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场0.35 T磁共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均采用X线、低场0.35 T磁共振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低场0.35 T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场MRI诊断膝关节创伤检出率及准确率均明显大于X线,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膝关节损伤的表现,为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是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简要综述了WB-DWI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MR)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2)、EMBASE(1974—2012)、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1978—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2)等,全面收集增强MR与颈动脉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研究。按诊断精确性研究质量评估(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应用Meta-disc 1.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项研究纳入本系统评价,QVADAS评分平均为64.7%,增强MR与颈动脉造影相比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95%CI 92%~96%)、92%(95%CI 90%~94%)、12.15(95%CI 7.64~19.32)、0.07(95%C1 0.05~0.10)、178.49(95%CI 108.23~294.37)和0.98。结论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作为临床上诊断颈动脉狭窄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探讨全身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DWIBS)的最佳扫描技术.方法 15位健康志愿者、21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通过ADC值、质量指数、SNR及AppCNR来评价不同扫描技术:体线圈和体部表面线圈扫描;SPAIR-EPI与STIR-EPI的比较.最后评价高分辨率MPR及MIP图像的可行性.结果 体部表面线圈扫描的质量指数、SNR及AppCNR高于体线圈扫描(P<0.01),在b=800s/mm2时图像质量指数及AppCNR时最高(P=0.000);STIR-EPI质量指数较高(P<0.05);STIR-EPI的AppCNR优于SPAIR-EPI(P<0.05).结论 采用体部表面线圈,b=800s/mm2,层厚5mm,STIR脂肪抑制技术以及TR值在6000ms以上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磁共振成像(MRI)的一种新技术,主要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成像,能提供细胞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几年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背景信号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 WBDWI),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大范围扫描,敏感地探测病交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通过图像后处理,达到类似正电子发射成像(PET)的效果,已成为现今DWI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HDxt 3.0T磁共振成像仪,对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WBDWI检查,对阳性病灶进行双盲法诊断、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测量ADC值。结果:WBDWI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均表现为弥漫性骨髓浸润改变,部位以胸骨、两侧肋骨、脊椎骨、骨盆及两侧股骨上段为主,病灶在MIP图像上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高信号,翻转图像及ADC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7例复查病例图像,6例病灶减少,MIP图像上高信号病灶的信号程度降低,ADC值升高。结论:WBDWI作为一种新的全身功能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筛查中3T MR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DWIBS)最佳技术.方法 使用西门子Verio 3.0T超导型MR扫描仪,15例志愿者及10例肿瘤患者行DWIBS检查.调节不同参数b值、NEX、呼吸方式、背景抑制方式进行对比扫描,以ADC值、质量指数、SNR为指标统计分析;对原始图像进行3DMIP、黑白翻转等后处理.结果 (1)随着b值增大,图像的ADC值、SNR、质量指数均变小;b值=800能获得良好效果;(2)随NEX增大,图像的SNR、质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呼吸门控较平静呼吸SNR、质量指数差异较小;(4)STIR较SPAIR质量指数高;(5)厚块全身MIP、黑白反转等后处理能敏感显示肿瘤及全身转移;薄层MIP对病灶的解剖结构显示好.结论 选取b值=800、NEX=4、平静呼吸、STIR背景抑制能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通过后处理技术能达到类"PET"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32例病人同时作为增强FS-T1中权图像和增强自旋回波(SE)T1加权图像,用病变显示程度和病灶信号强度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病灶显示程度“优”者在增强-FS-T1加权图像上远远多于增强SE-T1加权图像,信号强度“高”者亦前者较后者的多,分析结果表明增强FS-T1加权图像对正确评价强化病变的轮廓,小及及某些鉴别诊断明显优于增强SE-T1加权图像,特别是含脂肪,骨髓较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张雪梅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11):9-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RU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资料,其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55岁。尿路正常5例,肾脏病变10例,输尿管病变10例,膀胱病变7例。结果所有病例MRU均清晰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且可提供三维立体图像。对肾脏和输尿管病变,MRU和IVP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对膀胱病变,MRU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结论MRU对尿路病变的显示优于常规IVP检查,且具有省时、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势,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重T2WI对 2 1例无胰胆管系统症状者和 38例结石、胰头癌、胆管癌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图象经三维 (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处理。