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4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小潮气量组)应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2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常规潮气量组)应用常规潮气量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及并发症、死亡率。结果两组呼吸末正压、吸气峰压、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通气12h后小潮气量组PaO2较常规潮气量组上升,PaC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潮气量组的气压伤发生率及死亡率比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氧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肺保护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观察组使用肺保护策略性机械通气,对两组患儿呼吸机各项参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潮气量[(6.03±1.30) ml/kg]、吸气峰压[(17.95±2.13) cm H2O(l cm H2O=0.098 kPa)]、pH值(7.24±0.20)、呼吸机相关损伤发生率(2.94%,1/3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8)mm Hg(l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气末正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策略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影响.方法 将39例早产儿RDS按PS使用时间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出生<2h)21例和晚期组(出生2~12h)18例,两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并按100 mg/kg一次性给药,取仰卧位l min内注入并气囊加压给氧1 min.若无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症状,<6h禁止拍背及气道内吸引;观察两组用药前后12 h胸片分级、血气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总吸氧时间的变化,比较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转归的差异.结果 早期组患儿用药后12 h胸片较晚期组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FiO2在用药后6、12、24 h低于晚期组(P<0.05),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机械通气使用率、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晚期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气胸的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而两组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以及生后28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RDS早期给予PS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率、氧疗及住院时间,可降低BPD及气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在抢救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ARDS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NIPPV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程度部分行立即有创机械通气或待病情恶化后行有创机械通气,部分经基础治疗后缓解未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pH值、氧合指数等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的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2、24h PaO2、pH值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h与治疗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在治疗8、24h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插管率46.88%(15/32),较对照组的80.00%(16/20)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6.25%(2/32)、住院时间(21.2±15.7)d,与对照组的10.00%(2/20)、(22.4±14.2)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肺通气及肺泡换气,且改善通气较快,对氧合的改善稍滞后;另外NIPPV可明显降低插管率.因此NIPPV作为无禁忌证ARDS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潮气量(LTV)加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MV)与传统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 1997-10~2003-10,26例创伤性ARDS患者,分为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组(A组)11例(1997-10~2000-08),LTV量加PEEP机械通气组(B组)15例(2000-09~2003-10).比较两组的血气、血液动力学指标,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发生率,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的时间、发生率和ARDS的病死率.结果两组中血液动力学和血气指标中PaO2无差异.B组P aCO2高于A组(P<0.05),B组中发生MODS的时间延长(P<0.05),MODS的发生率和ARDS的病死率降低且无VILI发生.结论 LTV加PEEP机械通气在创伤性ARDS的治疗中,改善氧合与传统方法无差异,PEEP(5~18)cmH2O和轻度高碳酸血征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且能有效地减少VILI,延长MODS发生的时间,降低MODS发生率和ARDS的病死率,适合在ARDS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潮气量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PICU收治需支持通气的ARDS患儿4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0例)机械通气采用常规潮气量(10~12 ml/kg);观察组(24例)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8 ml/kg).上机后观察两组患儿24、48及72 h氧合改善及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分析机械通气并发症及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上机前PaO2/FiO2值(104±23.6 vs 112 ±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后24、48及72 h PaO2/Fi02、PaCO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5;t ≥2.74,P<0.01);观察组气压伤低于对照组(x2 =6.97,P<0.01);观察组病死率16.7%(4/24)低于对照组50%(10/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P<0.05).结论 ARDS患儿采用小潮气量通气,能改善其氧和,且无血液动力学影响,亦可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及病死率,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儿氧合指数(PaO_2/Fi 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73例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分为A组37例、B组36例。A组患儿接受机械通气小潮气量(6~8 ml/kg)治疗,B组患儿接受机械通气常规潮气量治疗(10~12 ml/kg),根据病情调整两组患儿呼吸末正压0~8 mm H2O;比较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结果治疗前两组PaCO_2、PaO_2、PaO_2/Fi O_2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治疗后,观察组PaO_2、PaO_2/Fi O_2等指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各项血气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A组呼吸频率(RR)、中心静脉压(CVP)指标明显低于B组(P0. 05);而两组心率(HR)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治疗后肺顺应性高于B组(P0. 05);而A组气道峰压、平台压等呼吸力学指标低于B组(P0. 05); A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低于B组(P0. 05)。结论对ARDS患儿使用6~8 ml/kg小潮气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减少肺损伤,且不影响患儿血液动力学,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及其对婴儿期呼吸道疾病和潮气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治疗策略不同,将其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n=12,使用常频呼吸机治疗)及HFOV组(n=10,使用高频呼吸机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临床资料,并对存活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至校正年龄达12个月时。比较2组患儿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治疗、吸高浓度氧及用氧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机械通气治疗前(0 h)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8、24、48 h)血气分析及氧合功能指标差异;校正年龄达12个月时潮气肺功能参数及呼吸道疾病随访结果。