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70岁,主因间断上腹部疼痛10d入院。患者于10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向后腰部放射,伴纳差、恶心,无发热,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入肝胆外科。行腹部MRI示:肝内外胆管稍显扩张,胆总管下端狭窄,胆囊体积增大,脾胰形态、信号未见异常,胰管稍显扩张,考虑胆囊炎、胆管炎、乳头肌炎。尿淀粉酶:3606U/L,血淀粉酶:523U/L,考虑存在胆源性胰腺炎,与B超检查不很一致,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似乎患者症状不能以目前诊断所解释。行腹部CT示:胆囊炎,胆囊增大,胆总管扩张,依旧未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4岁,因右上腹疼痛1周,加重1 d入院.B超提示:胆囊切除术后,肝内外胆管扩张伴多个强光团.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张晋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87-2687
患者,女,67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2 h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无寒战、高热等,未经系统治疗,2 h前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遂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 Hg。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腹部平坦,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不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10×109/L,丙氨酸转氨酶(ATL)60 U/L,γ-谷氨酰转肽酶556 U/L,碱性磷酸酶350.2 U/L,总胆红素14.7μmol/L,直接胆红素5.5μmol/L,间接胆红素9.1μmol/L。心电图及胸片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第2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于术后48 h排便、但呈黑色稀便,其他未诉任何不适。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给予护胃、止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4.
女.39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9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①胆囊结石:②慢性胆囊炎。入院后,经完善辅助检查,术前准备.于2004年2月13日下午2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处理完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在从肝床上往下剥离胆囊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管腔样组织通入胆囊颈部,当时考虑其为副肝管.给予上2个钛夹,中间切断,将胆囊从肝床上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4岁,学生,居住于农村,因右上腹疼痛半年余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呈阵发性,无放射,伴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3℃,发病初曾诊断为“肝脓疡”入院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右上腹时有疼痛,反复发作,伴低热,随来院复查。查体:T37.2℃,P88次分,BP169kPa,慢性病容,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胆未及,肝区叩痛(±),Murphy征(-)。B超示: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内有条索状肿物,不伴声影。CT示胆总管梗阻。诊断:胆总管蛔虫性体胆道梗阻并胆系感染。术中探查见:肝脏大小、色泽正常,膈面有少许粘连,胆囊肿…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3年、复发加重1d”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墨菲氏征阳性。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伴炎变,胆囊壁厚0.8~1cm。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16.9μmol/L,直接胆红素5.8μmol/L,白蛋白31g/L,ALT68U/L,AST87U/L,ALP110U/L,GGT56U/L。经消炎等治疗腹痛缓解,复查ALT、AST恢复正常,B超仍示胆囊多发性结石伴炎变,胆囊壁厚0.8~1cm。经患者要求于入院后1W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约10cm×4cm×4cm大小,胆囊底部胆囊壁明显增厚致约1cm。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神经内分泌癌,类癌(低度恶性)。术后7d出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2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1天,伴恶心、呕吐,右肩部放射痛而入院。无黄疸病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右上腹压痛阳性,Murphy氏征阳性,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沉、肝、肾功检验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腹透视未见异常。B超诊断:(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胆囊多发结石。入院后给予抗炎、解痉等保守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次日急诊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疼伴恶心、呕吐4年,加重2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黄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B超示:胆囊壁增厚、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及胆总管内均见点状光团,考虑结石可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1×109·L-1,中性粒细胞0.91,谷丙转氨酶155U·L-1。