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例,均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5例患者中入院诊断为心肌梗死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例;心血管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4例,吸烟2例,2型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1例;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3例,坚持服用2例;猝死1例,好转出院4例。2例患者未行冠状动脉造影,为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原支架置入部位血栓形成,均有缺血表现(胸痛、左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形成时间为术后6~22 d。结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氯吡格雷抵抗、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肌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对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和血清CD62P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另外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25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的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和血清CD62P浓度.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人P-选择素(P-selection,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和203例正常人的Ps、vWF、CRP,并对AMI、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作比较分析。结果:AMI、UAP病人血浆Ps、vWF、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冠脉三支病变组的Ps水平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参与冠心病发病,其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接受了主支CYPHERTM支架及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76例中有35例行吻合球囊扩张术,主支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分支残余狭窄<50%,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死亡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3±1.9)个月,有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或死亡。冠状动脉造影的随访率81.6%,主支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08±0.02)mm,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0.20±0.05)mm。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26%。结论:应用主支CYPHERTM支架和分支血管球囊扩张的方法治疗分叉病变安全、可行,并可有效防止主支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发病机理有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性狭窄、痉挛、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之出血、血栓形成以及对拟交感神经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等。在上述机理中,血小板的激活甚为重要。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已证实。激活的血小板也能合成血栓素A_2(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凝聚剂与血管收缩剂)。大量实验证明,冠状动脉内血小板的凝聚能造成心脏缺血和坏死。血小板的凝聚作用及其生存时间被用作检测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血小板高激活状态。Green等最近报道一种新方法研究疑有缺血性心脏病的病人在运动耐受试验时血小板的激活作用,即测定血浆中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激活时分泌的一种血小板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及2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在冠状动脉、冠状窦口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组血小板的聚集率在术后明显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组血小板的聚集性无明显改变.结论血小板的聚集率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明显增加,应采取措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带膜支架的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带膜支架术13例,包括冠状动脉穿孔11例及冠状动脉瘤2例,观察即刻临床效果.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随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11例冠状动脉穿孔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10例即刻造影显示无明显造影剂外渗,临床症状缓解;1例造影仍提示造影剂大量外渗,紧急外科手术,最终死亡.2例冠状动脉瘤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瘤体基本不显影.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支架处内膜增生,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带膜支架能有效地处理冠状动脉严重穿孔及部分冠状动脉瘤病变,即刻及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及对策,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处理措施。结果支架贴壁、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分叉病变,停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和(或)药物抵抗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技术因素有关支架贴壁不良等;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可能与支架再狭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当有关。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反复球囊扩张或重新置入支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52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中52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52例患者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0.75%)。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时间为30min~20d,平均(3.6±4.2)d。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病变血管支数、前降支病变及B2/C型病变是支架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支架内血栓形成后多数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证实原支架内完全血栓性闭塞48例,原支架内新出现70%~95%狭窄伴血栓影像4例。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7例患者治愈存活出院。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院内病死率9.6%)。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AMI、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及B2/C型复杂病变的患者。其发病时间主要在支架置入术后1周之内。急诊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尽早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入院时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3月~2013年9月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64±11)岁。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50例),剩余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51例)、双支组(49例)和多支组(48例);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20组(55例),20~40组(58例),40组(35例)。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结果四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大型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呈增高趋势,血小板平均体积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20组、20~40组和40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0.22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9、0.219,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应用联合抗血小板制剂口服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76例经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未用药组和术前3d口服抗血小板制剂两组,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发生率为3.6%,用药组未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常规口服联合抗血小板制剂,至少3d,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血栓形成最大振幅、血小板参数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老年患者129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4例),双支组(41例),三支组(54例),比较3组间TEG(MA)和血小板参数水平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NOVA方差分析或Kruskal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LSD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TEG(MA)值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58.60±7.17)和(61.41±7.44)及(62.07±6.5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9.37±1.21)和(10.19±1.34)及(10.95±1.25)fL],双支组低于三支组,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TEG(MA)、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是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EG(MA)联合MPV预测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3%和67.18%。高MPV组(n=78)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17.9%,全因死亡率2.6%;低MPV组(n=51)分别为7.8%,无死亡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入院时MPV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相关,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有预测价值,且与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较高相关;老年ACS患者入院时TEG(MA)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支架术后防止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支架植入术后非心脏手术及侵入性操作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医生不得不面临术前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避免出血及围术期血栓形成的两难境地.基于此,既往回顾性的研究表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有病案记录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的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和病理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1~52岁,平均(37.6±11.7)岁。胸痛6例,心力衰竭1例。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5例,除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外,未见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50%)3例,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例,室壁瘤形成2例,心肌病变2例,肺高压1例。4例有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资料,均累及右冠状动脉,3例为三支病变,1例为两支病变,其造影结果描述为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扩张、多发动脉瘤以及节段性狭窄、闭塞。这些患者均有其他多部位血管受累的表现和动脉造影检查的异常。结论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其冠状动脉受累常为多支病变、多有右冠状动脉受累,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和节段性狭窄。对冠心病低危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完善血管检查,警惕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罕见特殊左心室室壁瘤1例。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综合判定。结果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局部变薄,膨出,收缩活动消失。冠状动脉造影未能显示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结论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结果考虑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持久痉挛及/或不稳定斑块所致,后者可诱发血栓形成,随血栓溶解,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运动对严重冠心病患者体内循环血小板集聚的影响,以及阿司匹林治疗对冠心病人运动前后血小板集聚的影响: 方法:组1为17例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平均55.5岁(33~65岁),其中12例作了冠状动脉造影(8例三支冠状动脉狭窄≥80%,3例二支冠状动脉病变,一例左前降支完全闭塞),其余5例有透壁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组2为12名相应年龄的正常人对照,平均53岁(41~55岁),其中5例曾作过冠状动脉造影,均属正常。组3为13例年青健康者对照,平均27岁(24~29岁),均无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所有检查在试验前至少两周未服用血小板抑制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螺旋CT所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对5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2种方法检查时间间隔<3月。螺旋CT采用层厚为10mm,螺距1.5pitch进行扫描。冠脉造影采用常规的Judkin法。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指管径缩小>50%。结果钙化在前降支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回旋支、右冠脉及左主干。发现钙化的81支血管中,冠脉造影证实有48支狭窄(59.3%);56支血管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狭窄,其中85.7%(48支)有钙化。本组总的特异性77.1%,敏感性为85.7%,准确性为62.7%。结论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无创伤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可用于临床预测及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检出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993年12月至2006年12月8628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冠状动脉瘤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86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瘤80例,检出率为0.927%,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冠状动脉瘤检出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心绞痛病史者72例,42例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人72例;瘤体内发现血栓61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63例,2支者6例,3支并左主干者6例;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国人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易引起心肌梗死,如不积极干预,则愈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血清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137例冠状动脉造影水患者,测定血清脂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61倒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31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冠心病组中的单支及多支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而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仅在多支病变者中有轻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在有胸痛的32例(53%)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异常,10例造影正常。在28例(47%)无胸痛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9例造影正常。(1)确诊为冠心病者29例(48%),其中有胸痛或心绞痛者20例,无心绞痛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异常者18例。(2)确诊高血压病者9例(15%),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5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3)扩张型心肌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3例,无胸痛者7例,胸痛者中仅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单支临界病变。(4)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例(3%),其中1例有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病变。(5)临床仅表现LBBB,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论 LBBB较常见于冠心病,当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