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探讨对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中均长期或既往中耳炎病史,其中2例呈典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史,2例为特发性蓝芭鼓膜改变,另2例则表现为似原发中耳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以来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13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胆脂瘤型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8例,分泌性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4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蓝鼓膜)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而痊愈,术中见三种不同的中耳炎疾病均交错存在胆固醇肉芽肿病变,肉芽肿大多位于中耳乳突腔、鼓室入口、上鼓室、鼓室窦等处。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常与各种中耳慢性疾病并存,病变可广泛存在于中耳各部,治疗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或称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 ,是发生于鼓室、鼓窦或乳突的一种含有胆固醇结晶和多核巨细胞的肉芽肿。 1992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 11例 12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 ,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对其病因、诊断、临床特点和治疗等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例 ( 12耳 )患者 ,男 2例 ,女 9例 ;年龄 10 5 0岁 ,平均 2 6.4岁。病程 15d2 0年 ,平均 2年 10个月 ,<1年者 7例。 4例于 10 2 0年前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均干耳 10年以上 ;5例 ( 5耳 )无明显诱因 ;2例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 ,其中 1例鼓膜置管后感染 ,炎…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鼓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鼓室是指中耳原因不明的出血而蓄积咖啡色分泌物、鼓膜呈蓝色的临床现象。作者于1991~1994年共诊治特发性血鼓室18耳,经额骨CT扫描、鼓室。乳突探查及组织学检查,其中6耳(33.3%)诊断为胆固醇肉芽肿,12耳除中耳有咖啡色液体外,未发现肉芽组织。8例患者对侧耳诊断为一般分泌性中耳炎。病人随访0.5~3年,2耳复发,1耳自愈,15耳治愈。  相似文献   

5.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8年3月~200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0例(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的临床资料。70例(耳)中,术前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7例,骨疡型中耳炎13例,此二者之中考虑胆固醇肉芽肿者13例;中耳乳突术后感染5例,分泌性中耳炎7例,特发性血鼓室8例,其中考虑可能为胆固醇肉芽肿者2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耳闭塞感或伴耳鸣,亦可有耳溢液、头痛、头昏及其他症状。70例(耳)均接受手术治疗,依照术前检查,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65例(耳)干耳,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3例(耳)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半年流脓,后改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均干耳;2例(耳)行鼓室探查加鼓窦开放术,术后半年及1年又流脓伴听力下降,后改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特发性血鼓室、分泌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关系密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来决定,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保持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6.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8月~2004年4月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和经病理证实的18例(19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7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听骨链成形加中耳置管术2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术3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膜成形术2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4耳,单纯乳突切除术1耳。结果:置管者术后1~3个月拔除中耳通气管,鼓膜愈合良好;未置中耳通气管者,1~2个月鼓膜颜色正常。术后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纯音测听达到应用水平(语频气导平均听阈30dB以内)15耳(79%)。所有患者随访0.5~2年,除1耳因咽鼓管不通,长期留置中耳通气管外,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为中耳炎症引起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鼓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发性血鼓室是指中耳原因不明的出血而蓄积咖啡色分泌物,鼓膜呈蓝色的临床现象,作者于1991~1994年共诊治共特发性血鼓室18耳,经聂骨CT扫描,鼓室-乳突探查及组织学检查,其中6耳(33.3%)诊断为阻固醇肉芽肿,12耳除中耳有咖啡色液体外,未发现肉芽组织,8例患者对侧耳诊断为一般分泌性中耳炎,病人随访0.5~3耳复发,1耳自愈,15耳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2013年诊治的16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其中4例患者采用鼓室探查及鼓膜置管术,9例采用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开放、鼓膜切开置管及鼓窦口通风引流术,3例采用开放式乳突切除及听骨链重建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其中2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患者术后半年复发,再次采用完壁式乳突切除加后鼓室切开及鼓膜置管术,同时置入鼓窦口通风引流管,观察1年未复发。其他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依据临床特点和CT诊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重建通气引流通道。