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儿,男,34天,孕1产1,足月顺产,Ap-gar评分1分钟4分,5分钟6分。出生体重4200g。入院时日龄16天,因全身皮疹5天,发热3天入院。生后第11天起发现颜面部、 臀部散在芝麻大小暗红色皮疹,发热不规则, 最高达39.8℃。入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好, 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皮疹呈斑丘疹,疹间 皮肤正常,有互相融合趋势,无脱屑及溃烂, 压之褪色很快复原。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肋 下3.5cm可及,脾肋下2.5cm可及。实验室 检查:血象白细胞12.5×109/L,最高达32×109/L,其中淋巴细胞计数最高达13.9×109/L,血红蛋白139g/L,最低降至124g/L,血小板180×109/L,最低至73×109/L,肝功能受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的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70例确诊的I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发生.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IM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 sis,IM)主要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全身免疫异常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较为复杂,易造成误诊。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0~1997年收治的IM79例,重点分析了43例早期...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Eps—tein—Barr virues,EBV)所致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外,还存在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多。本病免疫功能的改变是目前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IM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  相似文献   

6.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特异性疗法,为探讨α-干扰素对本病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近2年诊断明确的58例患儿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 (1)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2)外周血有一次查见异形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3)外周血有一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病原为EB病毒 (EBV) ,临床表现多样 ,近年不典型传单有增多趋势 ,原有的实验检查不能快速确诊不典型传单 ,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探讨EBV_DNA检查在不典型传单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自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 ,我科共收治传单患儿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2.5岁~12岁 ,平均6.4岁 ,其中有14例符合传单的诊断标准 [1],即同时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外周血淋巴…  相似文献   

