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在老年(>60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1病区选择72例老年ACS并CKD 3期行PCI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n=37)和肝素组(n=35)。在PCI中,比伐卢定组给予比伐卢定抗凝治疗,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治疗。监测2组患者用药过程中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值的变化,用药前后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30 d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 and cerebral vessels events,MACCE),术后7 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用药后,2组患者的ACT值迅速升高,用药后5、30 min及停药即刻2组患者的ACT值比较(F=0.543、1.364、1.866,P=0.464、0.247、0.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5、30 min及停药即刻ACT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0.219、0.233)。停药后1、3、6 h,比伐卢定组ACT值均小于肝素组(F=110.084、79.462、7.572,均P=0.000)。比伐卢定组的术后拔管时间短于肝素组(t=-8.787,P=0.000)。同组患者的eGFR、Scr及BUN用药前与用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前与用药后24 h 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2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 ?字2=0.006,P=0.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内,比伐卢定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肝素组(5.4 % vs. 22.9 %, ?字2=4.964,P=0.026)。肝素组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结论:在老年ACS并CKD 3期行PCI的患者中,比伐卢定与UFH抗凝疗效相当,但比伐卢定抗凝效果更稳定,半衰期更短,出血率更低,安全性更好,且不会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石睿  宁靓  苏瑶  覃于洪 《四川医学》2019,40(5):504-508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肝素应用于高出血风险的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在本中心行直接PCI且CRUSADE评分>40的STEMI患者,试验组在PCI术中应用比伐卢定,对照组术中应用普通肝素、术后给予依诺肝素,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罪犯血管血流恢复情况、30d缺血事件与出血事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直接PCI术前、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术后30天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比伐卢定组术后30d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在接受直接PCI的高出血风险STEMI患者中应用比伐卢定与肝素在术后30天缺血事件方面效果相当,而比伐卢定可显著降低该类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伐芦定在高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PCI术的204例高龄冠状动脉CTO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抗凝方案分为肝素组(105例)和比伐芦定组(9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素组相比,比伐芦定组轻度出血发生率及整体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冠状动脉CTO患者PCI术中使用比伐芦定抗凝较肝素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比伐芦定与肝素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效果。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NSTE-ACS并行PCI治疗的500例患者,其中比伐芦定组(50例)和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筛选出肝素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用药后5 min、用药后30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1 h、停药后2 h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并观察两组患者30 d内出血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后5 min ACT均>250 s。PCI术前两组患者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5 min、用药后30 min、术后即刻比伐芦定组ACT高于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1、2 h比伐芦定组ACT低于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随访,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及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应用于NSTE-ACS行PCI术的患者,术中抗凝稳定性更好,术后短期内并没有增加出血及MACCE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58-261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5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23例)和替罗非班加肝素组(3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比伐卢定组:在急诊PCI术前静脉给予比伐卢定负荷量0.75 mg/kg,术中以1.75 mg/(kg·h)持续静脉点滴,术后以0.2 mg/(kg·h)持续静脉点滴4~20 h。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术前静脉内注入10μg/kg替罗非班,然后以0.075μg/(kg·h)持续静脉滴注24~36 h,同时静脉内注入普通肝素100 U/kg。观察两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 h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两组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比伐卢定组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ST段回落百分比(91.3%和93.7%),TIMI 3级血流比例(95.9%和9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0%和18.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时,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相比有相同的疗效,临床出血率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用于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栓负荷重的47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国产比伐卢定,n=24)和血栓抽吸组(行血栓抽吸,n=23)。比较两组在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胸痛缓解、TIMI血流Ⅲ级、术后90minST段回落大于50%、CKMB峰值时间及CKMB峰值、术后1月LV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3月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梗死后心绞痛及严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中应用国产比伐卢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年龄≥75岁的高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别接受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37例)。