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14例临床诊断肺心病患者行右股静脉穿刺插管做右心导管测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压力。观察分析右心房平均压与心电图肺型P波的关系。结果:14例患者右房平均压高于正常的10例,符合肺型P波的9例,占905,而右房压力正常的4例中无1例出现肺型P波,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右房压力与P波电压的幅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Ptfv1对诊断慢性肺心病右房肥大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肺心病患者及104例正常人的常规心电图P波进行分析,并对Ptfv1异常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对其中70例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肺心病加重期Ptfv1阳性率38.88%,缓解期转阴率36.72%,改善率40.81%,总好转率77.53%。两期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肺型P波阳性率46.3%,与Ptfv1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正常人对照组未发现Ptfv1阳性及肺型P波。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内径增大率为71.43%,其中Ptfv1阳性78%,肺型P波88%。结论:提示肺型P波和Ptfv1异常的临床符合率较高,两者在诊断价值上可能是一致的,提示Ptfv1<-0.02mm·s可作为判定慢性肺心病右房肥大的诊断标准之一。Ptfv1值随右心功能状态变化而变化,故Ptfv1值动态变化可作为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肺型P波之鉴别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刘之静(附属弋矶山医院心功能科)肺型P波是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心电图P波电压增高变尖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15mV者称之。肺型P波多指右房增大,但从临床观察中肺型P波并非特异性,多种疾病及诱因均可引起肺型P波...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了50例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NQMI)和60例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QMI)的临床特点。NQMI病人有心绞痛史、陈旧性心肌梗塞者较多,而有室壁瘤者较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峰值(分别为325.6±247.9,20.9±10.7IU/L)较QMI分别为1407.20±1098.2,56.8±38.61U/L)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恢复期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07)较QMI(0.43±0.14)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其梗塞面积较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NQNMI病人三支病变者较QMI多,而单支病变者较QMI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病窦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特点,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0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2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振幅及Ptf-V1.测量右心房三维电解剖电压,并计算右心房平均电压.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Ⅱ导联P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右心房平均电压为(1.3±0.7)m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II导联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之间有关联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烈洪 《中原医刊》2001,28(8):17-18
肺型P波多见于肺源性心脏病人,是心电图诊断肺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致长期肺小动脉痉挛发展成肺动脉高压、右心房肥厚、右心室扩大而产生肺型P波。但据临床发现,许多老年人哮喘发作时也常出现肺型P波。为探讨其临床意义,本人对我院60岁以上老年哮喘发作合并肺型P波病人作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6年至今以哮喘入院的65个病例,其病史、哮喘发作时的症状、体征及检查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1]。并根据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参与实验全过程的Wistar大鼠共12只(6个对子)。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以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血浆NO含量,并对大鼠肺组织标本进行显微结构观测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2.75±0.30)kPavs(2.06±0.14)kPa,P<0.05],其血浆NO间接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μmol·L-1vs(4.8±0.4)μmol·L-1,P<0.05]。光镜下,低氧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RMT)和相对中膜面积(RMA)明显增加[肺中等肌型动脉RMT:(9.94±0.30)%vs(7.70±0.41)%;肺中等肌型动脉RMA:(18.87±0.54)%vs(14.76±0.75)%;肺小肌型动脉RMT:(15.15±0.21)%vs(10.12±0.60)%;肺小肌型动脉RMA:[(27.99±0.88)%vs(19.23±1.05)%,P均<0.01]。电镜下,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肥厚、肿胀,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并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电图P波参数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直接测量9例COPD和22例COPD合并PAH住院病人的肺动脉压与P波心电图参数:P电压、肺型P波、P电轴、P方向、P面积、P上升速度、PII顶角、PII倾斜度、V1P波起始指数,及V1P波终未电势并进行对照。结果PII倾斜度有诊断价值,当PII斜度≥63°与"肺型P波"的诊断价值一致。结论PII倾斜度对COPD合并PAH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Ptfv1对诊断慢性肺心病右房肥大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肺心病患者及104例正常人的常规心电图P波进行分析,并对Ptfv1异常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对其中70例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肺心病加重期Ptfv1阳性率38.88%,缓解期转阴率36.72%,改善率40.81%,总好转率77.53%。两期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肺型P波阳性率46.3%  相似文献   

10.