其中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及鼓窦口通风引流对保存患者听力、防止病变复发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CG)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C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听力下降43/43例,耳闷感29/43例,咖啡样耳漏12/43例,耳鸣26/43例。蓝鼓膜为典型体征36/43例。颞骨高分辨CT(HRCT)主要表现为中耳乳突软组织阴影,可伴有听骨链破坏(17/43),手术中发现(13/43)与术前符合率76.47%(13/17)。结果手术方法选择完璧式乳突切除+鼓室探查+鼓室置管术31例,完璧式乳突切除+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术11例,单纯鼓室置管术1例。术后随访0.5~3.0年,无复发。术后1~2个月鼓膜颜色恢复正常,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骨气导间距平均减少(25.0±3.5)dB。结论CG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感、耳鸣、咖啡样耳漏和蓝鼓膜。HRCT对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断及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诊断明确应采取手术治疗,清除病变,建立鼓室及乳突的通气、引流,并重建听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7例(19耳)反复发作,行鼓膜置管3次以上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9耳均接受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术治疗,其中7耳术中探杳咽鼓管欠通畅,同期行鼓膜置管术,置管后1~3个月拔管.结果 19耳中耳乳突炎性组织的病理检杳结果显示,9耳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10耳为炎性肉芽.术后19耳均获痊愈,鼓膜形态正常.鼓室压图为A型曲线者16耳,C型曲线者3耳,且负压均在150 mm H2O(1 cm H2O=O.098 kPa)内.术后3个月纯音测听骨气导差均在15 dB以内,随访2~3年无复发.结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果反复发作,在多次行鼓膜置管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术式彻底清除病灶,从而建立长期有效的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的通气引流,该术式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例(15耳)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6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听骨链重建6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3耳。结果1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后仍间断溢液;1耳中耳置管术后2周通气管脱落,中耳积液复发,需通气管重新置入半年病情缓解后取出。所有病例术后随访0.5~3年,14耳术后语频听力提高15dBHL以上,1耳术后听力无改变。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应及早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程度、部位及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建立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的通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治原则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4年8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变程度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2例因咽鼓管功能障碍,需长期留置鼓膜置管;1例鼻咽癌复发转移至中耳乳突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术后均干耳,无复发,纯音听阈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含气腔出血及骨髓裸露。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 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隐蔽性中耳炎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隐蔽性中耳炎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蔽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病变主要发生在松弛部,包括充血、肥厚、膨隆,其中5例的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阳性体征发现.听力损失多为中度(30~45dB),计有11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术后随访1~3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0~20dB.结论提高对隐蔽性中耳乳突炎的认识,颞骨CT扫描可提高诊断率,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CG)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 (9耳 )CG患者的临床资料。 8例 (9耳 )均为轻~中度传导性聋 ,鼓膜呈“蓝鼓膜”征 ,鼓室压曲线图为B型 (除 1例鼓膜紧张部穿孔外 ) ,其中 7例 (8耳 )行鼓室探查术 ,开放上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 ,彻底清除肉芽组织 ,有 5例行中耳置管术 ,2例行中耳乳突改良根治术 ;另 1例仅行鼓膜穿刺抽液。结果 :1例失访。 7例 (8耳 )术后随访 0 .5~ 6年 ,6例 (7耳 )无复发 ;1例 (1耳 )复发 ,再次行手术治疗 ,术后 1年无复发。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血性耳溢液及蓝鼓膜 ,应结合CT提高术前诊断率。对CG应采取手术治疗 ,清除病变 ,建立鼓室及乳突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植入前、后中耳炎性病变的处理--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人工耳蜗植入前中耳炎性病变,以及植入后中耳、内耳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2例分泌性中耳炎伴乳突粘膜病变和1例慢性中耳炎选择一期手术;1例中耳乳突炎,1例胆脂瘤行分期手术.5例患者耳后切口经面神经隐窝入路植入电极,1例乳突根治术后术中借卵圆窗和鼓岬定位耳蜗钻孔部位植入电极,术中均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和听神经遥测反应测试.结果1例术后中耳炎伴迷路炎经保守治疗痊愈.所有患者植入耳蜗工作正常,随访10-40月未见与中耳炎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原则上应分期手术;合并中耳乳突炎者,也应分期手术,完壁式和经典式乳突根治,根据病情均可选用.但中耳炎静止期鼓膜小穿孔者,可考虑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6.
