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l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发现KIT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瘤中100%表达,表达模式为胞质/胞膜阳性和胞质阳性,相反,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WHO分类根据形态学、免疫组化和遗传学特征将肾脏肿瘤分为12种类型,其中包括嗜酸细胞瘤和乳头状肾细胞癌。这2种肿瘤形态学上分别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者的鉴别并不困难。然而,有一些肾脏肿瘤病理特点为真性嗜酸细胞组成,同时具有广泛的乳头状构型,这类肿瘤是否为嗜酸细胞  相似文献   

3.
肾嫌色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肾嫌色细胞癌是由Thoenes等于1985年首次报道的肾肿瘤的一个新类型,约占所有肾癌的5%,在常规病理诊断中易与肾透明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笔者结合近期所遇4例嫌色细胞癌,从大体、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角度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提出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herin)的新抗体在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收集166例肾脏肿瘤标本,其中肾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I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5例,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嫌色细胞癌18例、嗜酸细胞腺瘤8例。使用Ksp—cadherin、CD10、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Ksp-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是透明细胞癌23%(27/120),乳头状肾细胞癌20%(4/20),嫌色细胞癌18/18,嗜酸细胞腺瘤6/8。CD10、波形蛋白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高表达,CK7主要表达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EMA在这4种肿瘤均有高表达。此外,CDl0在肾嫌色细胞癌中也有表达,但其表达于胞质,而在其他肿瘤的表达在细胞膜。Ksp—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程度与其分期分级呈正相关。结论Ksp—cadherin局限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其起源的肾脏肿瘤。在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中有高度的特异和敏感性,在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分期分级有关,在肾脏常见的上皮性肿瘤中具有鉴别诊断和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5.
肾脏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前者包括后肾性腺瘤和腺纤维瘤、乳头状肾细胞腺瘤和肾嗜酸细胞腺瘤,后者有普通型肾细胞癌(RCC)、乳头状RCC、嫌色性RCC、集合管癌、髓质癌和未分类RCC。尽管大多数肿瘤可以通过常规HE染色明确诊断,但有些肿瘤如嗜酸细胞腺瘤、嫌色性RCC、伴有颗粒状/嗜酸性胞质的RCC(RCC伴G/E特征)、乳头状RCC伴G/E特征的形态学比较相似,鉴别非常困难,而这止匕肿瘤的区分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6.
229例肾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型、形态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复习229例连续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大体标本、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2004年WHO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并随访。结果229例肾细胞肿瘤占同期肾实质肿瘤89.1%(229/257),其中223例(97.4%)为肾细胞癌,6例(2.6%)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180例(78.6%),乳头状肾细胞癌19例(8.3%),嫌色细胞癌13例(5.7%),1例嫌色细胞癌伴肉瘤变,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2.6%),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2例(0.9%),未能分类的肾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1例(0.4%)。透明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75.5%;乳头状肾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80%;嫌色细胞癌随访6例,随访期8~57个月,1例于57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随访2~4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细胞肿瘤是一组形态学上各有特征的异质性肿瘤,以恶性为主,其中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最常见。不同类型肾细胞癌预后不同。WHO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的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瘤,男5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58.8岁,肿瘤直径3~7cm,平均5.1cm;5例嫌色细胞癌,男3例,女2例,年龄35~72岁,平均54.5岁,肿瘤直径3~8cm,平均5.8cm。全部患者均行彩超、CT检查,并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 肾嗜酸细胞瘤细胞呈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彩超以等回声或低回声多见,CT平扫为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大多均匀强化,术后随访时间 10~53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嫌色细胞癌由两种细胞类型组成,即典型型及嗜酸型,胞质呈纤细网状结构,胞膜清晰。彩超以高回声多见,CT大多强化不均匀,随访时间 12~49个月,1例术后 1年出现转移灶后死亡。结论 根据临床,影像方面的差别,术前基本能鉴别诊断,确诊仍需病理。肾嗜酸细胞瘤为良性肿瘤,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对于嫌色细胞癌,肾癌根治术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e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嫌色细胞癌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颗粒状,核皱缩,有核周空晕;其中6例(46%)为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电镜下见胞质内微泡和管泡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12/13阳性。嗜酸细胞腺瘤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伴小核仁;1例(16.7%)出现核异型性;电镜下见胞质内层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E—cadhefin、EMA,不表达CD10、CK20、vimentin;CK7在10/13例嫌色细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6例嗜酸细胞腺瘤呈灶性表达。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Hale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是区分二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各组织学类型中c-kit蛋白表达和DNA倍体分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选取32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2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1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共88例蜡块组织标本作为实验对象。