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95%患者的该肿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B-CLL),仅有一小部分是由T淋巴细胞(T-CLL)恶性转化而来。细胞凋亡的抑制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是B-CLL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功能失调是临床应用传统的化学疗法不能治愈CLL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研究CLL病理改变的分子基础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嘌呤类似物如氟达拉滨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大鼠或小鼠单克隆抗体与人类抗体的嵌合体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及阿来珠单抗(alemtuzumab)等由于无明显的骨髓毒性,似乎比传统的化疗药物更有吸引力;已开始研究应用骨髓清除化疗后自体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以期获得治愈CLL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发现,抗肿瘤药物和非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及氯霉素和卡马西平等,可以引起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这些治疗相关性白血病在细胞遗传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表现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烷化剂治疗后常伴有第5和第7号染色体缺失和部分缺失(-5/5q^-,-7/7q^-);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治疗者常伴有基因重排或移位,如11q23(MLL基因)异常,21q23(AML1基因)移位和t(15;17);非抗肿瘤药物引起白血病少见。药物治疗相关性白血病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累积剂量和初发疾病有直接关系,多数患者治疗再缓解率低,预后不良。要警惕白血病治疗缓解后的药源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细胞对13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探讨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细胞的体外药敏特点。 方法取急性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37份,分离白血病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将13种常见化疗药物以MTT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各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率。结果依托泊苷(VP-16)和阿糖胞苷(Ara-C)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可达到体外敏感。柔红霉素(DNR)、表柔比星(EPI)、吡柔比星(THP)、顺铂(DDP)和丝裂霉素(MMC)对以上两种类型的白血病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均达不到体外敏感。替尼泊苷(VM 26)和VP-16对ALL细胞的抑制率高于ANLL细胞;米托蒽醌(MIT)对ANLL细胞的抑制率高于ALL细胞。结论急性难治性白血病普遍可考虑含VP-16和Ara-C的化疗方案;ALL选用含VM-26和VP-16的化疗方案较佳,ANLL可选用含MIT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老年白血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巍  孙致信 《安徽医药》2007,11(9):822-824
目的分析老年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治疗与预后。方法总结38例老年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L)23例,慢性及特殊类型白血病15例,按个体差异采用小剂量化疗、标准剂量化疗和姑息治疗。结果AL完全缓解(CR)率38.9%,慢性及特殊类型白血病CR率4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505)。AL化疗组的CR率和中位生存时间高于姑息治疗组(P<0.05)。小剂量化疗的生存时间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LDH组的CR率低于正常LDH组(P<0.05)。结论老年白血病对化疗耐受差,生存期短,缓解率低,死亡率高。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广杰  王欣 《河北医药》2009,31(8):991-99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欧美发病率高,在我国发病率低,小于慢性白血病的10%,小于全部白血病的4%。近年来,嘌呤类似物与传统治疗比较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R)率,故目前倾向于将其作为CLL治疗的一线用药。传统的化疗药苯丁酸氮芥(CLB)CR率较低,多为部分缓解(PR)。笔者应用VMD方案即长春新碱(VCR)、米托恩醌(MIT)、地塞米松(DEX)治疗CLL,并与CLB方案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析白血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指标综合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152例白血病患者,对其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急性、慢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水平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180例健康体检人群混合后,予以模拟筛查诊断。结果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相比,慢性白血病患者WBC正常率低、PLT上升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慢性白血病患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3%、72.7%。结论白血病患者异常血常规综合指标特点比较典型,增强了分析敏感性,可将其作为有效的筛查手段,但符合率尚待提升,临床应探寻更加准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李亚琼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22-423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羟基脲(Hu)治疗为基础,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20.0×109/L时,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干扰素单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遗传学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45.5%(P<0.05)。治疗组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率、细胞遗传学缓解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依据病程分为慢性期组(80例)、加速期组(10例)、急变期组(10例)。均采用TKI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2.0%,细胞遗传学缓解(MCy R)率为7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率为73.1%,分子学缓解(MMR)率为47.9%。慢性期组有效率为80.0%,加速期组有效率为60.0%,急变期组有效率为30.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变期组总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慢性期组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临床需重视病情的评估,对不同药物剂量进行选择,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期67例,非慢性期23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9例),每天应用剂量分别为400,600mg。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结果:观察截止时,84例(93.3%)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68例可评价遗传学效应,35例(51.5%)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慢性期30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2例),其中31例(88.6%)为遗传学完全缓解(慢性期2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2例)。