8.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方法 将92例IM患儿分成2个月~3岁,~6岁,~15岁3个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岁以下IM患儿占71%,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主.扁桃体有白色分泌物者以3岁以上儿童居多;眼睑水肿和皮疹在年幼儿多见.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年幼儿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血清LDH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年长儿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结果 阳性率高.结论 应重视IM某些临床特点,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误诊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儿科(250021)彭京洪,尹洪臣,钟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简称IM)是EB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是EB病毒原发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目前此病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且重症病例增多,因此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法、疫苗的研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8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7岁者占86.5%,重症病例25例,死亡2例。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炎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61.5%,脾脏肿大占55.5%,眼睑及眶周水肿占25.7%,皮疹占22.5%。实验室检查:95.6%的患儿血液学指标有改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91.4%,35.1%的患儿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肝功能损害占61.5%,心肌酶学改变占19.7%,尿常规异常者占16.5%。结论小儿IM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表现复杂,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提高对本病实验室结果与临床特点的认识,可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3.
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血液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学的临床表现。结果 126例出现血液学表现(69.2%),及38例血液系统并发症(20.9%)。主要有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61.5%),贫血(15.9%),粒细胞减少症(15.4%),血小板减少症(9.9%),溶血性贫血(1.1%),Evans综合症(0.6%),类白血病反应(4.4%),全血细胞减少(0.6%),恶性组织细胞病(0.6%)。结论 传单可引起各种各样血液学并发症,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与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浆蛋白质组图谱的差异表达,初步探索IM 特异表达或异常表达的血浆“分子标志物”以协助临床诊断。方法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2-DE)结合质谱技术对IM 患儿与对照组的血浆全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IM 患儿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表达蛋白质共有7 个:血色素结合蛋白(Hpx)、VitD3 结合蛋白(DBP)、胎球蛋白A(fetuin A)、C- 反应蛋白(CRP)、载脂蛋白A(Apo A)、结合珠蛋白(HPT)、甲状腺运载蛋白(TTR),其中, HPT 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余蛋白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IM 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均与肝脏的急性损伤有关,提示儿童IM 常伴有肝脏的急性损伤。若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进一步分析,可望能够找到为IM 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的血浆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和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的临床特点,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430例IM和EBV-AHS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1)本组IM病例中EBV-AHS发生率为3.72%(16/430),EBV-AHS组患儿热程明显长于IM组患儿,体温峰值、肝脏和脾脏肿大程度均较IM组患儿明显,但咽峡炎发生率(37.5%)显著低于IM组(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EBV-AHS组外周血三系均低于IM组,且变异淋巴细胞升高不明显,其比例(中位数10%)显著低于IM组(中位数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EBV-ASH组肝功能损害显著重于IM组,尤其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数为2128.5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中位数为489 U/L)水平升高显著高于IM组,且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程>10 d(OR=8.097)、LDH进行性升高>1000 U/L(OR=7.998)、低白蛋白血症(OR=7.838)、中性粒细胞<1.5×109/L(OR=7.587)和血小板<100×109/L(OR=7.190)是本组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本组EBV-AHS病死率高达50%.结论 绝大多数IM患儿呈良性自限性过程,约3.7%患儿进展为EBV-ASH.热程>10 d、LDH>1000U/L、低白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 x 109/L是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该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多次骨髓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312例IM儿童分成0 ~ 3岁、~ 6岁、~ 15岁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儿童中6岁以下占74.4%,春季和秋季高发.0 ~ 3岁组发热天数平均(7.08 ± 3.31)d,~ 6岁组平均(7.91 ± 3.78)d,~ 15岁组平均(12.38 ± 4.14)d,~ 15岁组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年龄组咽峡炎(100%)、淋巴结肿大(82.69%)、肝肿大(66.7%)、脾肿大(62.5%)、鼻塞(42.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眼睑浮肿(36.2%)~ 15岁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 < 0.05),皮疹(23.1%)在0 ~ 3岁组多见(P < 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年幼儿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血清LDH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年长儿阳性率高.结论儿童IM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有关,应予以重视,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患儿的实验室检查与并发症 ,利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我科收治的83例传单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见于 89 2 %的病例 ,提示为诊断传单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 ,其增高程度与疾病的病情无关。EBV -VCA -IgM的阳性率为 88 5%对传单诊断有重要意义。 36 9%的病例心肌酶谱升高 ;6 8 1 %的病例血沉增快 ;53 9%的病例C -反应蛋白轻度增高 ;73 5%病例发生于 7岁以下儿童 ,7月份及 9份月为发病高峰 ;并发症发生率 78 3%尤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部感染。结论  大多数传单呈良性临床经过 ,且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 ,本病并发症常见且多样 ,可累及多种器官。对EBV -VCA -IgM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该病病例可采用EBV -PCR扩增技术协助诊断。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和并发症的认识 ,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征,总结重症传单的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01—2006-08间51例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602例无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与无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比较,51例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而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低;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外周血2系或3系减少者明显高于无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92.2%对9.1%,P<0.001),其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47.1%;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的肝功能损害显著重于无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增高,并有54%的患儿LDH超过16.7μmol/(s.L);低蛋白血症(58%)、黄疸(54%)、浆膜腔积液(54.9%)和消化道出血(35.3%)更常见于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51例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患儿预后不同,其中29.4%的患儿死亡或放弃治疗,49%的患儿好转。结论伴多脏器功能损害传单即重症传单的诊断要点:持续发热,肝脾明显肿大;外周血象呈2系或3系减少;肝脏转氨酶异常明显,LDH显著增高;同时合并黄疸、低蛋白血症和浆膜腔积液甚至消化道出血等。重症传单和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本质相似。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54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Epstein-Barr virus (EBV)-induc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in Japan. Most of the acute cases clustered within the first 5 years of life, and the peak incidence was observed at around 4 years of age. These patients were arbitrarily separated into three age groups (less than 3 years, 3–5 years, and 6–14 years). Fever, pharyngitis, lymphadenopathy and hepatomegaly were detected in more than 80% of all cases. Tonsillitis and splenomegaly were present in about 60% of cases. Skin manifestations and eyelids edema were less often detected in the older age group than in the younger age groups. In addition to an increase of total white blood cell and lymphocyte count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CD3+ CD8+ HLA-DR+ T cells was always observed. Epstein-Barr virus seropositivity increased soon after birth and reached approximately 70% around 3 years of age. Close to 100% of the adult controls were EBV seropositi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BV-induced acute IM is a disease of early childhood in Japan.  相似文献   

20.
Zu Y  Li CR  Ma ZX  Li DF  Fu XL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208-211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CD8^+CD28^-调节性T(Tr)细胞动态改变,探讨急性EB病毒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观察25例IM患儿及相同数量同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8^+CD28^+表面标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D8^+CD28^-Tr细胞中IL-6、IL-10、IFN—γ及MC中ILT-3、ILT-4mRMA表达。结果IM患儿急性期CD8^+CD28^-Tr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恢复期阳性表达率较急性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IM患儿CD8^+CD28^-Tr细胞和MC效应分子IL-6、IL-10、IFN-γ、ILT-3、ILT-4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IM患儿CD8^+CD28^-Tr细胞增多可能是机体调控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其数量(及活性)降低或增高是否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