赵俊雪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24-625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54例无心肺疾患的正常人群。2组均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再对胸前导联呈QS型的病例将胸前导联下移一个肋间进行描记。结果正常人群其胸前V1-V6导联r波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无肢体导联低电压和肺型P波及电轴右偏存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V1-V6均呈rS型或V1-V3呈QS型或V1呈qR型,电轴右偏及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常引起右房增大,则P波电压增高;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病患可引起肢体导联低电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膈肌下降,心脏呈垂直位,同时常常引起右室增大,则胸前导联以负向波为主。  相似文献   

11.
熊琼玛  伍小莉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207-208
目的探讨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心房扩大的55例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以Pmax□110ms,Pd□1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心房扩大与Pd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房扩大组的Pd值明显增大,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比较,Pmax无明显差异。Pd值用于诊断心房扩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max。结论心房扩大可导致Pd值增大,Pd值可作为诊断心房扩大的一个有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干预措施对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本科室的65例气管切开患者对吞咽功能、胃肠道功能和肺部情况进行评估和个体化临床干预,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未进行此类干预的57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5.38%,平均置管时间为(32.53±4.51)d,对照组肺部感染率为75.47%,平均置管时间为(45.15±5.83)d。两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和置管时间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个体化临床干预.有效降低了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并缩短了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与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间(Pmax)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54例冠心病(CAD)患者,对照组为26例类似心绞痛发作的非冠心病患者,观察其胸痛发作时及缓解后的Pd、Pmax。结果冠心病组心绞痛发作时与缓解后Pmax、Pd值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冠心病组心绞痛发作时Pd、Pmax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意义;冠心病组与对照组Pd、Pmax及LVEF相比,结果具有意义及显著意义。结论Pd、Pmax受冠心病心肌缺血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吸入NO、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并水化疗法治疗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患者,根据病人均较危重的治疗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护理(病人了解治疗中一些特殊问题,解除病人紧张情绪),适时调整输液量,观察电解质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局部皮肤损伤等措施,使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白新会 《当代医学》2011,17(15):139-140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氨茶碱,吸入(万托林)沙丁胺醇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研究组66例有效,总有效率97.5%,对照组52例有效,总有效率76.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效果明显,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探查结果。建议增加肺心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指标,如右室切面内径(长径、短径)、右室切面面积、右室面积与左室面积比值、右室前壁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等。并对正常人、肺心病及高血压病患者三者之间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17.
苏琳  王静 《医学综述》2007,13(23):1876-1877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粘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将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250mL/d,14d为1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行一般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治疗前后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以及血粘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血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以及血粘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粘度。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方法测定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观察组)的Pmax、P波最短时限(Pmin)和Pd,同时与66例原发性高血压不合并PAF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对高血压合并PAF发作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Pmax和Pd分别为(120.5±10.0)ms和(47.6±9.0)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1.5±6.5)ms和(28.5±7.5)m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预测PAF的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72.0%,阳性预测值为82.4%;Pd预测PAF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6.1%;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89.0%,阳性预测值为91.7%。结论 Pmax和Pd是预测高血压合并PAF的两个简便可靠的心电图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59-162
目的 探讨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 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 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 波、双峰P 波以及双向P 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结果 80 例PICC 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80 例患者均完成PICC 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 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Ⅱ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 波和双向P 波,分别占93.75%和60.00%。结论 双峰P 波与双向P 波、特征性高尖P 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红源 《当代医学》2009,15(10):60-61
目的探讨年龄和肥胖对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的影响。方法选择226例体检健康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25BMI30)和严重肥胖组(BMI30)。用1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方法测定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 wave maximum,Pmax)。结果肥胖组和严重肥胖组的Pd和Pmax明显长于正常组(Pd:36.2±9.4msvs27.7±9.6ms,P〈0.05;41.4±11.2msvs27.7±9.6ms,P〈0.01;Pmax:119.3±10.7msvs105.1±10.4ms,P〈0.05;125.2±10.6msvs105.1±10.4ms,P〈0.01),而年龄变化对Pd和Pmax无明显影响。结论肥胖影响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年龄对两者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