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肠镜检查中的视频胶囊内镜(CE)和双气囊肠镜(DBE)是两种先进的检查方法。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CE和D BE在小肠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患者与方法:13例不明原因胃肠出血患者和9例胃肠息肉病患者,采取逆行或顺行DBE方法检查,被检查的小肠远端或近端部位用皮下注射无菌墨水标记。以上患者随后进行CE检查。让不知道DBE检查结果的操作者浏览CE获得的影像。结果:12例(54.5%)D BE检查结果阳性患者中8例(36.4%)的CE检查结果为阳性,而D BE未检测的小肠部位CE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为11例(50%),在所有的诊断部位,CE和DBE两种检查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在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DBE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发现阳性病灶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结果:以最终随访结果为诊断依据,本组患者中DBE的诊断阳性率为80.0%(72/90)。检出阳性病灶中以血管性病变最多,占43.1%(31/72);其次分别为憩室(15.3%,11/72)和小肠肿瘤(13.9%,10/72)。因DBE发现阳性病灶指导外科手术并获临床痊愈者32例,占被发现阳性病灶患者的44.4%(32/72)。结论:DBE对明确疑似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并开展相应内镜下治疗及指导手术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肠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等症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点,长久以来小肠病变的诊断一直是消化界的一道难题。随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和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检查技术的相继问世,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以内窥镜的方式来观察整个小肠。近十年来双气囊小肠镜被广泛用于小肠病变的诊断、内镜下治疗,以及用于操作困难的大肠镜检查和胃肠道病变外科手术后的胃肠镜检查或治疗,业已成为小肠疾病诊断准确性最高的方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研究目的:胶囊内镜(CE)和双球囊肠镜(DBE)已经用于全小肠检查。该研究旨在评估CE和DBE的临床效应,明确CE和DBE对疑似小肠出血患的作用和进行这些操作的适应证。患与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32例有1处胃肠道出血,但出血部位不明的患纳入该研究。28例患采用两种方法检查。出血来源分为两类:A1病变(要求立即止血治疗)或A2病变(要求密切观察)。评估CE和DBE是否能进入全部小肠并作出诊断,同时计算观察率和诊断率。结果:通过CE检查,分别有13例和6例患诊断为A1病变和A2病变;通过DBE,分别有11例和1例患有A1病变和A2病变。在CE检查中,全小肠观察率为90.6%(29/32例)明显高于DBE的62.5%(10/16例;P〈0.05)。CE的诊断率为59.4%(19/32例)高于DBE的42.9%(12/28例;P=0.30),但无显性差异。DBE诊断为A1病变的患中,6/11例获得组织学诊断,有3/11例患得到治疗。结论:在许多疑似小肠出血的病例中,应选择CE作为初步诊断,CE发现出血部位后应选DBE进行治疗或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49例青少年双气囊小肠镜(DBE)的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探讨其小肠病变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6月~2009年4月DBE检查的49例10~18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BE病变检查阳性率:49例均顺利完成DBE检查,其中27例经肛进镜(23例检出病灶),13例经口进镜(12例检出病灶),9例患者接受2次检查分别经口和经肛进镜,完成全小肠检查(9例检出病灶),阳性检出率75.9%(44/58).44例小肠病变检出结果 :回肠憩室14例(31.8%),克隆病11例(25.0%),回肠下段血管畸形6例(13.5%),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及间质瘤各2例(4.5%),其余十二指肠水平段溃疡等9例.手术21例,小肠镜或手术病理组织活检37例,最后诊断与病理相符29例(78.4%),不符8例(21.6%),不符者均为克隆病,其病理结果 为慢性黏膜炎.结论 DBE对青少年小肠病变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回肠憩室及克隆病等为青少年小肠疾病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7.
刁磊  洪汝涛  韩玮  胡静  陈熙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8):1347-1350
  目的  通过对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小肠成像(CTE)与双气囊小肠镜(DBE)在疑似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54例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CTE及DBE对疑似小肠出血诊断的阳性结果及并发症发生例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CTE及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TE及DBE对疑似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结果  54例疑似小肠出血患者均顺利完成CTE及DBE检查,2种检查方式成功率均为100%,病灶主要包括憩室、溃疡、血管扩张性病变、肿瘤及克罗恩病。CTE对病灶诊断率为53.7%(29/54),DBE对病灶诊断率为79.6%(43/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7,P<0.01)。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行CTE检查未出现并发症,54例行DBE检查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E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TE对溃疡及血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率不高,但对憩室、肿瘤性病变及克罗恩病敏感性较高,临床工作中应结合CTE及DBE检查结果,以免造成疾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8.
