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P)、急性无 Q波心肌梗死 ( NQMI)和 Q波心肌梗死 ( QMI) ,约占冠心病总数的 30 %。动脉粥样硬化 ( AS)斑块破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 ACS发病的主要原因。许多心源性猝死 ( SCD)也与 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是UAP。大量资料显示 ,ACS的发生取决于冠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临床上由于斑块破裂造成的 ACS占 60 %~ 80 % ,成为 UAP、急性心肌梗死 ( AMI)和SCD共同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 ,导致斑块破…  相似文献   

2.
郭英祥 《医学综述》2003,9(1):12-13
近已证实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主要是由于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及随后产生的血栓形成所致[1 3 ] 。病理研究证实 ,不稳定斑块 (unstableplaque)或称易损斑块 (vulnerableplaque)最易发生破裂 ,研究不稳定斑块破裂的机制和触发破裂的原因 ,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1 斑块破裂在ACS中的发生率和组织学特点据Forreste[2 ] 综合 2 4 2例尸检报告 ,ACS死亡者中由于斑块破裂或内膜糜烂而产生血栓者占 56 %~ 91 % ,平均 81 .5 %。并对 2 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者用血管镜观察 ,2 2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肌氧供需失衡的表现。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引起,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卵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CS通常表现为胸部不适,胸痛位于胸骨后,伴有或不伴有放射至上臂的压迫性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大汗淋漓。AC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它的发病和康复除了与生物因素有关外,还与个体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4.
5.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因素.斑块的破裂是瞬间发生的,血栓的形成是在数十秒内完成的,所以很多患者可以多年无症状,而就在瞬间或数十秒中突然发生致残、致死事件.  相似文献   

6.
吴红  潘杰锋 《新疆医学》2006,36(4):126-127
冠心病(CDH)的发病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性收缩有关,近年来,关于血清总胆红素(TBIL)浓度改变在冠心病中的意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认为,冠心病的形成与脂类(脂蛋白)代谢异常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对167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进行分析,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的关键环节,不但在ACS急性期即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阶段,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预防过程中均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在ACS急性期和长期治疗始终。抗血小板治疗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和患者特点加以恰当选择,平衡血栓事件危险和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伶  王风  林英忠  徐广马  卢志红 《广西医学》2003,25(11):2107-2109
目的 :研究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的分析 ,以及斑块形态、血管重塑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2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 1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定性分析斑块形态和性质 ,测量冠状动脉病变处和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 (EEMCS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多见 (6 4 9%和 2 9 6 % ,P <0 0 5 ) ,稳定性心绞痛则以纤维斑块更常见 (5 5 6 %和 2 3 5 % ,P <0 0 5 )。EEMCSA :前者为 (14 74± 1 2 3)mm2 ,后者为 (13 4 9± 1 4 8)mm2 (P =0 0 0 4 )。斑块面积 :两组分别为 (11 0 9± 0 94 )mm2 和 (10 10± 0 88)mm2 (P =0 0 0 3) ,而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12和P =0 36 6 )。正性重塑在前者更多见 (5 8 8%和 2 3 5 % ,P <0 0 5 ) ,而负性重塑在后者较常见 (2 5 9%和 5 5 5 %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的成分及血管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超  曹雪滨 《疑难病杂志》2012,11(6):417-4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心重构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并完成冠脉造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71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76例,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95例,按是否有左心室扩大分为左心室扩大组43例,无左心室扩大组128例,采集患者心脏超声数据及冠脉造影资料,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心重构的影响。结果 (1)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比较,LVEDD、LVESD、FS、AOD、L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均与LVEDD、AOD、LAD均呈正相关性(P<0.01),与LVESD、FS均无相关性(P>0.05)。(2)左心室扩大组与无左心室扩大组比较,前降支病变、左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及完全闭塞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是左心室重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 ]浅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病例报告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5 6岁 ;其中 2例为 3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为 4支冠状动脉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 6% ,65 % ,75 % ;心绞痛病史为 1个月~ 2年 .均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 .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A Baue 《JAMA》1969,208(5):849-8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血康胶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PCI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瑞舒伐他汀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除给予上除药物外加用脉血康胶囊,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和血脂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联合常规用药可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