临床诊断:(1)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2)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术中见胆囊体部增厚明显,张力高,肝脏呈瘀胆改变无结节,胆总管增粗,直径约1.0cm,小肠内积血胆囊减压见较多血液涌出不止,切除胆囊后控查胆总管取出较多血凝块,并见小结石1枚,约0.3cm…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0岁,因右上腹部反复疼痛诊断胆囊息肉入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第四天病人巩膜出现黄疽。行B超检查示:肝总管,左右肝管扩张。疑肝外胆管术中损伤.再次剖腹探查.见肝总管扩张约1.5cm,肝总管断端右侧见有约直径0.3cm大小一管道被切断结扎。拆开远端浆膜层缝线,可见第一次手术时分离切断结扎的胆囊管。胆总管近端闭阻。诊断:肝外胆管变异术中损伤。行近端胆总管与空场近端Roux-Y吻合。术后病人恢复顺利。讨论本例肝外胆总管变异,由右肝管与左肝省合并肝总管汇入胆囊,再由胆囊管下行成为明总管,这种肝外胆管变异临床实…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70岁,退休教师,因间歇性右上腹痛3年以“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于2012年4月16日收入住院。1个月前患者曾在当地县医院行B超及CT检查,诊断:(1)胆结石;(2)胰头占位。去某三甲医院行腹部MRCT检查,诊断“胆囊结石”,随来我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时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压痛,Murphy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2.4%,淋巴细胞43.6%;血沉20mm/h;总胆红素15.2μmol/L,间接胆红素5.8μmol/L,谷丙转氨酶36.7U/L;结核抗体(-);肿瘤免疫标记CA199正常。影像学检查:胸片未见异常;腹部彩超示:胆囊3.6cm×1.2cm,壁厚0.4cm,内部液区消失,见强回声充填,后伴声影,胆总管显示段内经0.7cm,诊断提示:胆囊萎缩,胆囊炎,胆结石;MRCP:胆囊结石,胆总管走行及形态正常。术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于2012年4月19日在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被网膜包裹,粘连紧密无法在腹腔镜下分离,中转开腹,开腹后见胆囊与网膜、胃壁粘连致密,仔细分离粘连,见胆囊壁厚,组织较硬,呈皮革状,胆囊内充满结石,术中怀疑胆囊癌,取胆囊组织行快速冰冻切片,排除胆囊癌,怀疑结核。仔细顺肝床用电刀切除胆囊,因胆囊颈与肝十二指肠韧带粘连紧密,无法分离,保留部分颈部胆囊壁,行粘膜电灼烧,胆囊管残端缝扎。切除胆囊后见胆囊体积约13.5cm×6cm×3cm,剖开胆囊见内有多个结石,最大者直径约0.9cm,胆囊壁慢性炎性增生性改变,组织脆硬,胆囊颈部可见一灰白色肿物约4cm×3.2cm×2.2cm,切面灰白,实性,质软,呈干酪样,胆囊壁厚(0.3~1.2)cm。术后石蜡切片:胆囊组织内见大量郎罕氏巨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形成的结核结节,伴干酪样坏死。病理诊断:胆囊结核。术后给予抗结核治疗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正规抗结核治疗并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1.
<正> 临床上胆囊畸形并不罕见,但腹膜后胆囊则鲜有报道,笔者曾收治一例介绍如下。患者男,34岁,农民,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伴寒热、黄疸十余年,近一周加重,于1986年2月1日入院,B超提示“胆道多发性结石,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2月21日在连硬外麻醉下进行手术,术中反复探查未见胆囊、切开胆总管后取出大量泥沙样结石、置T管引流。术后经T管造影提示“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胆囊结石”,嘱带T管出院。6月7日再次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巩膜无黄染,腹软,T管引流畅。入院后再次B超检查提示“肝胆管多发性结石、肝内胆囊、胆囊结石。8月12日在全麻下手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56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反复发作5年,症状加剧伴黄疸2天、意识模糊半天于1984年9月11日急诊入院。一年前曾因胆囊炎、胆管炎在本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术。术中见胆囊如拳头大小,囊壁增厚,胆总管直径约1.5cm,内有脓性胆汁,无结石。术后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体检:T39.2℃,P86次/分,R36次/分,BP50/32mmHg,营养欠佳,急重病容,意识模糊。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四肢湿冷。心音低钝。腹部饱满,右上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肝触诊不满意,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 10g,WBC 15,400,N 89%,L11%。出、凝血时间正常。尿糖(-)。B 型超声检查提示肝外胆道梗阻征象。治疗经过:入院当日急诊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及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于1984年9月22日剖腹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8岁,因发现血淀粉酶升高8年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感冒发热在外院住院时,发现血淀粉酶升高(具体不详),当时无腹痛、腹泻、腹胀,无黄疸、厌油,无关节疼痛及红肿等。出院后因无症状一直未查血淀粉酶。1个月前,因进食牛肉后又出现发热,以“上呼吸道感染”再次住外院,当时也无腹痛、无黄疸、关节疼痛等表现。入院后查血淀粉酶1482 U/L(正常值25-104 U/L),尿淀粉酶正常,电子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电子肠镜为直肠炎。腹部彩超为轻度脂肪肝、肝囊肿、胆囊息肉,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均无异常,体温正常后,多次复查血淀粉酶仍波动于1524-1671 U/L之间,多次复查尿淀粉酶均正常。因要求做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故于2013年8月21日入本院,住院7 d。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慢性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阴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听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淀粉酶1667 U/L,尿淀粉酶216 U/L,血肌酐75μmol/L,尿肌酐6853μmol/L,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肪酶、肿瘤标志物、ERCP等均正常。综合以上检查结果分析,患者血淀粉酶明显增高,而血脂肪酶、尿淀粉酶均正常,肾功能亦正常,影像学(腹部B超及CT)均回报胰腺未见异常,亦无明显的急、慢性胰腺疾病及唾液腺异常的症状。