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建立具有激动样活性的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的大鼠模型,并观察该抗体对大鼠血压、心脏、肾脏和血管结构及c-jun等原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α1肾上腺素受体胞外第二肽段合成肽免疫Wistar大鼠,监测收缩压及心率及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滴度;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脏、肾脏及主动脉的病理变化,并计算心脏/体重比、肠系膜第三级动脉的管壁/管腔比;用RT-PCR的方法半定量检测心肌组织的α1A,B,D肾上腺素受体、c-jun和c-fos的表达;分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游离钙离子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在免疫后2周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开始产生,并到实验结束时仍维持较高滴度;在实验过程中,免疫组血压心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免疫组心脏体重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在免疫组,肠系膜动脉第三级分支的管壁/管腔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SHR组相似.电镜结果显示心肌细胞肥大、线粒体增多,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多;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增多,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在免疫组中,α1A,B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但α1D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显著降低,同时c-jun的表达显著增加,而c-fos表达与正常对照无差异.该抗体可增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加抗体前有显著差异,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相似,该作用可被哌唑嗪阻断,而正常IgG无影响.结论通过合成肽免疫的方法可以建立具激动样活性的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的大鼠模型;该抗体对正常Wistar大鼠的血压无影响,可能为α1D肾上腺素受体表达下调所致;但该抗体可以引起免疫大鼠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并可增加心肌细胞游离钙离子的浓度及上调心脏c-jun基因的表达,可能参与高血压心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合成的人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细胞外第一环功能表位肽段(第160-169位氨基酸残基)为特异性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并用该法检测100例血压正常者和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α1-AR自身抗体.结果 阴性质控血清的批内变异系数(CV)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4%和11.5%;阳性质控血清分别为4.0%和9.8%.用标准人工合成的抗原吸收该特异性抗体后,吸光度值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α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27.5%(19/69),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的9%(9/100).结论 该方法稳定性、特异性良好,对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的辅助诊断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及高压液相色谱法对原发性高血压(A组,n=24)继发性高血压(B组,n=19)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组,n=26)的血小板α肾上腺素受体(PLα_2-AR)及血浆儿茶酚胺(C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组PLα2-AR密度高于C组及B组,受体密度与血压及CA水平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Lα2-AR密度的变化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活性,并能反映家族遗传的特性,在高血压病的诊断与鉴别上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患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194例,给予规范抗高血压联合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降压达标组和降压未达标组,40例正常血压志愿者作为对照.以合成的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同时检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浓度.结果高血压病组抗AT1-和α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8%(52/194)和 25.3%(49/194),较正常血压组(7.5% 和 5.0%)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分析表明,降压未达标组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42/98)和36.7%(36/98),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10.4%和13.5%)(P<0.01).降压未达标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儿茶酚胺水平、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等指标亦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存在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主要在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α1肾上腺素受体1A亚型基因(ADRA1A)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抗a1A受体自身抗体产生间的关联性.方法 随机抽取396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标本并离心,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抗a1A受体抗体检测并将其分为抗体阳性和阴性两组;同时,用试剂盒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ae detection reaction,LDR)检测基因AI)RA1A中rs574584、rs1048101、rs3739216及rs3802241四个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基因表型频率统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匹配种族和协调变量后的抗体阴阳性组中,上述各点的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行单倍型分析后得到[G-C-C-A]和[G-C-G-A]单倍型其发生频率在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是0.010和0.035.