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针刺按摩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8例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再予以进行针刺及手法按摩,分别在治疗前1d、治疗后1、3、6个月进行GMFM评估,对比两组疗效,比较视性立直、躯干立直、降落伞反射的出现时间。结果治疗组三项姿势反射的出现时间先于对照组(P〈0.01),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正常化率74.1%高于对照组42.9%(P〈0.05),治疗组有效率(96.3%)与对照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中医针刺按摩可以提高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促进脑瘫患儿正常化发育,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是小儿脑性瘫痪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流涎的康复运动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500名住院脑瘫患儿通过中医治疗,对患儿的唇部、颊部进行口周肌肉按摩及针灸,使张口、伸舌、流涎的症状减轻,对语言障碍患儿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结果按病情分级各级治疗都有效。结论脑性瘫痪流涎是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是由于中枢运动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和口唇闭合障碍的一个严重的影响健康的问题,脑瘫患儿的流涎症主要是由于口腔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腔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儿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唾液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结果:引导式教育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结论: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达  张清华  刘素芹 《中国医药》2006,1(5):312-314
目的观察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上田法、Vojta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to法。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结果及不同病情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88±18.76和53.16±13.45),差异有显著性(t=2.726,P<0.01);2组不同病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轻度78.15±14.36,中度45.35±9.25,重度41.99±9.42;对照组轻度62.04±9.18,中度38.43±7.43,重度37.23±8.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112,P<0.01;t=3.105,P<0.01;t=2.026,P<0.05)。结论加用Peto法可提高不同病情程度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损伤综合症,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我院儿科通过33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效确切,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住院及门诊患儿。本文病例全部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年龄5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的诸多治疗方法中,仍以理学疗法为主。如 Vojta 法、Bobath 法、上田法及 peto 法等,各种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为了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在原有的治疗方法上并用传统中医按摩法,其疗效更为满意,现就临床及治疗方法、疗效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76例均为1988—1990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脑性瘫痪病儿,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为6—24月,以9—18月病儿最多。全部病例均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其中痉挛型29例、手足徐动型18例、弛张型4例、混合型2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家庭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家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GMF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家庭组治疗后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运动功能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家庭组治疗后运动功能Ⅴ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增加家庭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增强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7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中, 男25例、女12例, 年龄3~11(6.76±1.32)岁, 予以运动疗法治疗;试验组中, 男24例、女13例, 年龄2~10(6.64±1.23)岁,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综合痉挛量表(CSS)、Gesell发育商量表(DQ)、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平衡量表(BBS)评分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59%(35/37), 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试验组CSS评分为(6.23±1.38)分、DQ评分为(90.46±3.41)分、GMFM评分为(143.84±12.25)分、FMFM评分为(95.03±8.44)分、BBS评分为(40.11±2.43)分、10 m步行时间为(5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长培训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30)患儿常规康复训练,家长不接受培训,观察组(n=30)患儿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家长接受培训.通过间接干预家长的方法,以期改变患儿ICF框架内的环境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3个月.试验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脑瘫患儿家长自评量表(CP-GMFQ)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改善,GMFM和CP-GMF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家长培训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唯  王燕  黄华勇  邓昌枢 《贵州医药》2008,32(2):147-148
据报道,我国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为1.8‰~6.0‰,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复治疗提倡采用早期多途径综合治疗。近年国内外报道仿生物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血流,改善脑循环,使正常或脑缺血组织灌流量增加。为此,笔者对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治  相似文献   

11.
林琨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463-464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危重病患儿抢救成功率目益提高,脑瘫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脑性瘫痪对患儿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也给家长和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如何降低伤残率,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单一治疗方法难以收到满意的疗效,宜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本文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基础上对其患儿上肢功能进行训练护理干预。采用盖泽尔智能发育量表对患儿护理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进行发育商评估。结果观察组适应性评分差值为(15.6±3.1)分、大运动评分差值为(14.3±2.9)分、精细运动差值评分为(15.1±3.3)分、语言差值评分为(12.4±3.6)分、社交评分差值为(14.8±4.3)分。对照组适应性评分差值为(8.8±2.1)分、大运动评分差值为(10.2±3.7)分、精细运动差值评分为(6.1±2.5)分、语言差值评分为(7.6±2.0)分、社交评分差值为(9.3±2.6)分。观察组患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交干预前后评分差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等方面能力,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赵碧翠 《临床医药实践》2009,(6Z):1781-1782
脑性瘫痪是非短期可以治愈的疾病。脑瘫的治疗目标并非使病变完全恢复正常,仅是力求功能尽量正常化,属于康复范畴,康复治疗是治疗脑瘫的最主要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器械辅助治疗、中医针灸、按摩治疗、高压氧治疗、水疗与中药熏蒸等。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即患儿出生前后1个月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直接导致患儿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有研究资料显示国外脑瘫患病率为2‰~3‰[1],而我国1~7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2‰~2.7‰[2]。近年来,脑瘫已成为儿童致残  相似文献   

15.
康复护理是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我院自1998~2002年共收治脑性瘫痪病儿196例,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1 制定护理计划 对脑性瘫痪的护理计划主要是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而制定,这是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护士要按计划全面指导患儿的粗动作、精细动作、自由技能的训练和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方法:对232例2~6岁痉挛型CP患儿和32例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测量,比较各功能区的评分百分比及总分。结果:痉挛型CP与不随意型CP患儿在A区、B区、C区百分比和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区和E区得分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的发育落后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观察来看痉挛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比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做单纯的康复训练,冶疗组6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分别用PeaboO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1);纽间对照,治疗后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和单纯康复训练疗法均可改善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而穴位注射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大程度的改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赵勇 《中国医药科学》2011,(12):30-31,38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合节段性按摩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尚无独坐能力的6~18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前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坐位功能区(A区、B区)的评分,采用捏脊疗法合节段性按摩法治疗,2次/d,20d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后观察GMFM(A区、B区)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GMFMA区、B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达85%。结论捏脊疗法合节段性按摩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取中西医集合康复模式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8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中医康复+现代康复+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行现代医学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后随访,疗效均好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在疗效和总体生存治疗指标上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可改善脑微循环,促进脑发育,进而改善患儿生存质量,降低脑瘫患儿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有脑瘫患儿的家庭来说,当他们意识到运动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又面临着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长期康复治疗是必要的,但费用是昂贵的.且家长的精力有限,如果长期住院治疗,又会出现陪伴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临床脑瘫患儿治疗中会常常遇到.往往因为这些原因会导致康复治疗停止或延缓,以致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异常运动姿势形成,再康复时已经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