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最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最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然后切开小脑幕,观察增加的暴露范围。结果颧弓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6.83±3.52)mm和(39.00±2.65)mm;天幕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55)mm、(5.12±2.20)mm、(3.28±1.67)mm、(0.80±0.20)mm。结论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病变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垂直视角大、对中切迹间隙的暴露范围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 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该入路可暴露的解剖范围。方法 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脉灌注的新鲜尸体头颅标本,行右侧颞下入路,头位左旋70°,向后背伸15°,颅顶降低15°,于耳屏前做切口,显微镜下进行实验操作。结果 右侧颞下入路可暴露岩-斜部及岩-斜韧带、天幕裂孔和滑车神经。切开天幕游离缘可见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P1段及P1与P2的交界段和对侧的P1段。向后可暴露三叉神经,向前内方可见视神经后部的视神经-颈动脉间隙及颈动脉后间隙,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鞍上池、垂体柄和鞍背。向内侧可见中脑和上桥脑的前外侧部。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同样可很好地暴露后循环及其周围解剖结构,适于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6.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至上岩斜区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上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并且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上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上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Labbe静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50±1.82(4.24~6.98)]mm,Labbe静脉各分支游离长度(9.56±4.06)~(14.78±4.60)mm。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上岩斜区显露。对上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测量相关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8.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颞下锁孔入路,在内镜下观察小脑幕中切迹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之,同时了解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颧弓后根前1/3处颅骨内板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分别为(47.30±3.82)mm和(39.79±3.06)mm,通过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和小脑幕游离缘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具有骨窗小,但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可处理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中前岩骨磨除范围、中上岩斜区显露的区域及手术技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颞下经前岩骨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的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切开后颅窝硬膜,可以暴露上斜坡、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基底动脉中部、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颞下锁孔入路通过一个直径2.0~2.5cm的小骨窗,可以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和暴露上、中斜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池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利用20具(4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模拟颞下入路,了解环池的显微解剖。对环池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环池内的主要结构脉络膜前动脉、基底静脉、大脑后动脉及滑车神经。主要对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外侧膝状体处,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距离为(4.86±1.25)mm。基底静脉大多位于大脑后动脉的上内侧,附于中脑的外侧,直径1.0~4.2mm。基底静脉在中脑外侧面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基底静脉到小脑幕切迹的平均直线距离分别为(9.04±0.68)mm、(4.08±1.25)mm、(6.02±2.01)mm。滑车神经穿入处在后床突后外方(12.88±3.25)mm,在幕中潜行(6.78±1.88)mm。结论熟悉环池内的解剖结构,了解环池中的血管和神经走行,手术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神经,减少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3.
探讨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技巧。回顾分析3例经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过程。其中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因保护穿支动脉而残留部分瘤颈。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2分、0分、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为65分、100分和95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量对比分析在前颞下锁孔人路中开放脑神经池前后至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方法 采用导航工具,在20侧尸头标本上,测量并对比开放脑神经池前后上斜坡、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后岩床襞、基底动脉(BA)显露长度以及至BA顶端的操作角度.结果 开放脑神经池后上斜坡、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为(136.7±19.8)mm2、(222.8±25.8)mm2;后岩床襞、BA显露长度为(11.5±0.6)mm、(10.3±2.0)mm以及至BA顶端的垂直操作角度(13.7±1.7)°,均有显著增加(P<0.05).至BA顶端的水平操作角度前后无显著增加(P>0.05).结论 开放脑神经池后能够增加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对鞍上区暴露的差异,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进入鞍上区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例成人尸颅标本上,分别模拟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暴露鞍上区,观察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比较两个入路对于鞍上区重要结构的显露。结果翼点入路下,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为5.35±1.38mm,两侧视神经内缘间距10.58±1.46mm,小脑幕游离缘长度6.73±0.84mm,后交通动脉长度16.52±2.98mm,前交通动脉长度2.11±0.35mm。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等结构,对于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结构暴露欠佳。结论经鼻蝶入路可以完全暴露第Ⅰ、Ⅱ间隙内的神经血管结构,对于第Ⅲ、Ⅳ间隙内结构显露较差,可以在微侵袭条件下部分代替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