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HFOV组患儿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治疗及吸高浓度氧时间均较CMV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用氧总时间、住院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械通气治疗前(0 h),2组患儿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及呼吸指数(R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8、24及48 h,HFOV组患儿pH值、PaO2及PaO2/PAO2水平均高于CMV组,PaCO2、OI及RI水平则均低于CMV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MV组治疗后8 h的PaCO2水平与该组治疗前(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患儿治疗后8、24及48 h,其余各指标分别与本组治疗前(0 h)比较,均显著改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存活并随访的19例患儿在校正年龄达12个月时,潮气肺功能参数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达峰时间比(TPEF/TE)及达峰容积比(VPEF/VE)比较,以及任何原因住院率、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构成比、下呼吸道感染次数构成比、呼吸道感染住院率及支气管扩张剂使用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OV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气胸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和氧合功能参数,缩短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治疗及吸高浓度氧时间,对婴儿期潮气肺功能及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与CMV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护理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某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带机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5.2±1.5)d、20.0%(6/30)、6.7%(2/3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2.3)d、33.0%(10/30)、20.0%(6/30),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症状,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优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模式,观察组采用容量保证机械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气管拔除前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气道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氧浓度、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容量保证机械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显著降低患儿平均气道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肺保护通气模式在重症创伤性湿肺时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2例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组和压力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闭合内压、肺顺应性.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MAP、pH值、PaO2、PaCO2、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闭合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V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总呼吸频率、肺顺应性均较P-SIMV+PSV组明显改善[(692.6±38.6) ml比(558.5±25.6) ml、(8.9±1.7)L比(7.8±1.6)L、(16.3±3.3)次/min比(21.3±3.2)次/min、(42.15±5.28) ml/cmH2O(1 cmH2O=0.098 kPa)比(39.15±5.47) 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在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治疗效应。方法MAS患儿35例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PS(200mg/kg),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18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17例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24h内PaO2、氧合指数(O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肺的氧合功能均明显提高,但在时限和程度上B组均明显好于A组。结论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并发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胰岛素强化疗法(IIT)在严重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高血糖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在ICU住院治疗的严重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高血糖患者104例,其中胰岛素常规治疗者48例(对照组),IIT治疗者56例(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血糖变化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情况、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糖分别为(15.8±4.3),(15.3±5.1)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48、72 h和治疗后1周血糖分别为(8.3±2.1),(8.0±1.2),(7.9±1.3),(7.9±1.1) mmol/L,对照组分别为(12.5±3.2),(11.7±2.1),(11.3±1.5),(11.2±1.7) mmol/L,两组患者血糖均下降,而观察组各时间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4.3±2.5)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0.1±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8,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4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8,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8.9%(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3,P<0.05).结论 将IIT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高血糖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猪肺磷脂液剂量对治疗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双饱和磷脂酰胆碱( DSPC)的影响.方法 选取足月RDS患儿122例,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A组80例,B组42例,分别使用100、200 mg/kg猪肺磷脂液与U-13℃标记的DSPC联合治疗.记录临床表现和呼吸参数,并计算DSPC的半衰期.结果 A组有56例(70.0%)患儿于(25±11)h后第二次给药,18例(22.5%)患儿于(41±11)h后第三次给药.B组有12例(28.6%)患儿于(33±8)h后第二次给药,2例(4.8%)患儿第三次给药.B组DSPC半衰期长于A组[初次给药:(32±19)h比(15±15)h;第二次给药:(43±32)h比(21±1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DSPC合成率和分布在初次给药和第二次给药时是相同的.但是B组在初次给药和第二次给药后氧合指数远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在猪肺磷脂液剂量为200 mg/kg治疗足月RDS患儿时,会延长DSPC的半衰期、减少重复治疗以及提高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血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20):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全麻诱导插管后,A组以异丙酚靶控输注,B组以七氟醚吸入,维持BIS在40~60,PetCO2在30~35mmHg范围内。观察并记录患者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LV)、侧卧位单肺通气15min(OLV+15)、30min(OLV+30),60min(OLV+60)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和平均气道压(Paw);在相应时间点抽取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OLV期间,两组患者的Qs/Qt明显增加,B组大于A组(34.2±5vs28.8±2;38.4±8VS32.1±6;37.1±2VS29.5±2);两组患者的Pa02明显降低,但A组PaO2均大于B组(177±88vs125±63;150-4-65vs110±67;188±69vs1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LV后15min、30min两时间点,A组患者的MAP低于B组(72±10VS88±14;74±12vs8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苏醒延迟的发生率高于B组(10例VS4例;9例vs2例),B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A组(9例VS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能有效减少胸腔镜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改善动脉血氧合,有利于低氧血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辅助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方法将13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新生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与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氧合指数、动脉与肺泡氧分压比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预后情况,包括死亡、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4%(62/65)比84.6%(5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氧合指数和动脉与肺泡氧分压比值明显优于对照组[(365.38±45.27)mmHg(1mmHg=0.133kPa)比(267.77±50.33)mmHg、0.38±0.12比0.2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5/65)比21.5%(1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一氧化氮辅助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气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OPD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疗程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Ⅱ-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SOD、MDA分别为(51.08±7.80)、(75.09±8.03)μU/L和(7.13±0.89)、(4.51±0.61)μmol/L,对照组分别为(52.12±7.31)、(65.16±8.01)μU/L和(7.11±0.87)、(6.21±0.78)μmol/L,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或<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 