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976-3977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鼻胃管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治疗组患者腹部不适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的缓解了患者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再次手术的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胃管与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在不同位置和类型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鼻胃管组和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每组各49例。鼻胃管组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患者采用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位置和分类肠梗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患者在高位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效:10例(83.33%) vs.12例(85.71%);有效:2例(16.67%) vs.2例(14.28%);无效:0例(0.00%) vs.0例(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在低位性肠梗阻患者中的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比率显著高于鼻胃管组[31例(83.78%) vs.11例(31.43%),χ~2=17.812,P 0.001]。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比率在粘连性、肿瘤性和动力性三种类型的肠梗阻中均显著高于鼻胃管组[25例(86.21%) vs.15例(57.69%)χ~2=4.386,P=0.036;12例(80.00%) vs.7例(41.18%),χ~2=4.161,P=0.041; 4例(80.00%) vs.1例(16.67%),χ~2=4.122,P=0.042]。结论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对低位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肿瘤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优于鼻胃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微创科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小柴胡汤加味方治疗。2组均3天复查一次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导管的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变化以及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进食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普遍长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单纯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39-5540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78例,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腹胀、腹痛的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在治疗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方法临床纳入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对照组进行传统肠梗阻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4.76±2.33、5.58±2.81d,对照组分别为4.99±2.38、5.62±2.64d,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14%,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复发率为5.7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肠梗阻术,能够有效减低患者的术后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蕾芳 《临床医学》2014,34(10):61-6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与肠梗阻导管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数据比较可见观察组患者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病症缓解时间以及胃肠减压量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2例接受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用肠梗阻导管在小肠内边深进边吸引疗法解除了252例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结论:(1)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肠梗阻症状避免再次手术,显著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2)在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进行吸引减压较既往采用在X线检查机下放置该种导管省时、省力,导管插入深且可边操作边吸引胃肠液,从而避免误吸,避免医患受X线照射。(3)放置肠梗阻导管2~3d后可安全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鼻胃管实施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且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鼻胃管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腹围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7例治愈,1例拔管后肠梗阻复发再次应用后痊愈。结论: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引流量明显增多,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交替进镜法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拟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交替进镜法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鼻肠梗阻导管内镜下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脱管率及耐受性评分。结果实验组中29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对照组中21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实验组的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置管所用时间为(15.00±5.2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9.45±6.75)min;实验组脱管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实验组耐受性评分为(1.25±0.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5±0.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交替进镜法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所用时间,明显地减轻患者术中的不适,无并发症,值得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肠管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后行腹腔镜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肠管支架置入术,后行腹腔镜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前肠道准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左髂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肠管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采用肠管支架置入术可更好地缓解肠梗阻情况,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徐骐  徐方明  郗健伟  徐汤舟  邱冰峰 《新医学》2012,43(12):865-867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1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和对照组(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肠梗阻缓解率、中转手术率、肠梗阻缓解时间及CRP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肠梗阻缓解率为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P<0.01),中转手术率为30%,肠梗阻缓解时间为(3.78±2.46)d,CRP恢复时间为(5.12±3.7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有效解除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14.
李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422-3423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7例治愈,l例拔管后肠梗阻复发再次应用后痊愈。结论: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引流量明显增多,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于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消化内科治疗方法(鼻胃管胃肠减压术),试验组采用介入结合消化内科治疗方法(经鼻插管介入)。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的时间(具体比较前3天的平均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穿孔、出血、狭窄、中转手术)。结果 治疗期间试验组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 vs 58.0%,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9.0% vs 21.0%,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症状缓解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在临床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胃肠减压与肠梗阻导管在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总结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24例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护理经验,对照组14例患者给予经鼻型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实验组10例患者给予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两种导管材质均为硅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均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征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全面提高了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有效率,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34-135
分析比较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选取治疗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粘连性肠梗阻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治疗更具有优势,操作简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对20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经导管选择性造影情况及随访情况.选择同期进行传统保守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对照,比较治愈率、有效率、中转手术率、24 h引流量、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前气囊充盈后,18例导管前进良好,2例无明显前进.经导管造影显示16例肠管通畅,2例见肠管狭窄,1例肠管增粗,1例肠管扭曲.导管组治愈16例,好转2例,未愈2例;保守组治愈9例,好转5例,未愈6例.导管组与保守组治愈率、中转手术率、24小时引流量分别为80.00%与45.00%、10.00%与40.00%、(960±247)ml与(410±210)ml(P均<0.05),有效率分别为90%与70%(P>0.05).治愈与好转的病例中,导管组与保守组症状缓解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天与10.3天(P<0.01)、10.5天与19.2天(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27例(治疗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选择粘连性小肠梗阻23例作对照(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引流、症状缓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保守治疗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第1天引流量、置管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