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特征及出血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以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研究阶段为2010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03例开展回顾性分析,均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跟踪随访3个月,A组MRS评分改善优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出血型烟雾病采取手术治疗可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
孙建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32-3833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出现脑底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病理特点的脑血管病变,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趁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45例烟雾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其中17例经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确诊,2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2例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58岁,≤15岁年龄组发病8例,〉15岁年龄组发病37例。发病年龄高峰在40岁左右。本组中19例为脑梗死,均是多发性脑梗死,26例为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脑室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9例,脑叶出血5例,SAH2例。结论烟雾病在成年发病多于儿童和青少年。出血性脑卒中以脑室和基底节区出血多见,脑梗死常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MRA、DSA和CTA均能明确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CT和MRI可见脑卒中病变部位呈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成年人烟雾病进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年人烟雾病进展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我院42例成年人烟雾病患者,其中40例患者纳入研究,33例为双侧病变,7例为单侧病变,所有患者平均随访70.2个月.1-2年采用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进行随访检查,发现可疑疾病进展时则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疾病进展情况把患者分成进展组和稳定组。结果在随访期间,40例患者中8例出现病情进展,单侧及双侧病变均可出现疾病进展,前、后循环均可累及,8例患者中7例出现与病情进展相关的再出血或缺血。单因素检验表明性别、初次发病年龄、发病表现(缺血或出血)、病变血管类型(单侧或双侧)、手术(脑颞肌贴覆术)治疗在疾病进展和稳定2组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人烟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发生率高于以往认识,进行长期随访,及早发现进展、预防再次中风、提高预后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吴文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13-1314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本组成人(7例)多于儿童(3例);儿童临床表现以脑缺血症状为主;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和大脑前或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并有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烟雾病儿童主要表现为脑缺血症状;脑MRA或DSA的异常征象是早期诊断烟雾病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烟雾病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烟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烟雾病发病特征、脑血管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多为青壮年起病,主要有脑梗死、脑出血两种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头晕、智力减退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合并至少一侧异常血管网。结论常规进行MRA或CTA筛查可减少烟雾病的漏诊;药物治疗烟雾病效果有限,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有益于预防再出血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开颅血肿清除术入路和经钻孔引流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出血性烟雾病优劣。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27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行单纯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术后结果(梗塞发生率、病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操作、术后梗塞发生率、术后病残率及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出血性烟雾病,经钻孔引流术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满意,更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作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tery,I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代偿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根据脑血管造影的相关研究,该病为双侧颈内动脉一同受累。  相似文献   

9.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脑底血管网症,是一种以颅底Willis动脉环进行性狭窄为特征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因其在脑血管造影时形如吸烟时喷出的烟雾,故称为烟雾病[1]。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女性多见,在儿童中多表现为缺血性症状,而在成年人则主要为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0.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脑底血管网症,是一种以颅底Willis动脉环进行性狭窄为特征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因其在脑血管造影时形如吸烟时喷出的烟雾,故称为烟雾病[1].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女性多见,在儿童中多表现为缺血性症状,而在成年人则主要为出血症状,多见发作性肢体无力或偏瘫,左右交替,反复发作.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以脑室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烟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2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研究纳入112例成年人,其中男性40例(35.71%),女性72例(64.29%),年龄20 ~ 80岁,平均年龄为(47.21±11.05)岁,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型脑卒中及缺血型脑卒中两方面起病,并以出血型脑卒中多见(99例,88.39%),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均可发现清晰的颅底异常增生血管网.结论 (1)成人型烟雾病的发病高峰可能为40 ~50岁,女性多于男性;以出血型脑卒中多见,合并脑动脉瘤或动脉畸形可能是成人型烟雾病发生脑出血的病因;(2)CTA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初步筛查及早期诊断烟雾病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54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血管造影。结果 54例患者中累及大脑前动脉31例,累及大脑中动脉19例,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82.76%闭塞,7例累及大脑后动脉,6例出现基底动脉异常,7例合并动脉瘤。结论出血型烟雾病血管病变不仅累及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亦可累及,动脉闭塞多于狭窄,可出现于单侧型烟雾病,可合并动脉瘤,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昏迷指数(GCS)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应以预防为主,规范的治疗,适时手术和血压管理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复合琥珀酰明胶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液组(HSC组)(n=30)和高渗氯化钠复合琥珀酰明胶组(HSCG组)(n=30),观察患者休克复苏的效果,并记录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休克症状均有改善,MAP、CVP、PCWP上升,尿量增加,血乳酸下降;HSCG组经治疗后MAP、CVP、PCWP上升幅度及尿量明显高于HSC组(P〈0.01),且作用维持时间长,血乳酸下降更加明显。结论:高渗氯化钠复合琥珀酰明胶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效果优于高渗氯化钠。  相似文献   

16.
桂明  夏承东  杜向阳  韩飞 《淮海医药》2013,31(5):389-391
目的总结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烟雾病患者11例,采用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治疗,术后随访、复查DSA,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24个月,1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有3例2年内复查DSA见烟雾状血管较术前减少,可见颈外动脉向皮层动脉供血,余未复查DSA。结论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是治疗烟雾病的一种间接血管融合手术,手术相对简单,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与影像改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继发出血转化的脑梗死患者临床、影像资料.结果 ①卒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者15例(46.9%),继发HT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起病时增加(P=0.017);HT发生距起病中位数为2天;②梗死部位:大脑半球29例(90.6%),病灶直径>3.0 cm 27例(84.4%);③出血部位:脑叶19例(59.4%),基底节区13例(40.6%);④CT/MRI发现片状出血23例(71.9%),脑组织肿胀17例(53.1%).结论 脑梗死出血转化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其中约半数患者出现卒中症状加重或新症状,以片状出血最多见,CT/MRI是诊断HT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