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其次为非甾体消炎药物及抗菌药物。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临床详细的询问病史及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并应用正确的保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是指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疾病。在美国药物反应引起的DILD占急性肝衰竭的18%,在发展中国家也属于临床常见病[1]。目前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达500~1000种[2]。本文对我院199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并符合DILD诊断标准的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DILD常见的诱发药物、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预后。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50例病人均来源于本院内、儿科的住院患者,符合杨冰华编写的《药物性肝损害》DILD诊断标准[3]:包括:①用药后1~4周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为多。结论:药物性肝病易误诊,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评价,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西药为对照,分析中草药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66例,男29例,女37例,年龄8~65岁。全部患者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肝组织细胞角蛋白(CK)、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用药史及肝脏生化指标。结果药物性肝损害中中草药(包括中成药)所致32例,占48.5%;中西药合用所致7例,药物种类以治疗月经失调、骨关节病及皮肤病为主,占43.8%;西药所致27例,占40.9%,以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为主,占74%。致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型为主,中草药占56.3%,西药占51.9%。中、西药引起的肝损害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显示,CK阳性21例(31.8%),全部病例肝组织HBsAg为阴性。结论中草药是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临床特点及肝脏病理与西药相似,要高度重视中草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y)系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又称为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药物过敏性肝损害或药物过敏性肝炎等。药物性肝损害一般预后良好,停服起因性药物2个月内约60%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3个月内则83%患者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需要51天。药物性肝损害病死率在10%以上。能够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很多,有人统计466例药物性肝损害,抗生素类占24~26%,解热镇痛剂占5~17%,神经系统用药占8~13%,麻醉剂占6~11%,循环系统用药占9~11%,抗结核药物占8~13%,消化系统用药占5~6%,代谢性疾病用药占4%,激素类占3%,其他占3%。其中抗生素及解热镇痛剂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起因药物。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地分析87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以心血管系统药物比例最高,有中草药逐渐增加的趋势;药物为常规剂量,常多药并用的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经及时停药,对症治疗,大部分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因此用药应注意个体化;熟练掌握所选药物;尽量减少多药并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防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 ,在门诊药物引起严重肝毒性的发生率大约为每十万人中有 1例 ,而在住院中 ,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患者的 2 %。本文对我院 1998年来收治的 6 0例药物肝损害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2例 ,女 2 8例 ,年龄 14~ 86岁。致病药物主要有 :1抗结核类药物 ,占 38.3% (2 1/6 0 ) ,主要是利福平和异烟肼。2化疗药物 ,占 2 1.7% (13/6 0 ) ,包括抗癌药和免疫抑制剂。 3解热镇痛药物 ,占 13.3% (8/6 0 )。4抗生素类 ,占 6 .7% (4/6 0 )。5中药类 ,占 16 .7% (10 /6 0 )。 6…  相似文献   

9.
伏立康唑致肝功能异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相关性肝损害(DRH)也称药物相关性肝病或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目前人类正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的威胁下,DRH占黄疸住院病人的2%~5%,占所谓"急性肝炎"住院病人的10%,占老年肝病的20%以上。DRH临床诊断较难,目前只有排除  相似文献   

10.