王云  易小敏  王毅  莫乐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5):688-689,F0003
目的分析评价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曾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14次胶囊内镜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他12例患者成功检查13次,成功率为92.86%(13/14),无穿孔、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11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91.67%(11/12),其中小肠多发性溃疡4例,小肠多发性糜烂伴蛔虫及钩虫感染1例,小肠紫癜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伴蛔虫感染1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性、增生性改变2例;1例未发现异常。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因其安全、患者无痛苦、检查阳性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在小肠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诊断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已确立结肠CD诊断(established CD,eCD)的20例患者和疑诊小肠CD(suspectedCD,sCD)的21例患者的胶囊检查资料.结果 eCD组13例发现小肠CD病变,sCD组10例诊断小肠CD,所有诊断小肠CD的23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糜烂/浅溃疡、11例深溃疡,7例溃疡合并狭窄,5例溃疡合并出血,4例溃疡伴结节样改变;病变位于在空肠3例(13.0%),空及回肠16例(69.6%),只在回肠4例(17.4%).回盲瓣通过率70.7%(29/41),3例胶囊无症状滞留,1例肠镜下取出,另外2例分别在26 d和53d排出.结论 在eCD和sCD患者中,胶囊内镜可作为小肠CD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判定小肠CD黏膜损害的程度、范围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DBE)和胶囊内镜(CE)在不明原因慢性腹痛(UC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UCAP患者260例,其中行DBE检查158例,行CE检测102例;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AP患者常伴有腹胀、腹泻、便血症状,DBE的总阳性检出率和准确性高于CE,而CE在小肠出血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BE(P<0.05);经口非全麻进镜方式患者耐受性低于其他方式。DBE和CE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与CE比较,DBE是一种更有效的诊断UCAP的内镜手段,能提供相对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的诊疗现状及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克罗恩病的诊疗现状,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中48例克罗恩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和内镜、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1987年至1995年共诊断克罗恩病4例,1995年后诊断44例.克罗恩病高峰发病年龄为17~40岁,占75.0%(36/48);30岁以下发病者占43.8%(21/48).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伴肠道外表现16例(33.3%),伴有肛周疾病3例(6.3%),肠瘘2例(4.2%).内镜诊断符合率85.7%(36/42),表现为节段性病变,溃疡形成、肠管狭窄和卵石征.X线诊断符合率为84.2%(32/38),主要表现为龛影、肠管狭窄及卵石征.病理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总检出率为43.2%(19/44).90%(27/30)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有1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近10年来克罗恩病诊断例数明显增加.内镜+病理+X线造影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的主要手段.小肠镜、胶囊内镜及多次病理检查、随访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胃间质瘤(GST)良恶性评估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及超声内镜发现的胃黏膜下肿物112例,其中经内镜下切除和手术治疗的32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Ki-67,p53,CD34,CD117),并分析超声内镜图像(包括大小、层次、回声、有否液性暗区及分叶、边缘的声晕、倍增时间等).结果 (1)CD117和CD34在GST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0.6%和81.3%;(2)Ki-67在危险度低、中、高组表达分别为7.8%,27.3%,87.5%,危险度低组与高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危险度低、中、高组表达分别为0%,18.2%,68.5%,危险度低组与高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例恶性GST具有以下特征:长径>4 cm,呈分叶、内部回声不均匀、液性暗区、边缘不规则伴有声晕、较短的倍增时间.结论 超声内镜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CD117、CD34可作为GST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Ki-67,p53的检测有助于GST恶性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克罗恩病和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改变。结果:克罗恩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溃疡性结肠炎(P<0.05);消瘦、发热以克罗恩病明显多见(P<0.05),而血便、里急后重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P<0.05),腹痛、腹泻两者无明显差别;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盲部为主(P<0.01),而溃疡性结肠炎则仅累及直肠和结肠(P<0.01);鹅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等内镜表现仅见于克罗恩病(P<0.01);非干酪样肉芽肿、全层壁慢性炎、裂隙样溃疡和瘘管等病理改变亦仅见于克罗恩病(P<0.01)。结论:克罗恩病的发病年龄早于溃疡性结肠炎,两者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要依靠内镜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克罗恩病5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克罗恩病(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该医院1996年1月~2005年5月58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时间、诊断方法、不同时期血沉、CRP的变化、误诊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6.9%)、腹泻(69.6%)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32.7%)、肛周病变(18.9%)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在回盲部者35例(60.3%)。56例活动期CD和18例复发期CD的血沉和CRP比其缓解期明显增高。