另外,对高血压2级患者进行抗体阴阳性分组统计得到:两组间点rs1048101(基因表型C/C、C/T,P=0.017)及ra3802241(基因表型A/A、A/G,P=0.004)基因型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α1A肾上腺素受体基因ADRA1A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α1A自身抗体产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患者与心脏β2、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自身抗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本研究检测不同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 β2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 (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 ,上述三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 ,随机检测 2 67例受试者血清中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心衰组为 2 0 6例不同心脏病的心衰患者 ,其中缺血性心肌病 63例、扩张型心肌病 86例、高血压病 57例。正常组为 61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 )心衰组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分别为 46 1 % (95/ 2 0 6)、48 5 % (1 0 0 /2 0 6)和 46 6 % (96/ 2 0 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8 2 % (5/ 61 )、9 8% (6/ 61 )和 1 3 1 % (8/ 61 ) ,P <0 0 1 ;(2 )心衰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分别为 1∶89、1∶98和 1∶9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1∶35、1∶32和 1∶31 ,P <0 0 1 ;(3)心衰组 β2 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 95例中 ,有 60例 (63 2 % )患者同时具有α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64例 (67 4% )患者同时具有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51例 (53 7% )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结论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不仅存在于多种心脏病心衰患者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否由高血压脑卒中所引起.方法以合成的AT1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带多肽片段作为抗原,用ELISA 法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及正常人(各281例)血清中的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结果281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128例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45.6%),97例抗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34.5%),两种抗体阳性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对照者(分别为9.3%、6.8%,P<0.01),但在3种类型脑卒中亚组中,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按脑卒中发病时间分亚组,抗体阳性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检出频率显著增高,该抗体并非继发于脑卒中,而是与原发性高血压本身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消化杂志》2022,(5):336-339
目的观察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阻滞剂能否降低和拮抗α1AR激活导致的大鼠门静脉高压, 为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提供新思路。方法α1AR激动剂选用去氧肾上腺素, α1AR阻滞剂选用阿呋唑嗪, 采用门静脉穿刺注射给药并测量门静脉压力。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所有大鼠均在给药前测量基础门静脉压力;对照组大鼠按体重经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L/g), 门静脉高压模型组大鼠经门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 以上两组在给药5和10 min后分别测量门静脉压力;阿呋唑嗪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5 min后测压, 再予阿呋唑嗪(0.9 μg/g), 在5 min后再次测压;阿呋唑嗪预防组大鼠经门静脉给予阿呋唑嗪(0.9 μg/g)预处理1 min后测压, 再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 在1、5和10 min后测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门静脉高压模型组、阿呋唑嗪治疗组和阿呋唑嗪预防组分别有4、6、8、5只大鼠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高压模型组大鼠给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G-蛋白耦联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R)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R)自身抗体是否与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THD)发病相关.方法 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277例受试者血清中AT1R、α1R和β1R自身抗体.237例甲状腺毒症(TT)患者分为治疗组(n=148)和恢复组(n=89)、或THD(n=46)和TT无心脏病组(n=191).正常对照组40名.结果 (1)TT组AT1R、α1R和β1R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6%、27.8%和23.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5% 、10.0%和7.5% (P<0.05);TT患者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组3种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36.3%、32.2%和28.1%)明显高于非GD组(19.7%、16.7%和12.1%,均P<0.05).(2)TT治疗组AT1R和α1R自身抗体阳性率(40.5%和33.1%)明显高于TT恢复组(16.9%和19.1%,均P<0.05).(3) THD组AT1R和α1R自身抗体阳性率(52.2%和43.5%)明显高于TT无心脏病组(26.7%和24.1%,均P<0.05).结论 抗G-蛋白耦联型AT1R、α1R和β1R自身抗体可能与甲状腺毒症发病有关,且AT1R和α1R自身抗体在THD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β1肾上腺素能受体Gly389Ar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技术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群β1肾上腺素能受体Gly389Arg多态性。结果高血压组Arg/Arg,Arg/Gly,Gly/Gly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06%、35.09%、5.85%,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3.55%、45.97%、10.48%;两组间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7.420,P<0.05);高血压组Arg等位基因频率为76.61%,Gly等位基因频率为23.39%,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53%、33.47%,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299,P<0.05);高血压组Arg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和Ar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Gly389Arg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α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去甲肾上腺素促大鼠培养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促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表达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采用测定心肌细胞直径、数目及3H-亮氨酸(3H-Leu)掺入率的方法,观察NE及哌唑嗪(PRAZ)对大鼠培养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以斑点杂交分析NE、PRAZ在心肌细胞MHC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结果:NE明显促进心肌细胞直径增大(P<0.01)及3H-Leu掺入率的增加(P<0.01),并明显诱导心肌细胞β-MHC基因表达,α-MHC基因表达相应减少,PRAZ完全阻断NE的上述作用.