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绳振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6,4(4):11-11
心梗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严重疾病,如果再合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则危及病人生命,如何挽救病人,这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同时也与护理质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例,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柯永胜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4,15(1):12-16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防止治疗后发生再次梗死的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总结。这些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中,肯定了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的作用,其它制剂尚待观察。(林栋摘) 相似文献
8.
本资料为我院2001年8月~2002年4月间急诊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共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68岁。经过积极救治及严密监护后,均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宏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0,37(1):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益民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22(6):337-339
急性右室、左室下壁梗塞伴发心源性休克时的肺毛楔压,不能作为常规评价左室功能的指标。此时肺毛楔压无显著升高是原发性右室功能低下的结果,可能掩盖同时并存的严重左室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
赵志宏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10,(1):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旭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6,23(5):269-272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相当高,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运用冠脉血运重建等疗法,AMI使合并休克病人的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1995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照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分为两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化验指标、危险因素、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休克组年龄显著高于非休克组[(70±9)岁vs(63±12)岁,P<0.01];两组间血清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WBC和电解质水平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吸烟者明显少于非休克组(19%vs52%,P<0.01),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心律失常和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死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83%vs8%,P<0.01)。结论高龄是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情况更为凶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6.
17.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7%~10%。近些年,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技术的熟练应用和多巴胺、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有效配合,以及新型药物左西孟坦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体外膜氧合(ECMO)的应用,其病死率由70年代的70%~80%下降到50%。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尤其是干预手段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直接PTCA为急性心梗(AMI)提供了积极的有效的又安全的恢复心肌灌注的手段,优于常规溶栓治疗,但直接PTCA仍有时间延误问题.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在等待PTCA时间延误期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短效溶栓剂(rt-PA)治疗,促使梗塞相关动脉(1RA)早期开通的有效性,及溶栓后立即进行加速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75例AMI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20mg rt-PA一次弹丸注射,随后80mg半小时内快速滴入,尽快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对IRA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如果血管开通,仍有残余狭窄,亦行PTCA及支架术,和同期进行88例AMI直接PTCA进行对比分析.本试验终点包括,到达导管室血管开通率,PTCA的结果,治疗后导管室血管开通率,PTCA的结果,治疗后两周内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到达导管室时,联合治疗(溶栓加PTCA)血管开通率88%(26%TIMI2级,62%TIMI级血流),直接PT-CA组为36%(20%为TIMI级血流,16%TIMI3级血流)(P<0.001)两组PTCA血流再通率相似,分别为96%,94%.对梗塞相关动脉恢复TIMI3级血流效果相同,分别为84%,82%.两周内左室功能(超声法EF)联合治疗组优于PTCA组(65.4%,54.6%,P<0.05)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脑卒中,在闭塞和死亡)无显著差异.住院死亡率(2周)联合治疗组0%,直接PTCA组3.4%(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联合治疗组和直接PTCA相比,早期再通率高(到达导管室进行造影时)住院期间左室功能恢复较好,溶栓对随后立即加速PTCA并不增加PTCA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伴泵衰竭的最严重临床表现,与左心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85%的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心衰)所引起[1],当40%或以上的左心室心肌受损害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余病人可能有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缺损,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或有严重的右心室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70年代以前为15%,现降至5%~7%。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低下。AMI并心源性休克多为老年人、女性病人、有心梗史或心衰史、或有前壁心梗的病人,约50%的心源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