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骨标本矢状面与台面成45°、55°和65°,应用自制角度仪分别以听眶线垂直台面、听鼻线垂直台面和听口线垂直台面3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和仰角进行9种情况投照,选择和正最佳投照位置。投照成功率为97%。  相似文献   

2.
颅骨标本矢状面与台面成45°、55°和65°,应用自制角度仪分别以听眶线垂直台面、听鼻线垂直台面和听口线垂直台面3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和仰角进行9种情况投照,选择和修正最佳投照位置。投照成功率为97%。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6岁。主因被人用“针持”刺入头部左侧2小时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颞部针持尾端露于颅外部分长 6 cm,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平片示针持自左颞部与矢状面夹角30°,与冠状面夹角 40°方向刺入,颅内部分长12 cm(见封二图 1、 2)。头颅CT示颅内左侧金属异物,穿过中颅四底,其尖端位于左上颌窦壁后方。全麻下沿刺入点做额颞切口,针持在颞鳞缝上人颅内,在其下方做游离骨瓣,针持于蝶骨嵴后上方入硬膜,沿刺入点“Y”形剪开硬膜,见针持于侧裂血管后0.5公分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例成人骨性眼眶作了观测,发现有眶外侧沟者70例(35±3.37%).有15个颅的两侧眶同时呈现眶外侧沟(27.27±6.03%).脑膜眶孔的出现率为59±3.48%,此孔位于眶上裂外侧端的外侧,两者之间的距离为0.2~1.8cm.孔的局部位置可位于蝶骨大翼眶面,额骨眶面或蝶骨大翼与额骨眶面的交界处.脑膜中动脉眶支沟的出现率为89±3.12%.此沟有的仅延伸至眶上裂或脑膜眶孔,有的既至眶上裂又至脑膜眶孔.眶外侧沟提示脑膜中动脉与眶下动脉之间吻合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管为颅眶沟通的两个重要骨性孔隙之一 ,视神经及眼动脉经视神经孔出入眶。视神经管受损可致视神经间接损伤 ,但其确切病理机制并不清楚。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到达眶尖、海绵窦手术入路的日益增多 ,特别是不同入路的视神经减压术的推出 ,视神经管的解剖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及眼科医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1 骨性结构神经管位于眶内侧壁的后部 ,位于蝶骨小翼之间 ,长约 4~ 10mm ,在蝶骨体内略后向内走行 ,在蝶骨体内向后向内走行[1] ,与正中矢状平面成 36°角。视神经管有两口四壁。颅口呈横椭圆形 ,垂直径为4 .0 5± 0 .0 …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肠系膜上动脉距离,确定其正常值范围。方法:行腹部磁共振检查605例患者,均无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序列为三维高分辨超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在最大密度投影矢状面重组图像上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及距离。结果:男性平均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61.57±21.78°(95%可信区间23.56°~89.72°),肠系膜上动脉距离为18.34±9.77mm(95%可信区间13.35~30.06mm),女性平均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48.39±19.57°(95%可信区间21.46°~83.63°),肠系膜上动脉距离为为16.12±8.96mm(95%可信区间10.38~26.56mm)。结论:正常国人通过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及距离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通过MR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张业辉  叶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2024-2025
视神经管X光摄影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摄片方法多采用视神经孔后前斜位(Rhese’s位):患者俯卧在摄影床上。两上肢屈肘,两手置于胸旁,并使两肩高低相等。将头侧转,使患侧颧骨,鼻尖及颏部,均与暗盒靠紧:使头的正中面与暗盒成53°角,使听鼻线与暗盒垂直。将患侧眼眶放在胶片中心[1]。由于不易掌握角度以及患者头型不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废片率高。因此许多放射科工作人员想出各种办法改良投照方法[2,3,4],但各执一词,难以定论。为此,我们观测了30例整颅,使其视神经管垂直台面时,寻找颅骨的体表标志,以期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投照体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用随机选用的30个整颅,量角器、直尺、游标卡尺及自制固定工具等。1.2方法将颅骨按仰卧的姿势平放桌面,调整头颅矢状面与台面的角度及屈仰程度,使一侧的视神经管与台面垂直时固定颅骨。测量眶耳线(同侧眼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与台面中心线的夹角;弓乳线(同侧眉弓与对侧乳突的连线)与台面中心线的夹角;视神经管的中轴到眼外眦的距离。