2.54±0.36)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66±0.31)mmol/L、(4.72±0.61)mmol/L、(2.87±0.4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χ2=5.126,P<0.05)。结论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海口市某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首次发病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同时按相同性别、年龄±3岁条件以1∶1匹配同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脑梗死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内脂素、脂联素(APN)、网膜素-1(omentin-1)、瘦素(Leptin)水平检测,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组以外的2组患者采用超声检测仪测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出院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4组人群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248例,男性148例,女性100例,平均年龄(60.96±4.77)岁。脑梗死组、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分别250例、253例、253人,4组人群性别分布、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血清内脂素、Leptin水平均高于脑梗死组、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omentin-1、APN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血内脂素、Leptin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omentin-1、APN水平均低于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均P<0.01);高血压组血内脂素、Leptin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omentin-1、APN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患者血内脂素、Leptin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omentin-1、APN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患者(均P<0.01)。出院后6个月随访,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预后不良患者血内脂素、Leptin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omentin-1、APN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均P<0.01)。血清omentin-1、APN与颈动脉斑块性质、预后呈负相关,内脂素、Leptin与颈动脉斑块性质、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例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预后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后续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