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金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当考药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这些都说明平时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但是,有些人以为要使身体健壮,非服用补药不可,说补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也有的人迷信补药,本来身体正常,总以为吃些补药,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延  相似文献   

2.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民谚也有“猴头燕窝,不如多吃米馍”之说。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些都说明平时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民族已经存在5000年了,5000年来我们依靠什么生存?依靠的是我们的饮食结构,依靠的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食疗实践。到底是吃天然食物还是吃药片?去年在德国访问的时候,我组织德国学生开了一个座谈会,我问一位德国女博士:"你的爷爷奶奶给你说过什么经验?"她说:"我奶奶说,一天吃一个苹果,就远离医生了。"另一位男博士说:"我爷爷说,一天喝一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随着医学知识不断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也从解决温饱的低要求逐渐地向科学而又营养地水平迈进。当前,补药被许多人所青睐。有的人患了一点点小病,不分虚实,就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峻补之,其结果,有的破费了大量的金钱,而病无奏效,甚者致微疴成膏肓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虚证患者,现在都十分重视进补。但一些中老年朋友在进补时,首选总是药补,花许多钱买来名目繁多的参茸膏丹,却收效甚微,或出现许多副作用,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进补中的食补和药补,各有所长,不可偏废。选择进补方法,中证为优。只有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辨证选用,两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食补即饮食进补,在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历代医家都极为推崇。以食品特有的性能防治疾病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认为,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  相似文献   

6.
廉洁 《家庭中医药》2019,26(2):54-57
<正>补是针对虚证而言的,是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营养物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以达强身健体之目的。补法最常用的方法是药补和食补,而且大都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要进补,首先要进行食补。正如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又说“凡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擅长汗、吐、下三法,但其在药补与食补方面,亦有独特的见解,今略述如下。金元时代,“燔针壮火,炼石烧砒,硫姜乌附,然后为补”,医者喜用辛温燥烈以温补,张氏应用药补非常谨慎小心,“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选  相似文献   

8.
关于老年人的药补与食补,自古以来,医家即注意如下若干原则。一、药补不如食补《内经》曾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之道。后世医家,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元代朱丹溪的《格致余论》、明代李梴的《保养论》、高濂的《遵生  相似文献   

9.
宁在兰 《养生月刊》2003,24(9):411-411
药补和食补,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又略有不同。药补的特点是既可治病,又可滋补;食补则是以补为主,治疗为辅。药补是用“药”,要求分清虚、实、寒、热和阴、阳、气、血的不同,并以此为依据来选用具有温、热、寒、凉之性和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不管饮食多么科学,锻炼多么充足,只要一个晚上睡不好,精神就会委靡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睡眠不好,就会影响胆和肝正常功能的发挥。胆是中正之官,《内经》中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全身气血都跟随胆气而起。胆经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最旺,此时人进入睡眠状态,胆就可以专心地分泌胆汁,完成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1.
<正>白露已过,天气转凉,寒冷将至,大部分人都开始了积极的秋季进补,以期补养夏日过多消耗的阳气。如果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均衡营养,合理补充机体所需,必然可以做到食补养生。比如说,秋季天气干燥,多吃一些诸如百合、山药、银耳、薏苡仁之类的滋阴之物,可以很好地养阴润燥。但有些人却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补也没少补,累也没累着,却仍然感到挥之不去的疲劳,常常精力不足、睡眠不好甚至头晕健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  相似文献   

12.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立的,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虚证需要选取不同的补益方法。补法虽然对人体有益处,但只要是药物就有矫枉过正的弊病,就是说,由于医生或病人急于求成,往往很难把握着恰到好处的“度”,何况有些补药本身就是不宜常服和大剂量服用的。那么读者会问有没有更好的补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最初的药物时,那些药物往往就是先民们用于充饥的食物。所以苏联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医疗活动。”随着人类食物谱的扩大,发现的药物也越来越多,随着  相似文献   

13.
人过三十,身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开始呈下降趋势,眼看容颜不再亮丽,身段不再娇美,很多女性朋友开始慌乱和焦虑,有人荒不择食似的寻求一些能使青春永驻的灵丹妙药。这就涉及到了进“补”的问题。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进“补”有了条件,但是,很多人在这方面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补”就是补营养、补能量,就是吃人参、鹿茸等一些贵  相似文献   

14.
人到中年,有相当一部分人性功能减退,主要原因,一是超负荷地工作,二是营养摄人不够。如果平时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或精神、心理平衡失调,可提前出现性功能减退,如性欲淡漠、阴茎勃起不坚、房事短暂,甚至偶有阳痿难以同房。临床表现可出现头晕眼花、视力减退、失眠、记忆力差、怕冷、容易疲劳、腰酸膝软等症状。可采用中医食补和药补方法,对患有性功能减退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16.
赵霖 《科学养生》2006,(11):16-1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从广义的角度讲,食物与药物一样,来源于大自然,同时也能治疗疾病。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当作中药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葚、梨、生姜、葱白、桂皮等。同样,也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米、金银花、西洋参等。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所以,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7.
食补之法     
何炳元 《养生月刊》2006,27(7):628-628
何炳元曰:程钟龄谓药补不如食补。凡病邪未尽,元气虽虚而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证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顾松园曰:白花百合汤、麦冬汤清肺止咳;真柿霜消痰解热;人乳为补血神品;童便乃降火仙丹;雪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则滋阴;苡仁汤肺热脾虚服之有益;淡莲子汤、芡实粥遗精泄泻最属相宜;扁豆红枣汤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鳇鲟鳔、线鱼胶(同猪蹄、燕窝、海参或鸡鸭荤中煮烂饮汁更佳)填精益髓;凤头白鸭、乌骨白鸡补阴除热;猪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诸物随宜恒食,此食补方法之大要也。虽然,…  相似文献   

18.
冬令话药补     
冬季是人体吸收营养、贮存精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佳时令。《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其意思是: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是身体补充和收藏营养精华的大好时机。冬令养精蓄锐,使。肾精充足,来年体质增强,精力充沛。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令进补的习惯,如“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药补不仅在于“补”,更重要的是将疗疾与养生相结合,补虚扶弱,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19.
一些病弱体虚者有在家中自制药膳的习惯,也有不少商家打出药膳进补的招牌。然而,在我们身边,因为食用药膳不当而致病者大有人在。吴小姐的妈妈退休了,听说药膳对身体有好处,从药店买回了人参、黄芪、红枣等煲了一罐鸡汤。晚餐时,一家人都享受了这罐汤,可吴小姐也因此一晚上都没  相似文献   

20.
药补清羸疾     
正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唐·严维【诗词赏析】苏耽,汉代道人,兼懂医道,人称"苏仙公",是传说中的仙人。他教百姓穿井防疫、用药疗疾,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据《列仙传》载,他离家修道前曾对其母说:"明年天下大疫,庭中井水及橘树之叶服之立愈。"后果如其言,"橘井"之典故也因此而生。本诗作者严维,隐居浙江桐庐,他写的这首诗,是赠给时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好友刘长卿的。他把刘比为苏耽,意为歌颂他惠政于民的功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