11例(12.2%)患者发生严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可获得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起效迅速,且不良反应较少,可耐受或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柯翠菊(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32)关键词干扰素类;骨髓移植;白血病直到现在,羟基脲和白消安仍是最有效的2种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药物,可使70%~80%的慢性期病人获得临床症状和血液学的缓解,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自血病诱导化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白血病分为常规诱导化疗(对照组)和化疗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就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87.75%,部分缓解率4.04%,KPS评分总改善率73.47%;对照组完全缓解率50.00%,部分缓解率16.67%,KPS总改善率36.67%;观察组化疗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中使用黄芪注射液,对提高完全缓解率、减少毒副反应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急性白血病化疗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使用羟基脲(Hu)进行先期治疗,当患者的白细胞(WBC)<20.0×109/L,对照组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对两组的血液学情况和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WBC开始下降时间和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液学缓解(CHR)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的缓解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不同时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8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参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院收治白血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81~2005年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25例、慢性白血病患者79例的资料。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见(男∶女=1.43∶1),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多见(AML∶ALL=1.8∶1);慢性白血病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多见(CML∶CLL=3.65∶1);②AML患者以青中年为主(78.5%),ALL患者以青中年(71.6%)和儿童为主(21.6%);CML患者以青中年为主(88.7%),CLL患者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③该院急性白血病(AL)以农村患者为主,慢性白血病以城市患者为主;儿童和老年白血病以城市患者为主;④该院儿童白血病发病与季节无明显相关;⑤化学性毒物、射线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是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该结果与文献中关于白血病的某些研究成果相符,但也有一些与之不同,笔者认为有待于增加病例数,做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2例,均予口服尼洛替尼,每次400 mg,每天2次。结果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慢性期为93.75%,加速期为66.67%,急变期为37.50%;完全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58.06%,33.33%,25.00%;部分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80.66%,66.67%,37.50%。血液学不良反应中Ⅲ级血小板减少9例,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各6例,程度轻微,无Ⅲ级及以上贫血发生。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中大多数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控制。治疗过程中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程度较为轻微,患者可耐受,不影响后期治疗。结论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林凤茹  张静楠 《河北医药》2006,28(12):1131-1133
急性白血病(AL)按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可分为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或非淋巴系白血病(AML、ANLL)两大类;按病因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继发于慢性白血病急变、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转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转化和治疗相关性(放疗、药物)所致,均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因CNSL是急、慢性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其防治成为白血病治疗的重要措施:,我院自2000-2005年收治急、慢性白血病300余例,总结CNSL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心电图表现,为防治与化疗药物相关的心脏毒性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期、诱导缓解期、强化巩固期的心电图结果,对30例慢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化疗后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高电压、期前收缩、传导阻滞多见。强化巩固期的心电图异常率最高,与诱导缓解期、化疗前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与急性非淋巴白血病(AML)组之间及其二者的各亚型之间心电图异常率在同一化疗时期的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白血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在化疗后升高。结论 白血病化疗药物会造成严重的心脏毒性,化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以便及早发现心肌的损伤并采用保护心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可有多种细胞类型,如急淋变、急粒变、急单变、红白变、巨核变等。急性白血病类型转换较少见。我院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于完全缓解后2年复发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白血病(A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提高临床对难治性白血病的化疗疗效和AL的完全缓解(CR)率和无病生存率(FDS)。方法57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患,随机选择3种常规化疗方案(MA/MAE、DA/DAE、HA/HAE),联合化疗1~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缓解率、骨髓抑制及其它毒副作用;同时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高三尖杉酯碱(HHT)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以MTZ为主的MA/MAE方案有效率最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80.0%(24/30),比DA/DAE和、HA/HAE方案高28.8%和56.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OMP方案有效率为92.6%(25/27),比CDOP方案高27.4%。药物抑制试验显示MTZ对分化较早期阶段的CD34^ 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显高于DNR和HHT。结论MTZ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和较少产生耐药,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