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尽可能全面的指感视野下记录、描述脉表象,通过观察并总结四逆散证的寸口脉指针,摸索相应的方证寸口脉诊指针规律,以确定合理的凭脉论治方法。我们认为,作为一般脉诊使用者,对脉诊的使用要适可而止,在实践中摸索,形成适合个人的以脉诊为核心的诊治方式,或掌握病理与方证大方向、或发现隐蔽的兼夹证、或谋断进退、揣测预后,圆机活法,止于至善。作为临证脉诊研究者,则当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2.
张云飞 《河南中医》2012,32(10):1266-1266
《伤寒论》第208条所论阳明实热证,本应见“滑数”或“洪大”脉,此处却何言“脉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可知“阳明实热证”“脉迟”实为高热期中枢抑制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反射性抑制心脏所致.  相似文献   

3.
凡一息五六至 ,谓之数脉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历代医学专著多认为数脉为热证主脉 ,如《脉经》曰 :“数者 ,腑也。数即有热”。《活人书》中曰“气血热则脉数。数者腑也 ,数则为热。”但在临床实践中 ,寒证出现数脉者也不少见。所谓寒证是指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所产生的证候。由于寒性收引 ,脉道拘急或寒困气机或阳虚鼓动乏力 ,寒证之脉多为紧脉或迟脉。但亦有一些会出现数脉。当然 ,要除外寒证化热或寒热错杂的情况。现将临床上常见的寒证数脉情况分述如下 :1 太阳伤寒证主要表现为恶寒 ,发热 ,无汗 ,…  相似文献   

4.
一医寄生死之重,脉为元气之先,气乃阳也而卫以名,血乃阴也而营以著;气血和而脉顺,气血病而脉乖;顺者或一息四至而和缓平匀,乖者或太过不及而刚柔错乱。是以凭呼吸而定息数,则能察五脏六腑之虚实;分男女而别左右,则能判前后阴阳之部位。  相似文献   

5.
脉之大小,意味着邪正盛衰,寒热进退。然而大未必吉,小未必凶,昧者一见脉大则认为气血旺盛,失之远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诚见其脏脉虚损,邪气鸱张,不能阴平阳秘而呈和平之象也。然则“大则病进”谓何?盖脉有太过  相似文献   

6.
脉与症具有病理上的内在联系,祖国医学运用整体观念,将门诊获得的脉与症进行综合分析,去探索疾病的内在病机,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脉与症不能统一,而以特殊甚至相反的形式反映病机时,则会出现“症真脉假”或“脉真症假”。教课书及多数医家认为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认为,此论点不符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年老气血本虚,内伤积损或久病气血耗伤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情志过极,肝郁血滞致瘀;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阻滞脑脉,脑髓神机失调,清窍失用。气虚为其本,痰浊瘀滞为其标,气虚生痰致瘀,痰瘀互结闭塞脑脉为其主要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痰浊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证候要素,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窍。  相似文献   

8.
杨海霞 《中医杂志》1999,40(6):338-339
中医诊病,以望、闻、问、切为先,脉症合参为要,以辨八纲,然后立法处方,取阴平阳秘之效。在临证之际,每有脉症不符之时,当悟其病机,辨其标本,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方可愈疾。笔者对脉症取舍略有体会,兹举数例,以供参考。1 顽固性不寐赵某某,女,46岁,199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罹患不寐10余年,或不易入睡,或恶梦连  相似文献   

9.
一、辨因施治之我见《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此经文论述冠心病的病机是经络脉中的气血淤滞不通。《金匮》“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此经文论述冠心病的病因与脉象。脉太过是邪气盛,脉不及是正气,脉阳微是阳气虚微,脉阴弦是阴邪  相似文献   

10.
<正>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太阳病是邪在表,气血又趋向于体表。发汗法是从体表驱邪外出的方法,故太阳病以发汗为正治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但在运用二方时,不仅要辨析脉证的宜忌,并要掌握发汗的方法,分清标本先后,以及不同的兼症而灵活加减。此外还要具备误汗或过汗出现变症后的救治常识。现具体论述于下。 1.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麻、桂二方,发汗作用有峻有缓,所以各有其不同的主症主脉和不同的禁忌证与禁  相似文献   

11.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数千年,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然而“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一直以来是切脉中的一大难题。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憋喘、头晕、脉律过快、过缓或不齐等。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的记载,但其脉学中有许多脉象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数、迟、疾、促、结、代、涩以及釜沸、雀啄等脉,属于“心悸”、“怔忡”、“昏厥”等范畴。  相似文献   

12.
蒙医认为萨痫主要由于血、希拉亢盛,骤然上冲于脑导致脑之黑脉破裂出血,进而渗于脑质,损害自脉所致(此病与西医的脑出血相同);或者由于巴达干黏液激增而梗塞脉窍,导致气血运行不利所致(此病与西医的脑梗塞或腩出同)。如情绪激动,盛怒或过度兴奋,强力劳作损伤,劳累过度和久病体弱者中水土之毒或受风寒刺激过越者,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怪脉之解索脉相合,皆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  相似文献   

14.
脉诊研探     
梁士朋  艾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744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历代脉学著作很多,谈脉之医家如繁星洒于医林。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脉诊的方法、脉名及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或对病脉、死脉的了解等,都有一定的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相似文献   

15.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在篇名上,皆冠以“××病脉证并治”,表明各种病是以脉证合参、证不离脉为原则;而脉又列于证之前,这就足见仲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脉象变化是极为重视的。现从以下几方面以窥仲景对脉象的应用。据脉测因以脉析机不论外感或内伤,必然导致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其病变首先反映在脉象上。通过诊察脉象的变比,可以审测疾病的病因病机。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  相似文献   

17.
正中暑的预防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在空调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耐热能力较差、身体疲劳或患病时,不要参加剧烈活动,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增强营养,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中暑的急救立即将患者搬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  相似文献   

18.
“大则病进”理论始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于“大则病进”思想亦多有涉及,“大脉”指阳脉,大者有余之象也。“大脉”并非单指实际脉形宽大的脉象,而是对一类具有相似特点脉象的统称,即大脉、浮脉、数脉、动脉、滑脉、洪脉、实脉、疾脉、弦脉均可归为“大脉”范畴。“大脉”须分为大而有力和大而无力,大而有力为实大,为邪实正盛,治法当以祛邪为主;大而无力为虚大为邪实正虚,治法当以扶正为主。“病进”指病情传变或加重。  相似文献   

19.
《杂证便蒙》精选腰病腰属肝肾二脏,又足太阳经脉所过。若痛而左右无定,或牵引两足,脉浮者,太阳风邪也,小续命汤(见真中门)加减。腰冷而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紧者,太阳寒气也,姜附汤(二味)加肉桂、杜仲。痛而口渴、便闻,脉洪数者,风热内蓄也,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