对测得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资料采用x-±s表示,左右两侧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眶耳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出上终板平面在矢状面上与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1);相邻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2);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方法3);同一椎骨左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4);右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5)?得出每个椎骨各种方法的参考值,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作为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定位新技术?结果: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在下颈椎C6到C7段角度在100°~110°之间且数值差异较大,在上胸椎T1到T6两种方法的角度值趋于90°,差异相对较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从C6到T6角度值逐渐变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左右侧椎板平面夹角基本为90°即垂直位?结论:在颈胸段(C6~T6),当椎弓根螺钉垂直于椎板平面进钉时,即椎弓根螺钉在矢状面上角度为0°,椎板平面可作为颈胸段(C6~T6)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对脊柱结构损伤最小,适合进一步矫形实验研究的脊柱侧凸动物模型。方法 对2 0只幼犬行冠状面凸侧肋骨切断、凹侧肋骨加压,矢状面后方棘突间加压。术后当日及3个月后分别采用脊柱X线摄片和顶椎CT扫描,测量Cobb’s角及顶椎旋转情况。结果 实验犬术后当日Cobb’s角为2 7°~4 3°,平均33.89°;术后3个月Cobb’s角为37°~6 2°,平均4 8.0 6°。平均进展14 .17°(8°~2 2°)。CT扫描证实以顶椎为中心椎体有旋转。结论 冠状面肋骨处置及矢状面棘突间加压方法成功建立进展性、结构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眶上神经的走行层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眉区和额部不同手术层面眶上神经的保护方法。方法在15例成人头部标本上,对眶上神经在眉区和额部的行程、走行层次和入肌点的位置进行解剖观测。结果眶上神经出眶上孔后,以52.8±7.4°角向外上经额肌筋膜附着处入帽状腱膜下隙,达发际附近穿帽状腱膜和额肌至皮下。眶上神经起始部直径1.4±0.3mm,本干入肌点至眶上孔的直线距离为40.2±9.1mm,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分别为30.5±8.8mm和33.8±8.4mm。结论根据手术层面的不同,额眉区的深层面手术应注意保护眶上神经  相似文献   

11.
髁状突与关节窝位置关系的三维定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髁状突和关节窝的三维宽间位置关系,方法;利用CT检查,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从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三维方向对60例颞颌关节CT图像上的关节间隙进行测量。结果:颞下颌关节间隙有在三维空间上是不规则的,不同层面及不同方向上不一致,在矢状面,0°,120°,150°和180°方向上以外1/3层面关节间隙为大,而30°和60°方向上以中1/3层面关节间隙为大,90°方向上则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背缩窄截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实施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出现及未出现鼻泪管损伤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测2组患者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内壁厚度、鼻面角度、鼻泪管长轴与矢状切面投影夹角、鼻泪管长轴与水平切面夹角、鼻泪管长轴与冠状切面夹角,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出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8±1.23)mm,鼻泪管内壁厚度为(1.25±0.36)mm,鼻面角度为(128.51±5.65)°,鼻泪管长轴与矢状切面投影夹角为(8.63±0.38)°,鼻泪管长轴与水平切面夹角为(73.81±3.26)°,鼻泪管长轴与冠状切面夹角为(12.25±0.6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鼻泪管测量,能精确指导鼻背缩窄截骨术安全操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颈后路椎间管切开减压术中神经根的减压范围,进一步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在17具成人颈椎标本上,测量了椎间管长度及内径,神经根与脊髓的夹角,神经根与椎间管上下径与前后径乘积之比值;钩突的高、宽、厚度,并摹拟手术。结果:椎间管长度平均为5.74mm,上下径平均为9.01mm,前后径平均为6.13mm,神经根与脊髓矢状面平均夹角为58.16°,水平面为9°-38°,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管上下径  相似文献   

14.
