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莫珂  邓羽明 《医药世界》2010,(8):806-806,80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5例拟诊CHD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右颈总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颈总动脉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脑梗死有着较大的关系,利用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6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38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46例,双支病变40例,3支病变36例)。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吴希娣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55-3756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冠状动脉硬化组,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最大正向血流速度及斑块评分均明显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为临床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和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彩超检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 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80例年龄大于50岁且无明显心脑血管病表现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彩超检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80例患者中彩超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63例,检出率为78.75%;对照组80例患者彩超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仅10例,检出率为12.50%;两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要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扁平斑和硬斑相对较少,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采用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斑块的超声检查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138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斑块情况并评价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斑块情况与冠心病的发病显著相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8.
颈总动脉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海侠 《河北医药》2008,30(7):960-961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CCA)和股动脉(FA)等外周血管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AD)的相关性.方法 对168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CA、FA的IMT检查并与CAG结果 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经CAG证实为冠心痛组颈总动脉(CCA)股动脉(FA)的内中膜厚度(IM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厚(P<0.01);且多支病变组CCA、FA的IM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单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70.3%,77.3%,88.1%.F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2.2%,75.6%及89%,CCA、FA 2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对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3.1%,85.6%及92.2%.结论 CAD患者及具有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CCA、FA超声检查可成为CAD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7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2组足背动脉狭窄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足背动脉狭窄率和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1.7%、90.9%,高于对照组的24.0%、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60例冠心病患者和60例非冠心病的颈动脉B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45/60),对照组为26.7%(16/60)。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11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观察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临床常用的血压测定和外周动脉超声技术相结合,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10mm)和颈动脉斑块组(IMT≥0.10mm)。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颈动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映动脉弹性的脉压(PP)、脉压指数(PI)、平均管壁张力(CWS)差异有显著性(P<0.01);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IMT与CWS及收缩压的相关程度最高(标准回归系数为-0.668和0.256)。结论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动脉弹性下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央动脉弹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仪,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情况,分析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及斑块形成率均明显升高,无斑块率显著降低,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壶腹部,以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增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率最高。结论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为临床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9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均质斑块142例,非均质斑块199例,对照组中,均质斑块31例,非均质斑块5例,二者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非均质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诊断和评估颈动脉壁病变有效的手段为颈动脉彩超,它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治疗试验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107例拟诊冠心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G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IMT、斑块和IMT 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9%、64%和80%,特异性分别为68%、74%和7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3%和89%.结论 颈动脉超声指标对老年冠心病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及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参数,无创性评价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方法研究对象包括86例SLE患者,分为SLE1组50例(病程<5年)、SLE2组36例(病程>5年)和45例健康对照者。高频二维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分析β(僵硬系数)、Ep(压力应变弹性系数)、AC(顺应性)、AI(扩大指数)、PWVβ(脉搏波传播速度)。结果①SLE2组与对照组比较IMT、β、Ep、AI、PWVβ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1组与对照组比较IMT、β、Ep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LE2组与SLE1组比较IMT、β、Ep升高,A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SLE1组、SLE2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5.6%、28.0%和4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在颈总动脉结构方面及功能方面即有反映,且随病程进展程度加重。高频超声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景亮 《河北医药》2009,31(9):1094-109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系统的病变,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应用颈动脉穿刺输注药物,可达到溶栓降粘,改善脑微循环,保护和逆转半暗带,恢复脑功能的作用。疗效优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13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旨在探讨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颈动脉局部穿刺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IMT)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31例脑梗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的患者进行血糖分析,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61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查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数135块,70例脑梗死非糖尿病组查出斑块数46块,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2DM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