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连续臂丛阻滞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臂丛阻滞及术后臂丛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急诊单指离断伤行断指再植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R组行臂丛阻滞后鞘内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自控镇痛;S组行臂丛阻滞,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2 h、8 h、12 h、24 h和48 h的镇痛效果、并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计算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和曲马多用量,再植断指的血运情况、血管栓塞率及再植指成活率.结果 R组镇痛效果在术后2 h、8 h、12 h优于S组(t分别=8.92、6.68、7.62,P均<0.05),术后上肢无力、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未发生血管危象,成活率为100%.S组发生血管痉挛8例(13.33%),6例再植失败,成活率为9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6.56、4.38,P均<0.05).结论 连续臂丛阻滞术后自控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并可减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刘川  吴继生  王杰  何杰 《华西医学》2012,(5):670-672
目的探讨末梢灌注指数(TPI)在断指再植术后对血管危象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0月31例36个再植指运用Agilent V24C监护仪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持续TPI监测,同时观察记录术后再植指皮温、色泽、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搏动情况,将发生血管危象的再植指分为危象组(n=4),将未发生血管危象的再植指分为对照组(n=32),分析发生危象前12 h至危象发生时的TPI,每2小时为一时间段,共7个时相,分别记为T1~T7。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TPI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象组从T4开始,TPI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I在T1、T2、T3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4开始,危象组TPI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I监测能够无创、实时、灵敏地反映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血供情况,可早于临床症状以前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作出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连续腋路臂丛阻滞术后自控镇痛 (PCA)用于上肢断臂、腕、掌、指再植术后的优点和实用性。方法 :选择ASA为EⅠ~Ⅱ级的上肢断臂、腕、掌、指再植术 17例 ,连续臂丛采用腋路置管法 ,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作连续臂丛PCA。镇痛药配方为曲马多 5 0 0mg 利多卡因 40 0mg 生理盐水至 15 0ml。术后第 3天拔除硬膜外导管。采用NRS口述描绘评分法判断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 6 0 0± 0 6 5 )h ;镇痛时间平均 ( 6 8 75±0 6 5 )h ;所有病人镇痛效果为Ⅰ~Ⅱ级 ,手术成功率及再植存活率均为 10 0 % ;镇痛期间和导管拔除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腋路置管法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 (肢 )再植术后PCA ,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可连续性、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提高再植存活率等优点 ,不失为断指 (肢 )再植术很好的术后自控镇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辅助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瑞芬太尼组40例,辅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初始量为0.04 μg/(kg·min),术中按麻醉深浅调整用量;对照组40例,辅予芬氟合剂(芬太尼、氟哌利多)静脉注射(总剂量不超过1 U).监测2组术中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aO2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并观察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术中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镇痛、镇静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瑞芬太尼组术时出现肢体活动、术后嗜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瑞芬太尼辅助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镇痛、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度高,可供临床酌情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对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120例(134指)断指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66指)术后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n=60,68指)术后给予改良方法(改用乳酸林格液,提前终止绝对卧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断指损伤性质、离断水平、离断程度、再植指数、缺血时间等伤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舒适度、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改良疗法能够缩短断指再植患者的卧床和住院时间,提高术后舒适度,降低用药不良反应,且未对术后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产生不利影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断指再植术后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9例,再植术后治疗组采用患侧星状神经节激光照射,对照组采用罂粟碱静脉注射,彩超检测断指再植指固有动脉指标,再植术前术后抽血检测血神经肽Y和去甲肾上腺素。结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指固有动脉扩张,治疗组断指再植成活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肽Y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减少神经肽Y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扩张痉挛的指固有动脉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穿刺置管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指导价值。方法80例急诊拟行一指或两指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男58例,女22例),年龄17~67岁,ASAI~III级,无颈部外伤及臂丛神经损伤,按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分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PCBA组)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采用视觉模糊评分(VAS)对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镇静、镇痛程度进行评价,并记录出现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舒适地接受超声引导臂丛神经穿刺过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PCBA组超声引导臂丛穿刺置管过程顺利,全部成功。PCBA组与PCIA组比较,VAS评分和镇静程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叭),PCIA组的血管痉挛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CBA组。结论应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穿刺置管具有神经定位准确,成功率高;且PCBA组更好地改善了再植指的血运供应,提高了再植指的成活率,避免了加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手指离断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断指再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侧桡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危象发生率、再植成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h、24h、48h、72h患侧桡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再植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有效提高患侧桡动脉血流速度,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再植成活率,无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断指成活率及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断指再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利多+托烷司琼治疗,观察组给予地佐辛+托烷司琼治疗。