结果 :2 1例无胰胆管系症状无扩张。 38例胰胆管病症患者充分显示胰胆管形态 ,展示各种疾病的异常改变。本组MRCP定位诊断率为 10 0 % ,定性诊断率为84 4%。表明 :MRCP对胆系梗阻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 ,结合原始图象对结石的定性诊断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MRH)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成功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椎管和泌尿系水成像检查的病例,均采用重T2技术配合脂肪抑制及预饱和技术,使用感兴趣区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对三维图像做最大强度投影,进行多角度观察。结果随着检查目的不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各器官的显示也有所不同。本组磁共振胰胆管、椎管和泌尿系水成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4.3%和89.7%。结论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胰胆管、椎管和泌尿系等含水器官的病变可清晰显示,通过对其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病变进行定位或定性的诊断,同时结合MR平扫及增强检查,诊断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成功、优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像设备本身严格的质量保证,以确保各项指标和参数都符合预订的技术要求,维持临床诊断的标准和持续改善提供给病人的影像服务.同时它还与放射科医师、物理师、技师和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关,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有场地管理、日常模体图像获取与测量、安全控制等.本文将就MRI质量保证的各个技术方面进行阐述,从分析引起系统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到描述进行系统日常质量控制的环节.同时本文还将综合讲解系统年度质量控制和接受测试的重点,最后概述几个高级核磁共振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自从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和无框架的神经导航技术发明以后,神经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这些技术都尚存不足,由于系统误差、注册及图像变形等均可引起一定的误差;此外,它们都只是依据术前的影像资料,而不能提供术中实时的图像,而在开颅及打开硬脑膜后脑移位的发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MRM)是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一种。通过利用重度T2加权技术,使含水丰富而流动又缓慢的腔隙如蛛网膜下腔等信号强度明显增强。并且由于压脂技术的应用,脂肪信号得到抑制,从而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室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在手术和常规临床扫描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双室iMRI设备引导下行术中扫描的患者110例,常规临床扫描患者4154例。计算联合扫描方式下iMRI设备的效益与产出,制定手术患者在双室iMRI系统中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多模态扫描方案,分析其优势。结果联合扫描为设备提升了72.9%的收入,且无不良事件发生;双室iMRI系统下的“术前-术中-术后”扫描降低了手术患者候机时长;多模态影像结果显示,60.9%的患者在术中首次成像达到手术要求,再次成像后比例提升至91.8%。结论3.0T双室高场强iMRI在手术和常规临床的联合应用大幅提升了设备使用效率,颅内肿瘤多模态成像方案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172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各86例.对照组患者行磁共振扫描,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情况与早期病变情况.对照组检测正常率为4.65%,异常率为95.35%,实验组检测正常率为11.63%,异常率为88.37%.对照组早期病变例数比例稍高于实验组.经过比较发现,对照组检测正常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检验异常率高于实验组患者检验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稍高于CT,检出率更高.结论 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进行诊断时,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实际诊断中,需结合患者结合以及医院结合进行合理选择,必要的情况下,可对患者采用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联合的方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无对比剂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36例志愿者及2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在3.0T磁共振行无对比剂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将其分为图像质量合格组和不合格组,对比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呼吸末膈肌位移及自由呼吸膈肌运动幅度。结果冠状动脉3支血管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在2分以上,左前降支近中段图像质量高于其远段(P=0.000),左回旋支近段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远段(P=0.000),右冠状动脉近段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远段(P=0.001)。3.0T磁共振无对比剂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为38例(64.4%)。图像质量合格组的BMI[(24.72±3.33) kg/m2]、心率[(66.35±9.39)次/min]均低于图像质量不合格组的BMI[(27.82±3.61) kg/m2](P=0.002)、心率[(75.32±11.67)次/min](P=0.002)。图像质量合格组的呼吸末膈肌位移[(4.43±2.07) mm]低于图像质量不合格组[(9....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169-17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卵巢囊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卵巢囊腺瘤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两次检查,首先进行常规CT诊断,随后进行1.5T磁共振诊断,患者最终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卵巢囊腺瘤51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敏感度、特异度及误诊率、漏诊率和正确率。结果:1.5T磁共振诊断阳性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常规CT检查(P<0.05),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结论:在诊断卵巢囊腺瘤患者的过程中,选用1.5T磁共振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