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20年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ACI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分组hs-CRP、MMP-9及Lp-PLA2水平变化,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 结果 ACI组hs-CRP、MMP-9及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0.364、22.115、14.163,均P<0.05);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hs-CRP、MMP-9及Lp-PLA2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显著(F=171.283、82.137、278.610,均P<0.05);小、中、重梗死灶组hs-CRP、MMP-9及Lp-PLA2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显著(F=100.672、59.707、134.199,均P<0.05);无、稳定、不稳定斑块组hs-CRP、MMP-9及Lp-PLA2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显著(F=50.120、34.056、67.255,均P<0.05)。ACI患者MMP-9、hs-CRP及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颈动脉斑块性质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斑块性质越不稳定、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ACI患者血清hs-CRP、MMP-9及Lp-PLA2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长期血液净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及相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和粥样斑块面积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行血液净化治疗的72例尿毒症患者(男性38例,女性34例)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分为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n=25),血液透析合并血液滤过组(HD+HDF组,n=30),血液透析合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HD+CRRT组,n=17),健康对照组(C组,n=25).分别在为期1年的治疗前后测定3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同期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面积.结果 MHD患者血清Hcy、IL-6、MCP-1、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DF组和CRRT组单次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下降(P<0.01);行HD+HDF和HD+CRRT治疗的MHD患者1年后血清Hcy水平明显低于HD治疗组(P<0.05).同时颈动脉IMT值、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小于HD治疗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H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5;r=0.52,P<0.01).结论 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HDF和HD+CRRT治疗能显著清除Hcy,改善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本院确诊的130例ACI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CTA)有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分为ACI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n=85)和ACI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n=45),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62)、中度狭窄组(n=35)和重度狭窄组(n=33),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5b、miR-19a表达。分别比较ACI组、对照组及轻度、中度及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的相对表达量;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相对表达量与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CI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ACI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相对表达量与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VEGF水平和miR-15b、miR-19a相对表达量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s-CRP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许寅宏  徐恩  邱少东 《广东医学》2012,33(10):1404-1406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13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60),糖耐量异常组(IGT,n=53),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结果 脑梗死患者IGT组血清hs-CRP分布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光滑性分级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hs-CRP分布水平高于稳定斑块(P<0.05);IGT组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34,P=0.013).结论 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时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动脉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参与了IGT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研究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IMT正常(n=14)、IMT增厚(n=21)和斑块形成者(n=71)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IMT正常、增厚、斑块形成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n=29)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者(n=42)(P<0.05)。结论 hs-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脑梗死的患病风险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2例ACI患者设为研究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并对比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ACI患者,经超声诊断,42例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括4例内膜粗糙、14例稳定斑块、24例不稳定斑块,依次设为内膜粗糙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YKL-40、hs-CRP水平在ACI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于不稳定斑块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20)、不稳定斑块组(n=28)和稳定斑块组(n=32);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以酶循环法测定血清Hcy水平,观察比较四组血清Hcy水平。另根据患者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三组颈动脉IMT厚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水平升高者,无斑块组35.00%(7/20),不稳定斑块组89.29%(25/28),稳定斑块组75.00%(24/32)。四组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关系:对照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F=115.15,P0.001);不同Hcy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值)的关系: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6,P0.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TNF-α、IL-6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升高(P0.05),实验组中与无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能够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数目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68例SCI患者和65例健康人血清hs-CRP水平,并对68例S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SCI血清hs-CRP水平[(16.4±4.5)mg/L]高于对照组[(10.6±2....  相似文献   

19.
黄帆  杨静  仲飞  徐雪  马中富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38-124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