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入麻醉是临床麻醉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大量研究证实吸入麻醉药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吸入麻醉药(inhaled anesthetic)应用于临床麻醉160年来,由于其具有麻醉作用强、可控性好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是其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nAChRs)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nnAChRs以及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该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吸入麻醉药MACBAR(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blocking adrengic response)是指行吸入麻醉时,当50%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上腺素能反应受到抑制时,该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内麻醉药浓度。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的MACBAR受不同药物配伍,患者自身生理及病理、年龄、体温、体内酸碱平衡、实验者测定方法、并存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临床麻醉工作  相似文献   

4.
七氟烷用于成人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梅  于布为 《上海医学》2007,30(12):932-933
七氟烷为近年来在国内逐渐推广使用的吸人麻醉药,因其血气分配系数低(0.63),所以麻醉诱导迅速,加之气味芳香,对气道刺激小,在吸入麻醉药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诱导用药。但临床应用吸入麻醉药诱导时,究竟是通过提高麻醉机蒸发罐的设定浓度,还是通过增加麻醉机的氧流量来加快诱导的问题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旨在通过  相似文献   

5.
吸入麻醉药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乙醚用于临床麻醉开始,吸入麻醉药经历了160年的发展,哲学思维贯穿于其中。医学实践是吸入麻醉药不断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推动吸入麻醉药不断研制开发并服务于临床。理想的吸入麻醉药将来一定问世。  相似文献   

6.
郑少强 《医学综述》2011,17(9):1383-1386
吸入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其神经毒性一直是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接受吸入性麻醉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细胞凋亡、神经损伤。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婴幼儿和大脑结构发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对神经毒性物质异常敏感,暴露于吸入麻醉药后,可出现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吸入麻醉药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氨酪酸受体活性增强以及脑代谢改变相关。现就吸入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理想的吸入麻醉药应具备易挥发、对呼吸道无刺激、麻醉强度大、可控性好、体内代谢少、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以及无肝、肾毒性等特点。随着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和研制,以地氟烷和七氟烷为代表的第3代卤素类吸入麻醉药,与传统的恩氟烷、异氟烷等相比,其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等更接近理想,使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下就近年来地氟烷和七氟烷在临床应用中的对比研究作一总结。1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静脉乳化异氟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茜  陈玉培 《医学综述》2008,14(15):2350-2353
直接静脉注射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导致动物或人的组织器官严重损害甚至死亡,而乳化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作用且不良反应小。乳化异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直接静脉注射可获得确切的可逆性麻醉作用,其MAC静脉相似文献   

9.
杨艺  杨桐伟 《吉林医学》2010,31(5):680-681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以下简称吸入麻醉药)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以及苏醒迅速,在全身麻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型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51W89,简称Cis)具有不释放组胺,心血管反应小等优点,使其在全身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对Cis具有明显的肌松增效作用,延长其作用时间,同时也可降低抗胆碱酯酶药拮抗Cis的肌松效果,早期停用或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可以消除或降低吸入麻醉药所致的残余肌松,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早期恢复,尽早安全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氟醚吸入全身麻醉时上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L-SEP)、数量化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的变化。方法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地氟醚,依次维持呼末地氟醚浓度在0.4MAC、0.7MAC、1.0MAC、1.3MAC;分别记录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QEEG(BIS、95%SEF、MF)和SL-SEP(LP15、LN20、LN11、AMPP15-N20、AMPN11、CCT)。结果患者HR、MAP以及皮层下电位N11的变化与吸入地氟醚浓度无明显量效关系(P>0.05);而QEEG值随吸入地氟醚的呼末浓度增高而降低(P<0.05);LP15、LN20和CCT随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延长(P<0.05)。结论LP15、LN20、CCT以及QEEG各参数是监测地氟醚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乙醚、氟烷,到异氟烷、安氟烷,再到现在的地氟烷、七氟烷,随着新的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及吸入麻醉技术的广泛开展,吸入麻醉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七氟烷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由于其突出的特性,被誉为现代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12.
周建新  罗南富  刘进 《四川医学》2002,23(2):117-119
目的 比较以半紧闭回路实施吸入麻醉时 ,不同吸入麻醉药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条件下的麻醉药吸入浓度升高速度。方法 应用GasMan(R)Version 2 .1forWindows(TM )软件完成数学模拟。将体重为 60kg的人体分为肺泡、血液、血流丰富组织 (VRG)、肌肉和脂肪组织。每分肺泡通气量为 4L ,心输出量为 5L ,肺泡功能残气量为 2 5L。吸入麻醉以半紧闭回路 (回路容积为 8L)实施。模拟在地氟醚、异氟醚和氟烷在新鲜气体流量为 1、3、5L/分钟 ,挥发罐输出浓度(FD)为 1MAC(最小肺泡有效浓度 ,地氟醚 :6%、异氟醚 1 15 %、氟烷 0 75 % )条件下的麻醉药吸入浓度 (F1) ,并计算F1/FD 比值。数据采集时间为开启挥发罐后的 1、2、3、5、10、15、2 5、45和 75分钟。比较不同吸入麻醉药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时的F1/FD。结果 地氟醚、异氟醚和氟烷在三个新鲜气体流量条件下的F1/FD 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 ,且均为地氟醚 >异氟醚 >氟烷 ;对于同一种麻醉药 ,随新鲜气体流量增大 ,F1/FD 升高速度加快 ;新鲜气体流量越小 ,F1/FD 在地氟醚 :异氟醚、氟烷间的比值越低。结论 在同一新鲜气体流量下 ,F1/FD 升高速度地氟醚 >异氟醚 >氟烷。地氟醚的分配系数很小 ,麻醉药浓度易于在麻醉回路、肺泡、血液和组织间相平衡。同时由于地氟醚的MA  相似文献   

