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2.
秦骥 《河南中医》2007,27(12):37-38
目的:对青壮年组、老年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郑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缺血性中风住院病人292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以2~4证组合为主,2~3证组合与年龄段具有相关性,4证组合与年龄段不具有相关性。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5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季节与证候要素、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作者所在医院脑病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353例,分析不同发病季节与其证候要素、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痰湿证患者夏季发病率较高,内风证、内风+痰湿+血瘀组合证患者秋季发病率较高,内火证及内风+痰湿组合证患者冬季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夏秋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高血压者秋冬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颈动脉狭窄者冬季发病风险增加;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者夏季发病风险增加,饮酒嗜好者秋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血脂异常时冬季发病风险增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季节规律与证候要素及危险因素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中医证候的特点。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采集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表现为单一证候和二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内火证"是内风证的正性因素;"内风证"和"痰湿证"是内火证的正性因素;"内火证"是痰湿证的正性因素。结论: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和内火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标实"之证易于相兼,风、火、痰三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证候要素的组合特点,为PCOS的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就诊的375例PCOS患者,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频次、频率的描述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前五位的依次为血瘀、痰湿、气滞、火(热)、阴虚。(2)证候要素组合以1~7个证候要素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以1~4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频率均10%)。(3)以是否肥胖分组,对2组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进行比较,证候要素痰湿的出现频率在肥胖组高,而火(热)、寒凝的在非肥胖组中的出现频率高;证候要素组合痰湿、痰湿+血瘀、痰湿+气滞均在肥胖组的出现频率高。结论 PCOS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分布规律体现了该病核心病机为血瘀、痰湿、气滞、火(热)、阴虚;肥胖组以痰湿、血瘀为主,非肥胖组以血瘀、火(热)和寒凝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宋汉秋 《河南中医》2011,31(10):1094-1094
目的:研究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方法:对87例符合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量化诊断,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最高30分。结果:痰瘀证、风痰瘀证常挟气虚证候,气虚血瘀证候多见,阴虚证候型相对较少。结论:气虚血瘀证是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中风病急性期应重视气虚在中风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制定临床调查表,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得脑动脉硬化症四诊资料,按照预先设定临床证候诊断标准,对433例临床脑动脉硬化症进行辨证,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433例患者证候数为55个,单个证候5个;2个单证的复合证候13个;3个单证组合的复证19个;4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11个;5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6个。涵盖85%总病例数的证候分型包括如下22种:气滞气虚阴虚、气虚、气虚阴虚、气滞气虚阴虚热火、气滞气虚、气虚痰湿、气虚阳虚、气滞、气滞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气滞气虚阳虚、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阴虚、气滞阴虚热火、气虚痰湿阳虚、气虚痰湿阴虚、痰湿、气滞气虚血瘀阴虚、气虚血瘀阴虚、气滞痰湿、气滞气虚热火、气滞气虚痰湿阳虚等证型。具有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的证候组合规律。提示:脑动脉硬化症证候分布复杂,单证少,复证多,含两个以上证候的复证多见,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采集冠心病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观察其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以期为不同年龄阶段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诊疗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运用课题组研制的《冠心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量表》收集冠心病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依据辨证标准对其进行证候要素提取以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冠心病病位在心,常兼见肝、肾、胃、肺等脏腑,病性证候要素以气虚较多见,其次为痰浊、阴虚、血瘀、气滞。病位证候要素中,青年组以心兼肝最多见,中年组和老年组均多见心兼肾。病性证候要素中,青年组虚证以气虚多见,实证以痰浊、气滞多见,以气虚兼痰浊同现频次最高;中年组虚证以气虚多见,实证以痰浊、血瘀多见,以气虚兼痰浊血瘀同现频次最高;老年组虚证以气虚、阴虚多见,实证以痰浊、血瘀多见,以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同现频次最高。结论 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证候要素组合有各自的特征,青、中、老年组均可见于虚实夹杂,而青年组以气虚兼痰浊最多见,中年组以气虚兼痰浊血瘀最多见,老年组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最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证候要素组合复杂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广东地区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讨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广东地区的13家分中心为期1年的病例收集,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主要调查辨证要素及其组合的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入选时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气虚(70.60%)、痰浊(51.40%)、血虚(31.2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血两虚痰浊证为最多;入选1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61.50%)、痰浊(52.30%)、血瘀(34.0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虚痰浊血瘀为最多;入选2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53.20%)、血瘀(38.50%)、痰浊(33.00%),气虚痰浊血瘀依然是占比例最多的证型。结论:总结了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风先兆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表》,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防控脑中风协作网"各协作单位开展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工作,共计680例。结果:从证型分布来看,中风先兆以实证为主,虚实间夹。其中医证候排序来看,排名靠前的证候为:肝热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探索了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统一和规范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明确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 0. 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 0. 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 0. 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0. 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最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最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证候要素特征。方法收集195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各个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公因子提取,并根据结果确定中医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0.56%,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痰湿、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阳上亢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证候要素以痰湿、气虚、血瘀为主,临床治疗应重视健脾化痰、补气、活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 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