结肠镜、消化道X线、胶囊内镜及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77.1%,63.2%,75%及100%。内镜活检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10例(27.8%)。初诊误诊24例(41.4%)。糖皮质激素联合5-氨基水杨酸治疗活动期CD缓解47例(81%)。结论C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血沉及CRP在CD随访中有一定价值。CD好发于回盲部。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对早期诊断小肠CD有重要价值。确诊CD不依赖于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X线钡餐、内镜及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诊断,以及CD117、CD34、SMA、S-100蛋白、波形纤维蛋白(Vim)、结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了35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GISTs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117、CD34、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等抗原标志物的表达,分析对GISTs的诊断意义.结果 35例GISTs发生于胃11例、小肠11例、腹腔5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和91.4%,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的表达(P<0.001),也显著高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01);GISTs中结蛋白的阳性表达率2.9%,显著低于CD117和CD34(P<0.05);也显著低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1).结论 GISTs多发生于胃和小肠,胃肠镜、超声内镜和CT检查对间质瘤有较大诊断价值.而CD117阳性、CD34阳性及结蛋白结蛋白阴性对GISTs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克罗恩病患者临床和胶囊内镜情况。结果胶囊内镜下表现的轻重度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结论克罗恩病胶囊内镜下表现可成为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协助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不同时机的胃镜检查及治疗结果,探讨急诊胃镜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94例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27例患者进行急诊胃镜诊治(A组),23例患者进行普通胃镜诊治(B组),20例患者为活动性出血急诊胃镜组(C组),24例患者选择保守药物治疗.比较胃镜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70例患者接受胃镜检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4.29%)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43例(61.43%)患者经胃镜检出出血部位,C组出血部位检出率(80.0%)明显高于A组(66.67%)和B组(39.13%),有统计学差异.61例患者进行胃镜辅助止血治疗,止血成功率达到53.19%.A组(66.67%)、B组(60.87%)和C组(50.0%)患者的止血成功率高于D组(33.33%),有统计学差异.另外A(7.41%)、B(4.35%)、C(10.0%)组患者早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D组(37.5%),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而四组患者迟发性再出血的几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急诊胃镜诊治可尽早明确出血部位以及出血原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地提高患者止血部位检出率和止血成功率,降低早期再出血率以及患者1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BACKGROUND: Colorectal endoscopy is the gold standard investigation of the large bowel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bleeding and is employed as a means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IM: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benign lesions and carcinoma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lorectal endoscopy because of rectal bleeding an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in our centre. METHOD: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o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lorectal endoscopy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December 2000 for rectal bleeding. RESULTS: Five hundred and ninety six (596) patients were studied. Males were 403 and females 93, mean age 50.9 (SD 7.07). Three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52%) had rigid proctosigmoidoscopy, flexible sigmoidoscopy 105 (17.6%) and colonoscopy 181 (30.4%). Of those who had colonoscopy complete examination of the colon was achieved in 55 patients (30.4%). Those in whom colonoscopy was incomplete had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Haemorrhoids were the commonest disease diagnosed, 316 patients (53%). Colorectal carcinoma 39 patients (6.7%), non-specific colitis 34 patients (5.7%), diverticular disease 27 patients (4.5%) and adenomatous polyps 17 patients (2.9%) were the next common disease. Less common conditions were ulcerative colitis, rectal schistosomiasis and angiodysplasia. In 125 patients (21.0) the cause of bleeding could not be found. CONCLUSION: An appreciable number of the patients with rectal bleeding had serious pathology that was diagnosed early by endoscopy confirm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endoscopy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The low success rate of full colonoscopy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training in this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