结论:NE可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及MHC基因表达,该作用可能通过α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暴发性肝衰竭小鼠肾脏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和内毒素联合腹腔注射制备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即等渗盐水对照组、LPS对照组、D-氨基半乳糖对照组、暴发性肝衰竭组(2、6、9 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小鼠肾脏IP3R蛋白质的定位、表达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Ⅰ型IP3R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内。在暴发性肝衰竭组小鼠,6 h时I型IP3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开始增加,9 h时更为明显(6 h:x^2=7.11,P〈0.01,9 h: x^2=9.15,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6 h时开始增加(t=3.16,P〈0.05),9 h达到最高值(t=5.43,P〈0.01),与等渗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 PCR结果显示暴发性肝衰竭小鼠2 h时I型IP3R mRNA即开始增加,6 h时达到最高值,9 h时有所恢复,但与等渗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2.47,P〈0.05,6 h:t=4.42,P〈0.01,9 h:t=2.16,P〈0.05)。结论 在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肾脏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增强,其mRNA也呈上调趋势。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大鼠肾小球血管袢和肾小球前小动脉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跨膜信息传导机制在肝硬化并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40%四氯化碳制备肝硬化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硬化大鼠肾小球血管袢和肾小球前小动脉的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观察其表达情况。 结果 肾小球血管袢和肾小球前小动脉Ⅰ型IP3R表达,实验组分别为:4.97±1.34、4.09±1.14,正常大鼠组分别为:2.43±1.67、1.83±1.32,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值分别为3.43和3.70,P值分别为0.0037和0.0022;实验组肾小球血管袢和肾小球前小动脉Ⅰ型IP3R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28,P=0.0458。大鼠肾脏常规病理检查均无改变。 结论 跨膜信息传导机制在肝硬化并肝肾综合征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激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对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介导的心肌正性变力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大鼠心脏衰老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对于3.5、12、18、24月龄的Wistar大鼠采用体外左心房收缩功能实验,观察AngⅡ分别激动AT1R和AT2R对苯肾上腺素激动α1-AR介导正性变力效应的影响。结果在AT2R阻滞剂PD123319存在时,AngⅡ激动AT1R,与AngⅡ共同激动AT1R和AT2R时比较,3.5、12月龄大鼠α1-AR介导的正性变力效应的最大收缩效应(Rmax)及Rmax50%时的药物浓度值(以其负对数pD2值表示)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8、24月龄大鼠Rmax及pD2值均增大。在AT1R阻滞剂氯沙坦存在时,AngⅡ激动AT2R,与AngⅡ共同激动AT1R和AT2R时比较,各月龄大鼠α1-AR介导的正性变力效应Rmax及pD2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随着鼠龄的增长,激动AT1R可增强大鼠心肌α1-AR介导的正性变力效应,而激动AT2R对α1-AR介导的心肌正性变力效应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TNF-α对肾组织中Ⅰ型IP3R表达的影响来探讨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离体肾灌注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肝素处理组(B组)、TNF-α处理组(C组),留取的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PCR检测肾组织Ⅰ型IP3R蛋白的定位、表达及mRNA的变化.结果:Ⅰ型IP3R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胞质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与A组相比棕褐色颗粒着色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U=2.26,P<0.05);B组与A组相比阳性染色细胞无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C组与A组相比Ⅰ型IP3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1.89±0.11vs0.55±0.03,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组与A组相比Ⅰ型IP3R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7.99±0.12vs1.00±0.05,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α可增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Ⅰ型IP3R蛋白的表达,且Ⅰ型IP3R mRNA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心力衰竭时肾脏α_1肾上腺素受体(α_1-AR)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各亚型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其余大鼠制作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成功9只为模型组。取大鼠肾脏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α_1-AR亚型(α_(1)-AR、α_(1B)-AR、α_(1D)-AR)和β-AR亚型(β_1-AR、β_2-AR)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α_(1A)-AR、β_1-AR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α_(1B)-AR、α_(1D)-AR、β_2-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时肾脏α_(1A)-AR和β_1-AR明显下调,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而β_2-AR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可能为代偿β_1-AR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维持肾脏有效灌注,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