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正常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机体不能对外界过高的温度产生反应并加以代偿时,人便会因过热而患病.如环境温度升高而机体却无法自主调节体温时,人便会中暑.此时机体排汗功能失灵,体温可能在10~15分钟内迅速升至41℃,如不及时救治,中暑可使人致死或造成永久性残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预先给予阿的平对大鼠中暑模型的保护作用,同时采用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热损伤模型探讨阿的平的作用机制。清醒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阿的平4.5,9.0和18 mg·kg-1,1 h后进入(41.0±0.5) ℃的水循环热仓,持续观察动物直肠温度直至死亡,直肠温度和动物存活时间分析表明,预先给予阿的平能够延缓热环境中大鼠的体温快速增加,推迟动物死亡。在细胞水平,原代培养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在43.0 ℃培养条件1 h造成细胞热损伤模型,阿的平处理组预先在培养上清液中加入20 μmol·L-1阿的平,1 h后接受热环境处理。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膜流动性,细胞裂解后采用[3H]标记花生四烯酸作为底物测定细胞内磷脂酶A2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细胞内活性脂肪酸的水平。结果表明热环境导致纹状体神经元细胞膜流动性下降,细胞内磷脂酶A2活性升高,细胞内花生四烯酸浓度升高,而阿的平稳定细胞膜、抑制细胞内磷脂酶A2活性以及减少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可能部分解释阿的平延缓中暑和对抗热环境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旭  周欣 《中国药业》2011,20(16):91-93
目的 介绍防治中暑的药物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预防与治疗中暑的药物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不断探索中暑的发病机制与特效药物,在热应激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内毒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结论 中暑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祖国传统中草药研究的深入,为中暑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对中暑防治以及新药的研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晓雯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12-2513
目的:探讨中暑的预防和现场急救.方法:根据工厂特点和本组患者的发病原因实施各项预防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结果:29例中暑患者,26例现场康复,3例经急救并护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后康复.结论:加强中暑的预防,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中暑的早期症状,能够避免和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夏天,因为天气过热,外出时如果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容易发生中暑。我有一个预防中暑的方法:外出前先饮20-30克醋。  相似文献   

6.
中署是在高温环境中发生的急性疾病,夏季常见。根据我国《职业性中署诊断标准》,将中暑分为三级,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行自我按摩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部地处东北山林地,夏季气温高达35℃以上,湿度达50%以上。这种气温高、空气潮湿的气候特点,使人体热量不易散发,部队在野外驻训容易引起中暑。我们近几年在野外驻训中,加强中暑的预防,使夏季野外驻训的中暑发病率由2001年的7%下降到2008年的2.5%。现将我们预防中暑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新生儿中暑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2001年间,本院儿科共收治新生儿中暑12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产后中暑     
例一:胡××女 23岁产后已2月,日来恶塞、发热、头晕、嘔吐、便泻、神倦思睡,产后流血較多,时有心悸、气短。体温40℃,脉搏每分钟88次,血压120/90毫米汞柱,脉象浮滑洪敷,舌苔黄腻。入院时面赤神呆,尚未完全陷入昏迷,白血球18150,中性84%,淋巴15%酸性l%。尿有蛋白及微量之糖。 診断为产后中暑。予清暑、利湿、解表之剂治疗,葯用菊花、薄荷、香薷、扁豆衣、厚朴、六一  相似文献   

11.
夏蕊  姚倩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32-234
临床上不少危急重症需使用无创呼吸机,在佩戴无创呼吸机面罩时,若护理不当会产生压疮。为预防面罩压疮的发生,笔者从面罩的固定方式、健康宣教、压疮管理机制、合理使用新型敷料等方面探讨佩戴无创呼吸机面罩患者的护理,并对无创呼吸机面罩压疮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In summary, a number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interfere with the body's ability to maintain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during exercise or under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heat stress. Life threatening elev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may occur. Regardless of the predisposing cause of heatstroke, 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is heat injury to tissues causing cell death. Rapid cooling of the patient must take precedence and elucidation of the pathophysiologic disturbance is secondary to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is goal.  相似文献   

13.
降脂药物的肝脏毒性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毒性是降血脂药物治疗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降血脂药物的毒副作用都是剂量依赖性的,而且在停药后都有明显的缓解与改善。高龄以及慢性疾病等都是诱发降血脂药物肝脏毒性的潜在因素。降血脂药物的肝脏损伤治疗暂无统一规范,临床应对策略以停药、非特异性保肝和对症治疗为主。研发低毒性或具有保肝作用的降血脂药物,尤其是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0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降低重度中暑患者病死率的有效途径。方法30例中暑患者,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符合轻度中暑12例,重度中暑18例,对30例中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中暑患者年龄,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低钠、低氯、低钾血症,酶谱升高,血小板计数下降与轻度中暑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中暑患者中,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3例痊愈,3例遗留脑功能障碍。结论对重度中暑患者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大量补液,积极给予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度中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丹红注射液是一种良好的循环改善制剂,在预防介入后CIN有确切的疗效。本文就丹红注射液在抗氧化、调节NO合成分泌、抑制炎症因子等途径预防CIN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发生率、临床表现、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及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45例重症中署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救治经验.结果 45例重症中暑患者中成功救治40例,放弃治疗2例,转上级医院1例,死亡2例.结论 对重症中暑患者应及早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同时进行其他对症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近8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stroke,EHS)和非劳力性热射病(classic heatstroke,CH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方法收集2006年—2013年入住解放军89医院的热射病患者23例,其中劳力性热射病患者13例,为EHS组;非劳力性热射病患者10例,为CHS组。另选取8例同时期的轻中度中暑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分析纳入本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四项检验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CHS组患者较EHS组和对照组平均发病年龄偏高,基础疾病多,后遗症多;三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均较正常值[(4~10)×109/L]偏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HS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PLT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HS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S组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住院期间PT、APTT峰值与CHS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S患者入院时PT、APTT及住院期间PT、APTT峰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S多见于老年体弱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多遗留后遗症;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EHS和CHS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且以EHS患者更严重,这可能是EH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丙戊酸是临床上主要的一线抗癫痫药,还广泛用于其他神经疾病的治疗,治疗范围广,但肝毒性是丙戊酸较严重的不良反应,2岁以下且联合用药的癫痫患者肝毒性风险显著增大,严重时甚至发生致死性、急性肝坏死。因此,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预警丙戊酸肝毒性的发生以及早期实施药物干预进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几年丙戊酸肝毒性的预警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