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效果及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采取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方法,研究组采取综合干预方法。对比2组患者排痰效果、干预前后肺换气功能指标变化[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组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每日排痰量少于对照组,痰鸣音评分低于对照组,SPO2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aO2、SpO2水平及pH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对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效果好,能够减少对肺换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的同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抗炎治疗,另观察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吸痰管吸痰治疗,观察两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衰竭纠正时间、肺部阴影消散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和血氧饱和度(Sa O2)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和肺部阴影消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以有效改善氧合和肺内通气,利于肺部炎症控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膨肺联合震颤排痰法运用于ICU无自主呼吸完全依赖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本院ICU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6例无自主呼吸完全依赖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平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膨肺联合震颤排痰法进行治疗,并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排痰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2天、3天、4天、5天排痰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无法自主呼吸完全依赖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患者而言,膨肺联合震颤排痰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排痰情况,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46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3例,给予对照组有创通气治疗,给予研究组无创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相关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浓度、呼吸频率指标水平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通气时间与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躯体、心理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比有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更显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64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化痰、抗感染治疗,并实施翻身、人工叩背等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机械振动排痰代替对照组中的人工叩背,观察对比排痰前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机械通气疗效。结果排痰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痰后,观察组血气分析PaO_2、p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胸部X线好转时间、胸部听诊结果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振动排痰可有效改善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提高机械通气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的疗效。方法:选择93例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者为某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即治疗组(n=53)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纤支镜的引导下进行气管插管、吸痰、支气管肺泡关系后进行有创和无创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喉镜引导下进行气管插管、吸痰、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插管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有创通气时间、PIC出现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在纤支镜的引导下接受气管插管、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有创/无创及系统器治疗,能够迅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8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无创辅助通气并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械振动排痰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pH值、PaO2分别为(7.52±1.07)、(84.69±15.15)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02为(52.67±12.36) 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部压伤、排痰障碍、恐惧发生率分别为2.56%、0%、5.1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对改善患者肺通气及动脉血气指标效果显著,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更加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20,(3):227-229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危重症专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时间。结果:观察组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_2,SaO_2和pH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危重症专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ICU护士的吸痰水平。方法:将本科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1min、吸痰中、吸痰后0.5min和吸痰后5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吸痰护理中以及开始后0.5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内吸痰,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较开放式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更加有益,可以有效避免其低氧血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创机械通气(NPPV)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SP-A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观察组应用NPPV治疗,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病情恶化改有创机械通气3例(10.00%),对照组改有创机械通气14例(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2.57±5.30)d,显著少于对照组(21.48±6.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改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抢救无效死亡1例(3.33%),对照组3例(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PV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鼻导管吸氧的方式,在有条件的医院应推广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在发现无创正压通气控制病情困难时,应尽早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且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防治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气管插管加用呼吸机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通气。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观察组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模式,逐渐减低呼吸机支持参数,直至成功脱机;治疗间歇期给与α-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雾化吸入。对照组继续有创通气治疗,同样逐渐减低呼吸机支持力度直至脱机成功。记录2组脱机时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比较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7.1%低于对照组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方法,观察吸痰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烦躁、呛咳、气道粘膜损伤、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50%、9.38%、6.25%、O%,对照组分别为34.48%、27.59%、31.03%、6.90%。两组患儿吸痰后烦躁、呛咳、气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层吸痰法可减轻新生儿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气道粘膜损伤、烦躁、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余华  杨雪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064-3065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该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未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二者排痰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排痰效果优于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管理,观察组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理系统。总结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镇静评分。结果(1)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SPO.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时观察组的SPO2[(90±0.21)%]明显较对照组[(71±2.5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无显著性(尸〉0.05),吸痰时观察组的心率[(93.8±1.1)bpm]明显较对照组[(118±0.75)bpm]稳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3)观察组患者镇静评分(O.9±0.7)较对照组(1.87±0.8)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封闭式吸痰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生彪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1):803-80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VAP例数分别为3例(9.6%)和15例(51.7%),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9±2.8)d和(18.6±3.5)d,住院时间分别为(16.3±3.7)d和(25.3±3.8)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PIC)窗指导下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125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68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5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无创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有创机械通气组血清脑钠肽水平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且有创机械通气比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5例临床资料完整且具有创机械通气指征的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通过比较3组患者出、入院时的血气分析(pH、PaO2、PaCO2)、血电解质(K+、Na+、Cl-)及预后指标,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出院时3组患者pH、PaO2、PaCO2比较,有创机械通气组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明显改善(P<0.05);无创机械通气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出院时3组患者好转出院率和病死率比较,结果发现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好转出院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P<0.05);组间比较发现机械通气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而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危重肺心病患者的呼吸衰竭,改善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②机械通气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好转出院率,降低病死率。③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使用时应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创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65例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成无创通气组(32例)和有创通气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机械通气后呼吸困难均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中心静脉压及氧合指数等监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组和有创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2%和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相似.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方式,是救治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