风门穴与肺俞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在46具成年人尸体上,研究风门穴与肺俞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显示: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胸内筋膜、肋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风门穴为49.51 mm,肺俞穴为44.88 mm;向外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在20~25°时,危险深度最小;向内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大于20°时,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DR)与MR成像质量,分析全脊柱站立位DR及仰卧位MR成像的测量的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0年11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退行性脊柱病的61名患者资料,年龄49.9±17.6岁,均行全脊柱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检查,分析全脊柱拼接的图像质量,在全脊柱DR侧位片、全脊柱MR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椎倾斜角(SS)、脊柱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参数,并利用配对T检验对比DR与MR测量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脊柱DR与MR图像拼接质量优良率为100%,全脊柱DR及MR成像上测量CL、TK、LL、SS、SVA值分别为28.37±10.91°、29.98土8.96°、45.61±12.46°、34.38±9.05°、17.20±26.39 mm,及24.34±9.01°、21.22±8.13°、41.45±12.17°、37.45±8.19°、36.51±12.44mm,DR与MR测量CL、TK、LL、SS、SV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1、0.007),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68、0.72、0.5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34).结论 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全脊柱成像图像质量良好,仰卧位MR图像测量的CL,TK,LL,SS,SV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站立位DR相关,但存在明显区别,并不能代替站立位DR检查,须联合检查才能全面评估退行性脊柱病改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侧颅底手术入路和乙状窦后进路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通过测量40例颅骨,确定茎突根部至侧颅底、星点至颅后窝各孔裂间连线的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所成角度。结果:茎突根部至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窝、舌下神经管外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24.2±2.5)mm〔(149.8±5.2)°〕、(18.9 ±2.6)mm〔(154.6±5.0)°〕、(9.1±1.9)mm〔(120.4±8.1)°〕、(3.8±1.6)mm〔(85.9±5.4)°〕、(16.6±2.1)mm〔(85.5±5.2)°〕。星点至三叉神经压迹、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58.3±3.3)mm 〔(139.4±5.6)°〕、(44.6±7.9)mm〔(134.5±7.0)°〕、(42.9±3.5)mm〔(128.3±8.0)°〕、(55.7±3.7)mm〔(116.7±7.8)°〕。结论:围绕两种手术入路测量所得结果,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为手术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眼眶为四边棱锥形骨腔,左右对称,其开口向前外,尖朝向后内。成人眼眶深4~5mm,容积为25~28ml。眼眶由7块骨头组成,即额骨、颧骨、蝶骨、筛骨、腭骨、上颌骨、泪骨。眼眶分上下内外四壁,眶外侧壁呈三角形,底向前,与下中矢状面呈45°,骨质最坚硬,其余三壁较薄[1]。眼眶内壁呈矢状,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蝶骨四块骨从前向后连接,而筛骨纸板构成眶内壁大部分,是眶壁中最薄的部分,厚度仅为0.2~0.4mm,因此成为外伤后骨折最易发生部位。眶下壁下方即为上颌窦,壁厚0.5~1.0mm,骨折发生的几率仅次于眶内壁。本文对33例眶骨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经颧颌点向卵圆孔穿刺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2例(104侧)正常成人颅骨上,测量了从颧颌点向卵圆孔穿刺的穿刺深度和角度。穿刺深度为5.14±0.34cm,针体与眼耳平面的夹角为21.3±1.6°,针体与矢状面的夹角为19.5±1.7°,颅长为17.4±0.77cm。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穿刺深度与颅长呈高度正相关(r=0.7775),其回归方程为y=0.3441x-0.2384。此法为半月神经节穿刺提出了新的可行入路。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17岁(12~20岁)。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98°(80°~117°),仰卧位反向弯曲相上柔韧性平均20·8%(5%~29·5%)。合并有矢状面畸形者15例。全部病例以北京协和医院分型原则进行手术融合。19例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术,5例行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2~30个月)。术后主侧凸冠状面角58°(32°~100°),主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1·0%(10·9%~61·0%)。术后1例脱钩而行翻修术。1例钢丝断裂而无神经症状,给予严密观察。最后一次随访主侧凸冠状面角平均63°(31°~104°),矫正平均丢失5°(0°~10°)。无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与椎体截骨术相比,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及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具有危险性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等优点,对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当矫形及恢复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 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6°~ 48°,头倾角 C3:-11°~-12°,C4 -6°~-7°。C5 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 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7°~49°,头倾角 1°~2°。C6、C7 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 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C6:40°~42°,C7:36°~38°,头倾角 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 30、32、34 mm 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 3.5 mm 或 4.0 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