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从4个方面,即:与细胞因子的关系、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指出实证多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或接近正常;虚证多有细胞免疫降低,以脾肾阳虚型最为突出。免疫功能的检测对证型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虽有全国标准,但执行者不多,主要原因为诊断过程中易有分歧,难于操作。要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首先应对中医证型的约定性进行研究,包括证型的名和实,具体说就是证型的名称、证型所辖证候的专属性、数量和如何量化等。其次是对中医证型的真理性进行研究,包括规范化证型的合理性验证。并认为必须引入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量表的制订方法,在证型研究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以文献为依据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逐篇检索1990~2004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文献中涉及中医证型的文献,建立文献评价表。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1篇,涉及证型共78种,总病例数10606例。排在前10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阴虚内热、阴虚湿热疫毒、气滞肝郁脾虚,合计占总病例的57.8%。结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分型标准,只能部分满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将256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肝胆湿热(A)、肝郁脾虚(B)、肝肾阴虚(C)、脾肾阳虚(D)和瘀血阻络(E)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A型ALT、AST、TBiL及IgG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脾肿大率低于其他证型(P<0.05);B型仅次于A型,即ALT、AST显著高于除A型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脾肿大率也相对较低;E型的特点是脾肿大率高,IgG值为最高(P<0.05)。HBeAg阳性率有在实证中较低而在虚证中较高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脏不同的病理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搂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医学临床优势的体现.而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研究问题,近年来众多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有着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极不一致,难于统一的.依据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临床特点,正式提出了定位、定性、定量的辨证方法.该辨证方法符合中医学理论,运用于临床方便、灵活、易于掌握,且能全面、真实、客观地体现某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某一病程时段的证型特点,为确立"证型标准"、临床治疗患者和中医药新药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用甘草酸二胺、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胺、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两组疗程均1个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抗核抗体谱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并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但现代医学仍没有针对AIH的特效药。目前泼尼松单一使用或加用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方案的副作用较大,花费较高,且患者难以接受,所以探寻治疗AIH的方法仍是临床研究的重要任务。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医药在AIH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小,花费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因此,本文就AIH目前的中医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AIH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对近几年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文献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认识以及辨证施治和其他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各有所长,激发疗法、从逆法等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中西医结合逐渐被重视。以辨证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在治疗ASC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亦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发展规范的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中医证研究的进展,探讨了中医证研究的方法学问题,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分子基础研究问题,提出了用现代生物芯片技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即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中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中医证研究的进展,探讨了中医证研究的方法学问题,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分子基础研究问题,提出了用现代生物芯片技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即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中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和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从中医辨证方面为拉米夫定抗病毒的选择时机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52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及用药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从而确定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2周时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均以肝胆湿热型为最高,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以肝胆湿热型较低,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用药前注重中医辨证分型,对提高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有益,从而对用药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HBV-DNA水平及转阴情况、中医症状积分等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CD8~+、HA、LN、IV-C、PCIII明显降低,CD4~+、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时间段的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提高HBV-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