术前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在PCI术中分别给予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抗凝,根据术中病情需要,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两组术中紧急加用。术后7d,观察两组BARC出血情况、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ST)及30d MACCE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7d BARC出血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30d MACCE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介入治疗中,比伐卢定较普通肝素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但早期ST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比伐芦定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PCI)患者住院期间及30 d时的 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12月收治的150例12h内出现症状并接受急诊PCI术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为3组,PCI术前分别应用国产、进口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处理,各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冠脉病变无差异。比较各 组住院期间及30d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国产/进口比伐芦定组与普通肝素组术中及术后24h内 均无患者死亡、无支架内血栓及再发心肌梗死。24 h内无心力衰竭、心绞痛、恶心及头痛;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率分别为4. 0% (2/50)、0% (0/50)和4. 0%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547,尸> 0.05)。国产比伐芦定组非 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1/50),皮肢红疹1例(1/50);普通肝素组死亡1例(1/50),非活动性消化道出血1例(1/ 50)。30d内各组主要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 (0/50)、0% (0/50)和2% (1/50),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尸>0. 05)。 普通肝素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丨例(1/50,2%)。3组所有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0% ,0%以6%(0例,0例,3例, P =0.047),国产/进口比伐芦定组BARC 1 ~2型,BARC 3型以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普通肝素组(0% ,0% vj 4% ;0% ,0% vx 2%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 05)。普通肝素组轻微出血均为非活动性出血2例,严重出血为 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国产比伐芦定应用于AMI患者急诊PCI围手术期,可取得不劣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抗凝效 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比伐卢定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的STEMI患者32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静脉使用比伐卢定抗凝),根据术中治疗无复流的药物选择分为比伐卢定组(比伐卢定0.375 mg/kg,n=16)及对照组(硝普钠200 μg,n=16),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比伐卢定组术后靶血管TIMI 3级患者比例[12(75%)vs. 6(37.5%),P=0.033]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 MACE事件。结论:冠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可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增加术后靶血管TIMI前向血流,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应用比伐卢定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我院收治拟行接受PCI治疗的76例高龄ACS患者,分别采用普通肝素以及比伐卢定抗凝治疗,分析比较手术治疗24 h、30 d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出血率。结果术后1 d以及术后30 d比伐卢定抗凝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普通肝素治疗组,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比伐卢定抗凝治疗接受PCI治疗的高龄ACS患者,可有效减少出血,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或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78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PCI术前4-6h给予替罗非班,n=39)与即刻组(PCI术中导丝通过病变时立即给予替罗非班,n=39),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聚集率(PAR)、心电图ST段改变、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两组患者给药后cTnI、CK—MB均明显增高(P〈0.01),PAR显著降低(P〈0.01),但给药后两组患者此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以及TMPG分级均显著改善(P〈0.01),且术后早期组患者TMPG分级显著优于即刻组(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ST段压低程度显著减轻(P〈0.01),缺血导联数目显著减少(P〈0.01),且给药后早期组患者ST段压低程度显著低于即刻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高危ACS患者PCI围手术期能够有效增加心肌灌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态,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1周开始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服药前及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术后12 h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磺达肝癸钠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1evation myocardia1 infarction,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TEMI并且接受直接PCI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使用磺达肝癸钠+类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安慰剂,对照组使用UFH+类磺达肝癸钠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主要观测指标为第9天的死亡或再梗死率及出血事件,以及随访第3天、第30天、1年和3年时二次评估。结果磺达肝癸钠组第9天出血事件4.9%(4/82),显著低于对照组出血事件14.1%(11/78),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果见于随访的第30天。磺达肝癸钠组第9天死亡或再梗死率8.5%(7/82),对照组7.7%(6/78),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果见于第3天、第30天、1年和3年。磺达肝癸钠组中2例患者PCI术期间发现导管内血栓,且直接PCI术前均未接UFH。结论与UFH相比,磺达肝癸钠在STEMI接受直接PCI治疗的人群中,明显减少出血事件,且未增加死亡和再梗死率。单用磺达肝癸钠有发生导管内血栓事件的趋向,可考虑联合应用UF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CD62P的表达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血栓性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Ⅰ级组17例,Ⅱ级组16例,Ⅲ级组20例)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和CD61)的表达量,同时应用Class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Fib浓度及PT、APTT、TT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组CD62P的表达量、血浆Fi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PT、APTT、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Ⅱ、Ⅲ级高血压病组CD62P的表达量高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1);Ⅲ级高血压病组血浆Fib浓度高于Ⅰ、Ⅱ级组(P<0.01);Ⅱ、Ⅲ级高血压病组PT、APTT、TT水平低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5);CD61的表达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活性明显增高,存在血栓前状态;对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伟民  王涵  李征 《安徽医学》2017,38(8):1016-1019
