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吞咽评分、肺炎发生率,进一步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新发肺炎发生率。结果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P=0.041)及对照组(P=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P=0.049)及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及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9、0.006)。结论电刺激法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8):782-78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69例)及综合康复治疗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基础治疗,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疗效进行比较,并观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优于常规训练组(P<0.01);综合康复治疗组、常规训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73.9%,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常规训练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并可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康复训练,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60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前一时点比较,两组治疗后和随访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随访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值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吞咽障碍复常率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针刺疗法可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69-72
目的探讨Vitalstim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2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卒中相关药物治疗及康复医师指导下吞咽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Vitalstim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评分降低数值分别为(2.22±1.09)分和(1.30±0.8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吞咽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6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81%、40.00%,有显著性差异(χ~2=4.074,P=0.044)。结论 Vitalstim神经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早期吞咽功能,并降低患者因吞咽障碍导致的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老年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年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进行强化呼吸训练,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同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评定肺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化呼吸训练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方法及操作简便可行,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依照康复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生命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观察组吞咽造影检查指标水平及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肺活量大于对照组,最长呼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恢复吞咽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根据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将2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n=81)及无吞咽障碍组(n=137),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吞咽障碍组患者进行21天吞咽康复训练。结果:吞咽障碍组的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吞咽障碍组的脑卒中后死亡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0);吞咽障碍组治疗总有效率83.56%。结论: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吞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诱导性咳嗽在改善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PSD)的患者根据X线电视荧光透视吞(VFSS)和吞咽造影(VFSE)动态检查方法[1]筛查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100例随即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诱导性咳嗽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相结合,对照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30天后参考洼田饮水试验评估,观察患者情况。结果:治疗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PSD)的患者进行早期诱导性咳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并有效预防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晨 《医学综述》2014,(11):2095-209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武汉市中医医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87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仅采用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6%)显著低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2月—2017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康复+针刺组进行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缓解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吞咽功能、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 康复+针刺组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缓解率高于康复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前2组吞咽功能、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针刺组吞咽功能、SF-36评分改善幅度较康复组更大(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不良事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霞 《安徽医学》2012,33(7):905-90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重度吞咽困难疗效的影响。方法 54例急性脑卒中后重度吞咽困难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对性进行吞咽训练,摄食训练和电刺激治疗等专项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5.19%,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4.81%,而对照组有效率为44.44%,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33.33%(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重度吞咽困难的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急性期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进行早期评估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3周.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能力:治疗组显效率为18.4%(14例),有效率为60.5%(46例);对照组显效率为6.1%(5例),有效率为39.5%(3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治疗组为21.1%(16例);对照组为46.1%(3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吞咽功能可得到显著恢复.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舌咽联合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舌咽刺激法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实用意义。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灸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30)患者应用舌咽联合刺激法(即联合应用舌咽冷刺激、经皮电刺激、针灸法)进行康复,针灸组(n=20)仅应用针灸法康复,对照组(n=26)不进行吞咽康复。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舌咽检查评估吞咽功能,对比分析舌咽联合刺激法的康复疗效。结果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显效率试验组为86.7%、30.0%,针灸组为65.0%、15.0%,对照组为50.0%、7.7%,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口腔期、咽期和喉期吞咽障碍者分别占9.2%(7/76)、72.4%(55/76)和18.4%(14/76),口腔期、咽期康复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优于喉期吞咽障碍者(42.9%、85.7%,25.5%、87.3%vs 7.1%、42.9%,P〈0.05或P〈0.01)。结论舌咽联合刺激法康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单一的舌咽部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模式下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3级及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17例,其中普通病房61例,卒中单元病房56例。普通病房组按《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治疗及常规护理,卒中单元病房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治疗小组制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前后评价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误吸性肺炎发生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卒中单元组疗效优于普通病房组(P0.05),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低于普通病房组(P0.05),治疗2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巴氏指数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有利于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恢复,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循证视角下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方案具体措施,并评价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  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21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视角下构建的护理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留置胃管率、胃管留置时间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吞咽功能。  结果  对照组患者留置胃管率为25.2%,高于观察组(15.9%),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长为(6.28±1.54)d,短于对照组[(7.02±2.31)d],对照组患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观察组(2.9%),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功能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循证视角下实施护理管理方案更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留置胃管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且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VST)联合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康复训练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V-VST试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制定摄食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方案。记录2组患者1个月内的胃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误吸发生率情况。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和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误吸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相当,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Ⅰ级、Ⅱ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χ2=9.490,P=0.002)。  结论  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联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误吸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分为SAP组和非SAP组,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统计S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6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率为13.2%,其中71.8%为早发性肺炎;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SAP发生率分别为10.9%、19.4%、29.4%(P均<0.01);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脑卒中的SAP发生率分别为8.3%、22.3%、24.6%(P均<0.01);SAP患者的死亡率为31.7%。年龄≥65岁、糖尿病、吸烟史、吞咽障碍、低蛋白血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脱水剂、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鼻饲治疗为SAP的危险因素。其中,有吸烟史及鼻饲治疗的患者,早发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P<0.01)。有低蛋白血症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晚发性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1)。培养出菌株65例,革兰阴性菌67.7%,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26.2%,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6.2%,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SAP多发生在入院72h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SAP增加患者死亡率;不同卒中类型和部位的SAP发生率不同;早发性肺炎和晚发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