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2月-2004年2月,笔者用五味麝香丸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患者4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3~65岁,平均43.2岁;病程15 d~6个月.来我院前均服用红霉素、环丙沙星等消炎药,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药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药五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五味理论做了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的配属关系、五味的宜禁、五味的体用、五味的气机升降及五味的内涵等,以系统地梳理五味理论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药五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五味的产生、发展及五味口尝与推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中药的五味包含有口尝与推论两种含义;五味的实质是二者之间抽象与具体、包含与被包含的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还对如何认识和研究五味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五味清浊散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版,由石榴、红花、豆蔻、肉桂、荜茇五味中药材组成,有开郁消食、暖胃的功能,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满闷嗳气^[1]。原标准仅收载了肉桂、红花和荜茇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无石榴、豆蔻的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本品的蒙药名为当玛-5,是蒙医常用药^[2]。本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石榴和白豆蔻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了本品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旨在提高本品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药五味实质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  相似文献   

13.
中药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学对此很重视,历代医学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药味,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相同的味有其共同的作用;不同的味有不同作用,逐渐总结而成为中药五味的理论。沿用至今,在临床应用中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安政 《河北中医》2008,30(3):268-268
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时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辛润"的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两说.  相似文献   

15.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药五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复习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的作用 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加热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是指利用加热破坏毒性成分或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如乌头、马钱子的减毒),利用加热炮制使毒性蛋白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苍耳子等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火制后其毒性蛋白会变性而减毒)。水处理毒性成分,对某些水溶性毒性成分,如朱砂、雄黄等,使毒性降低或减少,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药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萍  王茂良 《陕西中医》1992,13(6):276-277
作者认为中药理论中五味学说从口尝到推理,形成抽象五味与具体五味两种含义。但由于历史条件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需要我们今后更一步研究、确定,揭示五味与化学成分及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五味胃康胶囊由白芍、延胡索、海螵蛸、浙贝母、三七五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新药制剂,具有柔肝和胃、散瘀止血、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等症。为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本试验拟对方中主药白芍、三七、延胡索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1,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以建立可靠、准确、专属性强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永健 《四川中医》2001,19(7):21-22
本文从四气五味、临床辩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方面,并结合实例阐述了中药归经理论如何指导临床用药,得出了中药归经理论是临床应用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