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3例弱视,斜视作屈光不正分析,结果发现弱视儿童中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发生率高于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2.
一般资料 本组345例503眼,年龄在3~16岁之间,男153例,女1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172人,屈光参差性弱视106人,斜视性弱视67人;中度弱视201人,重度弱视144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重度弱视的疗效。方法 将36例重度弱视患儿在传统屈光矫正加遮盖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氯氖激光、光栅、光刷、红闪、后像、精细训练及药物等综合疗法,观察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的程度。结果 基本痊愈16眼(37.21%),进步23眼(53.49%),有效率(90.7%),屈光不正性和斜视性重度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结论 综合疗法可有效提高重度弱视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205例弱视病例,探讨造成弱视病因与屈光度的关系。发现弱视儿童中斜视性占19%,屈光参差性占18%,屈光不正性占63%。说明对弱视儿童应尽早查明病因,及时给予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儿童弱视的治疗方法,并分析了140例弱视的治疗效果,总疗效为86.52%。其中传统遮盖法疗效最好。屈光不正性弱视及斜视性弱视予后较好,绝大多数是可逆的;先天性弱视和废用性弱视予后最差。治疗时间可在三岁开始,学龄前结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要警惕遮盖性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屈光状况是影响其视功能发育的重要因素,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弱视儿童常见类型。我们就1999年~2003年在我院门诊确诊并进行治疗的148视儿童进行屈光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6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弱视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发育的常见眼病,弱视的病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屈光不正。关于弱视屈光不正的关系,长期以来已有小少学者进行探讨,但结果不一。为了进一步确定屈光不正与弱视之间的关系,寻找预防和治疗弱视更确切更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我院1998—2004年诊治的220例380眼屈光不正弱视患儿的弱视与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的关系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按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对广西百色市2166名儿童进行弱视调查,结果表明,弱视发病率为1.38%。其发病率与广西覃烽报道的1.58%接近,但比武汉市陈飞云报道的2.27%明显偏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65.47%是少数民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及弱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汉军 《医学争鸣》2000,21(6):S154-S154
0 引言 儿童共同性斜视、屈光不正及弱视往往并存.为了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眼肌门诊自1994年以来接诊的共同性斜视儿童295例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随机选择1991/1998门诊斜视儿童295例,男160例,女135例,年龄3.6~13(平均7.4)岁.共同性内斜视167例,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39例,非调节性内斜视28例.共同性外斜视120例,其中恒定性外斜视71例,间隙性外斜视49例.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10g·L-1阿托品眼膏涂眼,3次·d-1,连续用3d,由作者检影验光.屈光≤2.75D为轻度,3.00~5.75D为中度,≥6.00D为高度.单纯近视散光及复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儿童弱视屈光现状、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及弱视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弱视儿童187例313眼,全部病例初诊时行常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删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同视机、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结果187例313眼弱视儿童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和斜视。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和可塑性关键期,也是弱视最佳治疗时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减少青少年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68例治疗体会陈敏1)于兰2)孙先桃1)1)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郑州4500532)河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郑州450003关键词屈光参差;弱视;压抑疗法;优势眼遮盖;双眼竞争;1992~1996年共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68例,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测量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资料研究,对1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轻度28例、中度53例、重度26例)、110例斜视性弱视患儿(轻度41例、中度46例、重度23例)、30例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其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中、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中,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非弱视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未进行过遮盖治疗和已行遮盖治疗的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无差异.结论 弱视患儿通过双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斜视性弱视患儿的非弱视眼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双眼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遮盖治疗不会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也不是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眼交替遮盖与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经散瞳验光后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18例(636只弱视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屈光度分成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3组,再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各弱视组内患儿分成两组,分别用双眼交替遮盖(3~5∶1d)和单眼部分遮盖(4~8h/d)进行治疗,各组都同时辅以增视能视觉训练,6个月后,分别在不同类型弱视组按弱视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两种遮盖方法的视力提升效果,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同时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善情况,用t检验。结果在3种屈光不正性弱视中双眼交替遮盖组与单眼部分遮盖组使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视力进步的有效率分别经χ2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眼视功能改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水平融合范围扩大5°以上的人数及立体视锐度SA≤60″人数变化,分别经t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提升效果与双眼交替遮盖基本一致,但对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的改善优于后者,说明单眼部分遮盖更有利于患儿双眼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黄学文  王洪  周李  王晓涛 《西部医学》2009,21(8):1343-1345
目的单眼部分遮盖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经散瞳验光后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6例(205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用单眼部分遮盖(4~8h/d)和双眼交替遮盖(3~5h/d)进行治疗,各组都同时辅以增视能视觉训练,6个月后,分别在两组患儿中按弱视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视力的提升效果。同时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融舍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善情况。结果单眼部分遮盖组与双眼交替遮盖组使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视力进步的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水平融合范围扩大5°的人数及立体视锐度SA≤60″人数变化,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提升效果与双眼交替遮盖基本一致,但对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的改善优于后者,说明单眼部分遮盖更有利于患儿双眼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107例3-12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视程度与年龄、屈光参差量关系密切,均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屈光参差差值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在屈光参差类型中,以无视为多,占56.1%。  相似文献   

19.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03,16(1):111-112
屈光参差是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治疗方法有戴矫正眼镜、常规遮盖、精细作业及同视机治疗等。本院采用以上疗法综合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 ,发现相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却有不同 ,现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 1996~ 1997年 6月小儿眼科门诊确诊的资料完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16 2例 ,男 75例 ,女 87例 ,年龄 3~ 10岁 ,平均年龄 4岁 9个月。年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分布见表1。中心注视 15 7例 ,旁中心注视 5例 ,共同性内斜 5例。16 2例均为远视性屈光参差 ,全部用 1%阿托品眼水散瞳 ,连续 3d,3次 /d。根据 1997年全国儿童弱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102眼中,3岁~5岁者28眼,占27.45%,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最高;6岁-8岁者50眼,占49.02%,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居中;9岁~11岁者24眼,占23.53%,治疗效果最差。结论:弱视程度越轻,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是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关键,而全矫配镜加遮盖法仍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