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俊  陈林燕  杨益  冯晴  周明 《中国校医》2018,32(12):909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夜宵行为情况,为培养健康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某高校971名医学生进行夜宵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吃夜宵的占73%,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夜宵摄入频率随着年级的增高有所降低;吃夜宵主要原因为饥饿;夜宵食用前3位食物类别为水果、奶制品和米面谷薯类;86%的学生认为夜宵会增加体质量。结论 南京市某高校医学生夜宵情况较为普遍,食物选择比较健康,仍应注意摄入量和食物加工烹调方式。  相似文献   

2.
医科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科院校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纠正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保证其身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同济医学院593名大学生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饮食消费、外出就餐和饮食习惯等。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5%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为300元~,<300元者占7.7%。男女生月平均饮食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平均饮食费用300元~的男生(50.3%)高于女生(40.6%),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2.4%的学生月平均饮食费用<100元。学生普遍有外出就餐行为,64.9%的学生首选学校附近小餐馆。选择食物依据个人口味者占57.6%,考虑营养搭配者占20.5%。26.9%的学生有偏食现象,29.8%的学生有吃零食习惯。每周吃早餐次数<3次者占15.5%,>5次的女生(67.6%)显著多于男生(43.8%)(P<0.01)。结论 该医学院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并提高食堂餐饮质量,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保障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在外就餐频率及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三亚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岁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在外就餐情况、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外就餐情况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537名三亚市健康体检者,获得有调查人数1 502人,有效率为97.7%。调查对象年龄21~69岁,平均(46.82±9.58)岁。男性834人,女性668人,男女性别比为1.24∶1。BMI以18.5~23.9 kg/m2为主,占56.0%。高血压患者314例,血脂异常者307例,患病率分别为20.9%和27.2%。在外就餐频率以≤1次/周为主,占80.6%,其次是2~7次/周, ≥8次/周者占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1.929)、≥8次/周(OR=4.459)的健康体检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2.408)、≥8次/周(OR=3.466)的健康体检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也较高。结论 三亚市健康体检人群在外就餐频率较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较高,在外就餐会行为将增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1例孕妇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来源,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样品、实验室检测等方法,了解病例饮食习惯,判断感染来源。 结果 该病例9月7日出现头痛、发热、鼻塞等症状,9月8日在医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并对症治疗。9月18日常规产检时羊水减少,以“宫内感染”收入院,9月22日剖宫术后产一活女婴,9月24日血培养结果单增李斯特菌阳性, 9月26日病例家中采集冰箱及环境样品20件,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病例在外就餐频率较高,喜食凉食及生食蔬菜水果。2016—2018年市售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及生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9.9%(13/131)。 结论 孕妇就餐地点的多样性给可疑食物溯源带来不确定性,医院的早期识别及处置是避免新生儿不良结局出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江苏省5所大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 22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大部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男生高于女生(P<0.05);低年级学生高于中高年级学生(P<0.05);医科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P<0.05);艺术类学生低于其他专业学生(P<0.05)。86.8%的大学生认为平时接触到的艾滋病、性病知识一般、不充足和很不充足;92.1%的大学生希望了解相关知识。结论 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加强高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对防控艾滋病有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一起学校菌痢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了解疫情暴发的原因和特点,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方式,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积累类似事件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2014年9月2-6日,该校发病235例,罹患率40.38%,教师、各年级学生均有发病,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食堂就餐是发病主要危险因素,34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宋内志贺菌13份,检出率38.24%。 结论 该起疫情是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暴发,暴发的原因可能是该学校生活用水被粪便污染后导致食堂的餐具和食物被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11~40岁女性零食消费行为变化及其与肥胖关系,为制定营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 d全家食物称重记账法和24 h个人膳食回顾调查,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相关体格检查。结果年轻女性夜间吃零食频率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38.8%增加到2009年的52.1%;零食消费地点主要在家,平均频率为68.2%;历年零食占每日膳食总能量比例及体质指数均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消费零食、消费零食的年龄、时间、零食占每日膳食总能量的比例与肥胖呈正相关,OR分别为1.354、1.742、1.413、1.327。结论年轻女性吃零食现象普遍存在,且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不断增长,成为影响年轻女性肥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佳木斯大学学生对狂犬病认知与行为现况,为开展狂犬病健康教育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佳木斯大学医药类学生304名和非医药类(理工类、文管类、艺体类)学生1 53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839份(99.7%),大多数学生掌握关于狂犬病的基础知识,在应对狂犬病时持谨慎态度。结论 大学生自身对于狂犬病知识有一定了解,男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好,在多数题目上与女同学存在差异,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提供狂犬病知信行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梅雪琳 《中国校医》2020,34(1):33-34