6、IL-8、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分别为( 18.25±7.24)ng/L比(29.02±6.70) ng/L、( 115.28±13.76) ng/L比(148.99±16.61)ng/L、(20.43±3.92) ng/L 比(32.32±8.18)ng/L](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25.25±7.55) ng/L比(28.82±7.54) ng/L、( 136.27±12.97) ng/L比(150.21±17.52) ng/L、(28.43±3.92) ng/L比(32.56±8.78) ng/L](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可改善COPD患者氧化/抗氧化失衡和减轻炎性反应,为COPD的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支气管堵塞器(BB)与双腔气管导管(DLT)在单肺通气中对呼吸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将36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投硬币法随机分为BB组(17例)和DLT组(19例).BB组完成单腔管插管后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置入BB,DLT组完成插管后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DLT位置.摆好体位后记录两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Pmax)与肺动态顺应性(CLayn),单肺通气20 min后采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两组双肺通气时的Pmax和CLdy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时BB组Pmax[(21.00 ±3.59)cm H2O,1 cm H2O=0.098 kPa]明显低于DLT组[(26.89 ±4.21)cm H2O](P<0.05),CLdyn[(28.10 ±6.24)ml/cm H2O]明显高于DLT组[(24.00±7.13)ml/cm H2O](P<0.05);两组单肺通气20min后PaO2、PaCO2、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BB行单肺通气对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较使用DLT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s between bronchial blocker (BB) and double lumen tube (DLT) i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blood gas in one lung ventilation.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undergoing pulmonary lobectomy or radical opera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 BB (17 cases) and group DLT (19 cases). In group BB,BB was intub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fibreoptic bronchoscope after intubation of single lumen tube; while in group DLT, the position of the tube was confirmed using fibreoptic bronchoscopy after intubation. The peek airway pressure (Pmax) and 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 (CLdyn) during double lung ventilation and one lung ventilation were recorded in recumbent position.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radial artery 20 min after one lung ventilation for blood gas analysis,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2),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 saturation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 (SaO2) were record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Pmax and CLdyn between two groups during double lung ventilation,but Pma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BB [(21.00 ± 3.59)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 than that in group DLT [(26.89 ±4.21) cm H2O] (P<0.05), and CLdyn was greater in group BB [(28.10 ±6.24) ml/cm H2O] than that in group DLT [(24.00±7.13) ml/cm H2O ]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O2, PaCO2, SaO2 betweentwo groups during one lung ventilation (P> 0.05).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to respiratory mechanics in one lung ventilation is smaller using BB than using DLT, BB has blocker well applicable value in clinics.  相似文献   

19.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改良的俯卧位头高脚低倾斜30°机械通气方法,相比常规的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优点.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位组和倾斜俯卧位组,每组22例.患者平时持续30°半卧位,每天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1次,每次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俯卧位机械通气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俯卧位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倾斜俯卧位组比较,俯卧位组体位改变后出现肺静态顺应性下降[2h时(25.6±5.8)ml/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37.2±20.5)ml/cm H2O],平均气道压上升[2 h时(18.5±3.9)cm H2O比(15.6±5.3)cm H2O],心率增快[2 h时(112.0±16.2)次/min比(102.0±1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下降[2 h时(86.0±6.7)mm Hg(1 mm Hg=0.133 kPa)比(93.5±7.5)mm Hg],中心静脉压上升[2 h时(15.5±3.3)cm H2O比(12.6±4.3)cm H2O];这些改变在俯卧位期间持续存在(P<0.05),恢复30°半卧位后1 h消失.结论 改良的俯卧位通气,既有俯卧位改善氧合的作用,又可以避免俯卧位对肺静态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老年非糖尿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炎症反应的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科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糖尿病老年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前期共24例未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自术后将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将后期36例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从麻醉开始起即用胰岛素泵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4.4-6.1mmo//L。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0例非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诊断及合并疾病、手术方法及体外循环时问等手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术后白细胞计数[(12.6±2.8)×10^9/LVS(18.8±3.1)×10^9/L],呼吸道感染(6/36VS10/24)及切口感染率(2/36VS6/24)、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36VS6/24)等指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2.2±3.7)dVS(15.6±5.4)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老年非糖尿病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