根据患者相关检验结果,计算肾淀粉酶清除率/肾肌酐清除率为0.14%<1%,符合巨淀粉酶血症诊断,明确诊断为巨淀粉酶血症。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出院嘱定期到消化科门诊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2%(9/13)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有寒战发热、有黄疸病史。76.9%(10/13)的患者术前B超提示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存在结石嵌顿,其中6例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上段梗阻伴肝内胆管扩张。采用Csendes分型:Ⅰ型2例,行保留胆囊颈部的胆囊大部切除术;Ⅱ型4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瘘口直接缝合修补、T管引流;2例Ⅲ型患者,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残留的胆囊壁修补瘘口、T管引流;4例Ⅲ型患者和1例Ⅳ型患者,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后,作胆肠Roux-en-Y吻合。结论: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右上腹疼痛多伴有寒战发热、有黄疸病史。术前B超提示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存在结石嵌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内无明显结石的患者,应加行MRCP以提高术前诊断率。目前手术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术中应根据病理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0岁。右上腹疼痛 2 0 d、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d,急诊入院。急诊超声检查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 97mm× 5 0 mm,囊壁增厚、毛糙 ,囊内透声较差 ,可见多个大小约 5 mm× 3mm强回声光团 ,后伴声影 ,可随体位移动 ,并见多条盘曲的条索状回声。超声墨菲征 (+)。胆总管内径 8mm ,下段可见一 6 mm× 7mm大小强回声光团 ,后伴声影。超声提示 :胆囊肿大、胆囊炎 ;胆囊合并胆总管下段结石 ;胆囊内条索状回声。考虑为 :胆囊炎性沉积物 ,胆囊蛔虫。住院经消炎、利胆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手术证实 :胆囊合…  相似文献   

16.
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1例因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出现不同的术前症状,包括疼痛、消化不良、甚至感染及胆道梗阻等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301例患者中仅66例(21.93%)肝及胆管超声表现正常,其余235例(78 07%)肝或胆管声像图均有异常表现,主要有①单纯性胆总管轻度扩张,共156例(51.82%);②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共54例(17.94%);③胆总管扩张,胆囊区异常无回声,共23例(6.64%).④胆总管扩张伴肝内胆管结石1例(0.33%);⑤胆总管明显扩张伴胆总管下段结石1例(0.33%).结论: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SOD,检索并复习1990年至今的国内相关文献.分析SOD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治方法.结果 患者为女性,胆囊切除术后10余年出现胆样疼痛,曾行肝酶检查提示轻度升高,而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正常,肝胆胰脾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无括约肌狭窄、胆道或胰管的狭窄及扩张,诊断为运动功能紊乱型胆道型SOD,口服匹维溴铵片及胆舒胶囊后症状缓解.结论 SOD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后,女性患者居多,建议对高度怀疑SOD的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检查发现有乳头狭窄者可直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但对于仅有疼痛而无其他特殊表现患者建议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1 对象和方法 患者男性,44岁。右上腹阵发性钝痛 1mo,疼痛向右肩背部放散。查体:上腹部饱满,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叩诊肝下缘位于右锁中线肋缘下 2cm,剑突下 5cm。腹部B 超提示:肝内多发实质性占位(提示肝癌),以“肝癌”入院。入院后,腹部 CT示:肝脏弥漫性实质性占位(考虑转移性肝癌)。胸部X 线提示:转移性肺癌。胃镜示:胃体癌。肝功示:ALT 88.3U/L,AST 112.4U/L,GGT  相似文献   

19.
例 1 女 ,54岁 ,藏族。因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于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L C)。术后两天患者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尿色加深 ,伴全身乏力 ,进食后即出现恶心、呕吐。以“胆囊切除术伴梗阻性黄疸”之诊断收住入院。行腹部 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及左肝管扩张 ,右肝管显示不清。行剖腹探查术 ,发现患者胆囊开口于低位右肝管 ,手术时误将右肝管当作胆囊管切断 ,两断端分别钛夹夹闭。后行胆肠吻合治愈出院。例 2 女 ,50岁 ,汉族。因患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第 2天患者即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且黄染逐渐加重 ,…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0岁.反复右上腹疼痛伴间歇性黑便近3年,持续黑便2月余伴头晕、乏力、心悸,于1993年11月7日入院.2年前因右上腹疼痛臆为“胆囊炎”, 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右上腹疼痛未减轻.后又诊断为“溃疡病”而坚持服用胃药,症状仍未控制.半年前右上腹痛加剧以“胆总管闭锁”再次手术.术后仍疼痛伴黑便,于2月前(1993年9月)以“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在外院多次治疗,症状仍未改善而来我院求治.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蜘蛛痣,胸骨无压痛.心肺(一).右上腹见二条8~10cm术后切口瘢痕.肝触及不满意,脾大2.0cm,腹部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神经系统检查(一).腰椎、髋骨叩痛(一),脊柱四肢无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