目的 调查贵州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为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某高校选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于“外表健康的病毒携带者也是主要的传染源”“艾滋病通过血液和性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1.25%,92.3%,对“日常接触、握手、共同进餐、游泳、共用洗手间,蚊虫叮咬是否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浴室的修脚刀会传播”“去美容院文眉、文身,去消毒不严的小诊所看牙会传播”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58%,54.8%,63%。大部分同学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对艾滋病防护的重视程度差。结论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伟奇  李十月  燕虹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0):1163-1164
目的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艺术专业女大学生手淫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武汉市高校艺术专业女大学生中,按年级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女大学生749人,手淫发生率为18.6%,1~4年级学生手淫发生率分别为15.5%,15.7%,23.8%和16.3%;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手淫发生率分别为18.1%,18.5%和29.2%,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生源学生手淫率有增加趋势;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手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低,少儿时期在家庭中感受压抑以及阅读与性相关的书、影像及网页是女性手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艺术专业女大学生手淫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家庭成长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深圳市中学生西式快矮就餐频次、选择西式快餐的原因以及对西式快餐营养状况的认识情况,为下一步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2月调查在西式快餐厅就餐的学生,使用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共调查240位在西式快餐厅就餐的学生,平均年龄为(12.58±1.68)岁;深圳市中学生在上月中曾经在西式快餐就餐的中学生占77.08%,男女生就餐频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生选择西式快餐厅就餐的原因主要为卫生好(17.50%)、位置方便(15.83%)、有营养(10.83%)和价格便宜(10.83%);在对西式餐厅营养知识掌握方面,42.00%的中学生认为食物搭配合理,54.58%的中学生认为营养价值高,62.5%的中学生认为热能含量高。结论深圳市中学生西式快餐的就餐频次较高,对西式快餐营养知识掌握程度较差,有必要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就餐原因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1539个学生-家长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行为的资料。结果:广州市中小学生知道和吃过西式快餐的比例分别为99.0%和97.9%,过去1年平均每月吃过2次以上(包括2次)的比例为23.4%,喜欢吃快餐的主要原因是味道好、环境好和方便。父母主要在节假日、孩子要求去的情况下带他们去吃快餐。影响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经济收入、中小学生性别和母亲的文化程度等。结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吃过西式快餐,吃西式快餐已成为中小学生的一种饮食时尚,防止他们过多消费西式快餐的关键是加强对父母和他们本人进行饮食行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Americans frequently eat fast foods, but do college students?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sex on fast-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 self-assessments and beliefs of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some sex differences would be observed. Volunteers, 101 men and 158 women, 19 to 24 years of age, enrolled at a Midwestern university served as subjects. The subjects completed a 12-item written questionnaire. Five and sev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typically ate lunch and dinner, respectively, at a fast-food restaurant. The predominant reasons given for eating at fast-food restaurants were “limited time,” “enjoy taste,” “eat with family/friends,” and “inexpensive and economical.” A larger (P = .0592) percentage of men than women reported eating at fast-food restaurants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se restaurants were “inexpensive and economical.” Most of the subjects reported eating at fast-food restaurants 1 to 3 times weekly.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at fast-food restaura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men than for women (P < .01) as was the response distribution for considering the energy content of items on a fast-food menu when making their selections (P < .0001). Body mass indices of 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01) than those of wome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01) percentage of women than men strongly agreed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the nutrition content of food is important to me.” Several sex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fast-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 beliefs of these colleg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某酒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对患者及厨师肛拭、剩余可疑食物和酒楼外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病11人,罹患率18.3%,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恶心、呕吐;3名病例的肛拭及黑鸡脚(半成品)、凉菜间菜板涂抹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他们的生物学特性一致。结论 此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酒楼在该餐厅的食材加工、供餐及顾客的进食过程中均存在生熟交叉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某医药学院学生校外用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药学院学生校外用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高校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13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大学生在校外用餐的频率较高,校区之间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某校区有25.5%的学生每周外出用餐3次以上;仅有21.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食堂的菜肴符合自己的口味。外出用餐的原因主要为食堂拥挤、菜式少、想换口味,有54.3%的学生外出用餐时首选学校附近的快餐店。结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饮食行为的引导,提高学校食堂的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营养、合口的饮食。  相似文献   

16.