13.
唐冬梅 《医学综述》2012,18(7):976-978
新型卤代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因具有麻醉效能高、可控性强、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在小儿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优势。婴幼儿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吸入麻醉药可能更易造成未成熟大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甚至延迟的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目前关于吸入麻醉药影响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4.
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卤族类麻醉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被大量使用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具有独特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由此开辟了吸入麻醉药临床应用的新领域--脏器保护.然而,与基础实验众口一词的有益结果所不同的是,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至今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面对那些阴性结果,研究者们更需小心求证.吸入麻醉药应用的时机、患者的体质、手术类型、围术期相关药物的使用等都是今后临床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本文旨在总结30多年来有关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浅析既往临床研究的局限,以期对今后更为细致的实验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吸入麻醉药物一般分为气体麻醉药物和挥发性麻醉药物两类.气体吸入麻醉药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和氙气.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又分为羟基烷、卤代羟基烷和卤羟三类.羟基烷主要是乙烷;卤代羟基烷包括甲氧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卤羟主要包括氟烷和氯仿.吸入麻醉药物均以气体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发挥麻醉作用.虽然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在临床已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吸入麻醉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新型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复习,有助于深入认识全麻原理,合理规范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以及正确解释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图像法对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效应做出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结合数学图像,探讨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二者相对大小对浓度效应的影响.结果 ①前者大于后者时,随着麻醉药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显著;②前者小于后者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不显著;③两者相等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趋于稳定.结论 浓度效应的存在能用数学物理的方法 给予证明;浓度效应是否趋于显著,其关键因素在于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血液对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7.
邹振宇  杨小霖 《四川医学》2009,30(5):748-750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常用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表示,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吸入麻醉药气体和纯氧同时吸入时,50%的患者对切皮刺激无体动反应时的肺泡气浓度。亦即吸入麻醉药作用强度的半数有效量(ED150)。MAC是比较吸入麻醉药作用强度的等效指标。近年来,在传统切皮刺激观察体动反应测量MAC值方法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清醒MAC(MACawake)、气管插管MAC(MAcEI)、抑制交感肾上腺素反应的MAC(MACBAR)等概念。本文就MACBAR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吸入麻醉药相关的儿童苏醒期谵妄和躁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短效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已广泛用于儿童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然而接受吸入麻醉的儿童在麻醉苏醒期常会出现吸入麻醉药相关的苏醒期谵妄(emergence delirium,ED)和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儿童出现ED/EA时,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文中就吸入麻醉药相关的ED/EA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评估方法、预防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我们根据周建新等人应用注射器两次平衡法测定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方法的原理,建立了测定液相中吸入麻醉药浓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回收率检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目前学者比较关注的一种手术后并发症,其中麻醉药可能是其诱因之一。小儿处于大脑的快速发育期,同时也是易损期,如有损伤大脑的因素存在,极易造成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并影响其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麻醉药对小儿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患儿年龄、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药剂量等均是影响患儿麻醉后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但不同静脉或吸入麻醉药抑制神经功能的作用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