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kit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 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c-kit呈阴性,2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20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标本均呈c-kit强阳性表达;在乳头状肾细胞癌中,c-kit阳性信号主要存在于胞质;而在嫌色细胞肾细胞细胞癌中,c-kit阳性信号主要表达在细胞膜上;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信号。c-kit蛋白表达与肾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无相关性。另外,DNA异倍体分析结果表明,43.8%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46.2%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30.0%的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存在DNA异倍体现象;而正常肾组织均为DNA二倍体。结论 c-kit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肾细胞癌诊断和组织学分型的重要指标,同时,DNA倍体分析在肾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判定中也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GPNMB)在各种肾嗜酸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GPNMB与细胞角蛋白(CK)20、CK7、CD117在肾嗜酸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传统类型肾肿瘤嗜酸细胞亚型, 包括22例肾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cRCC)、19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papRCC)、17例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hRCC)、12例肾嗜酸细胞瘤(RO)和新兴的具有嗜酸细胞特征的肾肿瘤类型, 包括3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3例肾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4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RCC)以及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GPNMB与CK20、CK7、CD117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统计分析其在以上各种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GPNMB在ESC RCC、LOT、FH-dRCC这3种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碳酸酐酶Ⅸ(CAⅨ)和Pax2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标本进行CAⅨ和Pax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CAⅨ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0/27)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0/13)中均不表达。大部分嗜酸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9/37)和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10/13)中CAⅨ阳性,CAⅨ在嗜酸性CCRCC中呈弥漫一致的胞膜强阳性,而在2型PRCC中为灶性或多灶性胞膜强阳性。Pax2在RO中100%阳性(13/13),而在嗜酸型ChRCC中几乎不表达(1/27),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嗜酸性CCRCC(25/37)和2型PRCC(5/13)。结论 CAⅨ和Pax2组合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各型嗜酸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和肾盂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4%,其中。肾细胞癌占80%~85%,其他少见组织学类型为肾盂尿路上皮癌和儿童Wilms瘤(。肾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可分为透明细胞或经典型(大约占60%)、乳头状型(7%~14%)、嫌色细胞型(6%~11%)、嗜酸细胞型(7%~10%)、集合管和髓细胞型(小于1%)。作者描述了1例形态学类似于甲状腺滤泡癌的罕见肾肿瘤。迄今为止,该亚型尚未列入已知的。肾癌类型中。患者女性,29岁,无相关家族和社会病史,因最大径5cm的肾肿瘤行肾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  相似文献   

15.
肾损伤因子-1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转移性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是77.8%(49/63)、90.9%(20/22)、1/13、7/7和87.5%(21/24),7例嗜酸细胞腺瘤均阴性.在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KIM-1弥漫阳性表达更易发生于Furhman细胞核Ⅲ/Ⅳ级的病例(P=0.010).肾特异性钙黏蛋白主要表达于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结论 KIM-1仅表达于损伤的近曲小管和由其起源的肿瘤,对原发性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肾特异性钙黏蛋白合用可以提高原发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的准确性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Dai L  Lü XH  Li ZH  Li R  Liu H  Liu YL  Hui Y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2):140-142
目的 探讨肾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91例具有较完整病理资料的肾上皮性肿瘤进行了常规组织学观察,Mowy胶状铁染色及CD10、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91例肾上皮性肿瘤中肾透明细胞癌78例,占86%;肾乳头状癌8例,占9%;肾嫌色细胞癌4例,占4%;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占1%。78例肾透明细胞癌中CD10、波形蛋白阳性分别为63例(81%)和69例(88%),主要表现为细胞膜阳性。74/78肾透明细胞癌CK7呈阴性,17/17 Mowy胶状铁染色阴性或呈灶状粗颗粒。肾嫌色细胞癌4例,CK7均呈胞膜阳性;Mowy胶状铁染色表现为胞质内蓝色细网状;4例CD10肿瘤细胞膜均阴性,波形蛋白阴性。肾嗜酸细胞腺癌1例CD10,CK7,波形蛋白,Mowy胶状铁染色均为阴性或不特异。结论 在常规诊断肾上皮性肿瘤有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CD10,CK7,波形蛋白染色以及Mowy胶状铁染色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特点是排列呈管状的上皮样细胞,片状的梭形细胞和黏液性间质,无明显核的异型性,缺乏坏死。免疫组化:CK、EMA、vimentin阳性,SMA、desmin、S-100蛋白、HMB45等阴性。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WHO新确定的一类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要与后肾腺瘤、肉瘤样癌和集合管癌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RON在肾肿瘤中的表达以及RON表达与肾肿瘤局部侵袭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8例肾透明细胞癌、20例嫌色细胞癌、3例嗜酸性细胞腺瘤肿瘤组织RON表达.结果 RON在肾嫌色细胞癌中表达强度最高,透明细胞癌其次,而在嗜酸性细胞腺瘤中最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透明细胞Fuhrman核分级3-4级阳性表达强度高于核分级1或2级(P<0.05);肿瘤直径>7 cm的RON表达强度大于<7 cm病例;RON在存在.肾盂侵袭的病例中有较高表达的趋势.结论 RON肾细胞癌的演进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5例分别发生在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中的肉瘤样成分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其病理诊断及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1997年Delahunt与Eble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Ⅱ型。Ⅰ型细胞小,单层,胞质泛白;Ⅱ型假复层,胞质丰富、嗜酸,预后较Ⅰ型差。2005年首次描述的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以细胞大而嗜酸著称,预后良好。WHO(2016)将其归为伴大量颗粒状嗜酸性细胞质和单层低级别嗜酸细胞瘤样细胞核的乳头状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