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膳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状况,为大学生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食物频率问卷(FFQ)于2009年10月对抽取的武汉工业学院本科生742人进行膳食调查及评价.结果 本次FFQ共调查男生341人,女生401人,平均年龄为(21.32±2.15)岁;大学生膳食结构与《膳食宝塔》相比,谷类、畜禽肉类摄入量偏高,而水果类、奶类及奶制品摄入量偏低,男女生谷类食品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02,P=0.000);男女生平均每日能量摄入分别为2 719和2 453 kcal,男生平均每日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分别为110.8,87.2,393.6 g;女生平均每日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分别为97.3,78.1,361.2 g;大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磷、铁、锌平均每日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标准,硫胺素、核黄素、钙、膳食纤维平均每日摄入量低于RNI标准(78.6%~91.7%),胆固醇超过限量标准300 mg;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大学生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生关于营养的态度、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为有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8所中小学1747名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仅为58.70%,随学段升高知晓率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营养知识很重要,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有16.00%的学生不是每天吃早餐,学生早餐食物主要有米饭、面包等,蔬菜、水果较少。大部分的学生存在挑食、偏食的行为,37.70%的学生不喜欢吃猪肝,52.00%的学生喜欢吃煎炸食品,吃零食的时间多为"不定时"。近两成的学生喝老火汤不吃汤渣。50.70%小学生每天吃得最多的一餐是晚餐。结论南海区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营养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营养知识掌握不够,存在不合理的进餐行为。营养健康教育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培养其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营养及饮食运动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自编问卷对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采用体质指数(BMI)评价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推荐食物摄入量进行饮食行为评价。结果 987名大学生接受了调查,体质指数正常者占68.4%,男生超重/肥胖率(27.3%)高于女生(10.0%),女生消瘦率(20.3%)高于男生(10.9%)。大学生日常食物摄入量总体不足,女生蔬菜、水果摄入量达标率分别为47.9%、39.7%,高于男生的38.2%、30.3%,男生海产品摄入量达标率(15.2%)高于女生(10.6%),仅有61.5%的大学生坚持吃早餐,有9.4%的大学生几乎不运动。运动频率>5次/周者男生(23.6%)高于女生(15.9%),医学生(18.3%)高于非医学生(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学生整体营养状况尚可,但仍存在营养不平衡、饮食不合理、运动不足情况,需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Exposure to food service establishments is considered to encourage consumption and contribute to poorer diet quality, and hence adverse health profiles. However,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these links remains rare, particularly in young adults and non-Western popula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avail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are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patterns of dietary intake and thus possibly higher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in young Japanese women. The subjects were 989 female Japanese dietetic students 18 to 22 y of age. Dietary intake and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i.e., consumption of commercially prepared meals) during the preceding month were assessed using a comprehensive, self-administered diet history questionnaire.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availability was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restaurants within a 0.5-mile (0.8-km) radius of residence (i.e., full-service restaurants, limited-service restaurants, and cafeterias).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take of meat, confectionery and bread, and dietary fat, lower intake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rice, and dietary fiber, and higher dietary energy density. However,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availabil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either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or any of the dietary variables examined. Further,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and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availability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BMI or waist circumference. In conclusion, although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dietary intake patterns in a group of young Japanese women,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availabil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frequency of eating out or dietary in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