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匿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发现,3例急性发作时有鼓膜充血,1例伴鼓膜穿孔及脓液搏动.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4例病变充满乳突气房及鼓室、鼓窦.主要症状为听力渐进性下降、头闷痛、耳闷堵塞感及耳鸣等.术中探查中耳气房内有肉芽组织10例,其中4例伴有积液及胆固醇肉芽肿;另2例为胆脂瘤病变.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并一期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6.3 dB.结论 应提高对隐匿性中耳炎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及局部胀痛不适者应行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检查及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可作为诊断隐匿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乳突轮廓化并行鼓膜置管和单纯鼓膜置管术后,患者听力的改变及其有无差异,并对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2例(86耳),其中20例(33耳)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32例(53耳)仅行鼓膜置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鼓膜置管术后3~6个月拔管。分析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涵盖性别、年龄、鼓室黏膜、乳突轮廓化、中耳积液性质、脱管史、耳溢液史、留管时间等。结果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0耳(90.9%);单纯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8耳(71.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535,P=0.033)。对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可能因素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患耳脱管史(OR=13.425,P<0.05)、中耳CT结果(OR=0.057, P<0.05)是影响术后听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耳脱管史和中耳CT结果是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中耳CT提示病变范围较广时,应在鼓膜置管基础上清除中耳鼓室、鼓窦和乳突病变,扩大中耳鼓室、乳突气房容积,改善中耳腔持续负压状态,并建立乳突、鼓室至鼓膜置管通畅引流,对提高听力防止并发症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抗生素问世以来 ,用其治疗急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效果显著 ,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有部分患者 ,尽管采用了正规的治疗 ,但中耳乳突炎症仍未完全得到控制 ,并在完整的鼓膜内部 ,中耳腔的病变仍继续发展。由于在未发生并发症前不易发现 ,故称为隐性中耳炎。Paparella等〔1〕在收集到的颞骨标本中发现在完整的鼓膜内部有蔓延的病理改变 ,如胆脂瘤、肉芽组织、胆固醇肉芽肿以及听骨坏死。亦可发生鼓室硬化 ,萎缩 ,导致传导性或感音性聋。此外 ,Jaisinghani等〔2〕称在鼓膜上透现出白色区域 ,应考虑为鼓膜内胆脂瘤 ,需与鼓室硬化症相鉴别 ,此类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中耳炎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95年5月至2006年2月完成的866例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或术中发现伴中耳乳突炎性病变患者共41例,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1岁3个月-38岁,平均10岁2个月;左耳人工耳蜗植入18例,右耳植入23例,均为单侧植入。其中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3例,隐蔽性中耳炎18例,中耳炎后遗症鼓膜穿孔1例,双侧胆脂瘤中耳炎2例,中耳乳突肉芽肿7例。中耳炎性病变伴内耳、中耳畸形7例。对于双侧胆脂瘤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患者,设计采用了带蒂翻转帽状腱膜法保护植入电极和面神经。结果41例患者经 Ⅰ期或分期手术,术后随访时间5个月至6年11个月,平均未发现耳部炎性并发症,装置工作良好。结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乳突肉芽肿、中耳炎后遗症伴鼓膜穿孔者可采用Ⅰ期或分期方法行人工耳蜗植入。胆脂瘤中耳炎在彻底去除病变基础上可分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对于乳突根治术后没有足够组织覆盖保护植入电极的病例,可采用带蒂翻转帽状腱膜方法。存在活动性中耳乳突炎症者为手术禁忌证。中耳炎性病变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瘤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并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我院1988年3月~2000月5月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的63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中并发胆脂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病史,除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外,皆有耳溢液,其中脓血性及血性耳溢液8例;均有鼓膜穿孔,其中松驰部穿孔10例.11例颞骨CT扫描者均报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15例皆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固醇肉芽肿与胆脂瘤交错存在,胆固醇肉芽肿多好发于鼓窦、上鼓室及乳突腔,6例乳突气化良好者气房内有咖啡色粘液蓄积,并有闪烁发亮的点状胆固醇结晶.12例出现鼓窦扩大、上鼓室外侧壁破坏、听骨链侵蚀、鼓室天盖及面神经水平段暴露等骨质破坏.6例咽鼓管鼓口、15例鼓峡阻塞.所有病例术后均干耳,12例行鼓室成形术者11例术后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胆脂瘤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共同之处,即均有通气受阻、引流障碍,二者可能为同一致病因素引起的两个不同且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对慢性中耳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性耳溢液者应想到本病可能,应结合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提高术前诊断率.治疗应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术式,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