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断指再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断指再植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断指再植术是治疗手指离断的最佳手段,除了病情程度和血管吻合技术影响断指成活外,再植指的血液供应也很重要。术后早期常因疼痛而诱发动脉痉挛,术后3d常规使用镇痛药是十分必要的[1]。臂丛神经连续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有效地解决了术后疼痛引发的动脉痉挛,扩张再植指的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有利于提高再植指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镇痛及白控镇静(PCS)用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镇痛镇静处理的效果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收集48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行持续臂丛阻滞镇痛及静脉自控镇静,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镇静药物采用0.05%咪唑地西泮或0.05%咪唑地西泮与0.0005%芬太尼复合液,观察术前及术后6,12,24,48,72h时镇痛镇静评分、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镇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CS后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均高于术前,无一例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发生。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臂丛阻滞镇痛及自控镇静能为断指再植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镇痛镇静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护理,避免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将地佐辛5 mg与局部麻醉药(0.375%罗哌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5 mL+1∶20万肾上腺素1 mL)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联合局部麻醉药(同A组);C组仅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同A组。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后1 h及术后4、8、12、24、36、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至术后VAS3分的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B、C组(P0.05)。A、B组术后8 h时的VAS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24 h时的VAS明显低于B、C组(P0.05);3组麻醉后1 h及术后4、36、48 h时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单侧肘关节以下小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成功后,P组于手术实施前15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0.9%氯化钠液2mL稀释),C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液。分别于术后6h、8h、12h、24h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记录最早出现疼痛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首次用镇痛药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8h、12h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及首次要求镇痛时的VAS疼痛评分P组均低于C组(P〈0.05)。而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手部断指行再植手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同单纯实施肌间沟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0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30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的感觉阻滞情况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44±1.36min,明显短于A组(3.82±1.91min)和B组(5.25±1.52min)(P<0.05)。C组麻醉效果为100%,明显优于A组的90.0%和B组的93.3%(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阻滞和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造成的膝关节破坏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超声引导行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Ⅱ组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下全麻.记录术中和PACU停留期间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AC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术后VAS评分和患者总体满意度评价.结果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6h、12 h、24 h、48 h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中截骨后即刻平均动脉压、心率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效果基本一致,Ⅱ组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比Ⅰ组高(P<0.05).结论 两种方式均能满足术后镇痛需要,但Ⅰ组并发症少、风险低,操作简单直观,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的应激反应.方法 上肢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0.5%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0.5%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 mg的混合液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前30 min (T0),术中1 h(T1),手术后6 h(T2)观察血糖(blood glucose,Glu)水平、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结果 T0时2组患者Clu、Cor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2时2组患者Clu、Cor的浓度开始增加(P<0.05);T1、T2时观察组患者Clu、Cor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较单纯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的应激反应少,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采用何种镇痛方法的效果差异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嗜睡等镇静过度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与结论: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9篇,样本共计952膝,股神经阻滞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分别为481膝和471膝.荟萃分析加权后,股神经阻滞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低(P 〈0.05),无论是单次股神经阻滞还是连续股神经阻滞,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神经阻滞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率低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 〈0.05).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无论是镇痛效果还是并发症发生率都优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股神经阻滞镇痛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