目的 探究比伐卢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内皮损伤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行PCI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比伐卢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内皮损伤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炎性指标[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 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变化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内皮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ET-1及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8.37±6.17) ng/Lvs(101.83±10.24)ng/L、(514.33±86.57) U/Lvs (588.92±98.46) U/L],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72.42±7.06) mmol/L vs (58.26 ±6.4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18水平(53.84±23.67) pg/mL、hs-CRP水平(7.22 ±2.74) mg/L、LVEDV水平(88.63±10.24)mL、LVESV水平(32.47±4.26) mL及BNP水平(74.82±7.94) ng/L均低于对照组IL-18水平(73.58±26.79) pg/mL、hs-CRP水平(8.67±3.56)mg/L、LVEDV水平(95.16±9.58)mL、LVESV水平(44.83±5.72) mL及BNP水平(163.51±15.44) ng/L,IL-10水平(43.61±6.08) pg/mL及LVEF水平(51.82±10.19)%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33.56±4.18) pg/mL及LVEF水平(39.14±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术后采用比伐卢定治疗可有效缓解内皮损伤,同时可降低炎性反应,恢复心功能,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张军  蒋健刚 《安徽医学》2012,33(2):155-15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ACS患者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n=21)和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组,n=24),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测定PCI术后7 d、14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计数(PLT),两组术后3 d内出血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结束前末次冠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cTFC帧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CI术后7 d、14 d的LVEF均高于对照组,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 d内出血、术后30 d内MACE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CS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尼可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择期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水化治疗)和观察组(静脉水化治疗+PCI术前5 h至术后24 h静脉应用尼可地尔0.1 mg/kg·h)。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及术后6 h、24 h、48 h、72 h抽血检测肾功能、炎症及心功能相关指标,主要终点为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率。结果 共入选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CIN发生率(4.76% vs 11.63%)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48 h及72 h SCr、β2-MG、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术后48 h及72 h 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hs-CRP、SAA、NLR、NT-ProBNP水平在术后24 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应用尼可地尔没有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CIN的发生率,但对患者的肾功能及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能的机制为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增加肾脏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他汀治疗组(A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B组),分别使用1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周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纤维蛋白原(Fib)和血脂水平,随访两组60天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 > 0.05);A组hs-CRP?SAA?MMP-9水平有显著性下降(P < 0.05),B组4种炎症因子均有显著性下降(P < 0.05),且比A组下降得更低(P < 0.05);B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A组低(P < 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强化他汀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等凝血指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住院确诊的272例HFRS患者。依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轻型(58例)、中型(79例)、重型(75例)和危重型组(60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患者急性期PLT、PT、APTT、TT、Fib、DD、FDP水平。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分组患者上述凝血指标表达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PLT与PT、APTT、TT、Fib、FDP、DD之间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对预后的预测效力。结果除轻、中型组患者外,PT在其余各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T、APTT、TT及Fib在HFRS患者急性期各型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PT、APTT、TT呈显著负相关(r=-0.350、r=-0.674、r=-0.717,P<0.05),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578,P<0.001);PT与Fib是预测HFRS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PT和Fib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单一参数检测(P<0.001)。结论PLT、PT、APTT、TT和Fib的异常表达与HFRS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PT与Fib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