吴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6-67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降血糖药,抗肿瘤类药,中草药类,抗菌药,抗真菌药,其他类药均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结论临床医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抗原诊断试剂在临床诊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抗原(HEV-Ag)试剂,对387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进行HEV RNA、抗HEV-IgM、抗HEV-IgG检测。结果:387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Ag 140例(36.18%)阳性;单纯抗HEV-IgM阳性组的HEV-Ag阳性率最高;12例患者早期血清HEV-Ag阳性,随访过程中抗HEV-IgM与抗HEV-IgG阳转。结论:通过HEV-Ag检测,可以提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婴幼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对66例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孕妇所生婴幼儿血清,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HCV-cAg,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并对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66例婴幼儿血清中,61例抗HCV阳性,阳性率92.4%;9例HCV-cAg阳性,阳性率13.6%;11例HCV-RNA阳性,阳性率16.6%。结论抗HCV检测阳性率过高,且有可能漏诊。建议采用HCV-RNA检测和HCV-cAg综合诊断婴幼儿HCV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用PCR法检测HBV患者血清病毒数量(HBV—DNA)与用ELISA法检测HBeAg的相应关系。方法:对263份标本分别进行PCR—HBV—DNA和ELISA法测定,按照HBeAg分为两类模式:HBeAg(+)和HBeAg(-),同步作PCR—DNA对照分析,并对9例HBV急性感染患者作治疗后随访测定。结果:在HBeAg(+)和HBeAg(-),8.9%(11/124)和89.2%(124/139)的HBV-DNA〈10^4 copies/ml(P〈0.005),差异有显著性,在对9例急性HBV感染患者药物治疗后作继续随访HBV—DNA测定,其数量呈下降,而对11例HBeAg(+)而HBV—DNA<10^4 copies/ml患者的临床调查发现与其治疗和身体状况有关。结论:HBeAg与HBV—DNA病毒数量密切相关,尤其在急性感染期,而机体免疫力与治疗能抑制HBV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重组乙肝疫苗(rHB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肝脏纤维化指标改变。方法:慢性乙型肝炎31例,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加肌注rHBV10μg,1次/15d,12个月,动态观察服药0,6,12个月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定量,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型前胶原(PC)和型胶原(C)的变化。结果:拉米夫定加乙肝疫苗治疗12个月,可显著抑制HBV-DNA(copy/L)复制(5.13×109±3.03×105vs8.01×105±3.89×103,P<0.01),使大多数患者肝功能(nkat/L,ALT:1597±807vs450±203;AST:1687±617vs398±230)恢复正常(P<0.01)。结论:拉米夫定加rHB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缺血性肝炎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文献复习并报告本院收治的2例老年男性患者,年龄均>70岁,在左心衰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突然出现转氨酶急剧增高,并在短期内快速下降,与疾病病情不平行,不能用病毒性肝炎、中毒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解释。结果: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符合缺血性肝炎诊断。结论:缺血性肝炎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医生应当注意鉴别缺血性肝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对患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左心衰)的老年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预防缺血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54例CHB患者,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为阳性,再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及其亚型。结果 (1)454例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其中HBV B基因型68例(14.9%);其中Ba亚型35例,Bj亚型3例,未分B亚型30例,C基因型338例(74.5%),C基因型中C1亚型3例,C2亚型285例,未分型50例。B+C混合基因型48例(10.6%),均为Ba+C2基因型;(2)B与C基因型比较,B基因型中HBeAg阴性的患者多于HBeAg阳性的患者(χ^2=17.69,P〈0.001)。CHB患者中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χ^2=17.025,P=0.000)。(3)定量PCR检测B基因型HBV水平低于其他基因型;C基因型HBV复制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我国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亚型中Ba与C2亚型是主要的亚型,不同的HBV亚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中HBV基因型分布不同;HBV基因型和亚型的临床意义值得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北京地区850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检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660例,肝硬化85例,肝癌105例。结果:B型、C型、BC混合型分布在不同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肝癌患者C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中,均以C2和Ba亚型占优势。结论:在北京地区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HCV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某戒毒所及某劳教所2010-01-2010-12新收入的586例吸毒人员抽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采用套式PCR及DNA序列分析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的586例吸毒人员中HCV抗体阳性235例,阳性率检出率40.1%.235份HCV抗体阳性标本,218例PCR扩增得到特异性阳性条带,阳性扩增率92.8%.218例PCR扩增产物测序及序列分析,基因分型结果为:1b型138例(63.3%),6a型36例(16.5%),2a型25例(11.5%),3b型14例(6.4%),3a型5例(2.3%).结论 广州地区吸毒者感染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6a型也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评估湛江市吸毒人群 HCV、HBV的感染状况 ,以及吸毒合并 HCV、HBV感染对血清 AL T异常的影响。方法 :收集 2 0 0 2 - 0 2~ 2 0 0 3- 0 3湛江市吸毒人群资料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血清 HCV、HBV和 AL T的检测。结果 :湛江市静脉吸毒人群的 HBs Ag阳性率、HCV感染率和 HBV感染率分别为 2 4 .6 1%、5 7.87%、6 7.32 % ,明显高于对照组(11.0 3%、0 .91%、5 1.96 % ) ,有显著性差异 ,非静脉吸毒组此 3项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HBV单项、HCV单项、HBV和 HCV混合项 ,这 3种组合感染的静脉吸毒者 ,他们血清中的 AL T异常率分别为 15 .6 9%、33.33%、4 5 .5 0 % ,这3种 AL T异常率分别与未感染 HBV、HCV的静脉吸毒者的 AL T异常率 (9.84 % )比较 ,前者无显著性差异 ,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静脉吸毒是吸毒者感染 HBV、HCV的重要途径 ;HCV感染对静脉吸毒者血清 AL T的异常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