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和动脉溶栓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寻求安全可靠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符合动脉溶栓条件的71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愿意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33例患者为动脉组,不愿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38例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设为静脉组,记录溶栓前后各时间段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并发症,溶栓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动脉组患者溶栓后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P<0.05)。动脉组患者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3例,总有效率为72.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74%(P<0.05)。溶栓1周后动脉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63.64%,静脉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42.11%,(χ2=6.3128,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23,P>0.05)。结论多模式CT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和血管狭窄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动脉溶栓药物浓度高,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因此更有助于疗效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t ischemic stroke, TIA)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7例)和对照组(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未静脉溶栓,54例),采用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男性多见(80.7% VS 68.5%,P=0.261)且年龄偏大(59.9±11.7 VS 59.1±13.2,P=0.261)。两组病例高血压病比例(66.7% VS 63.0%,P=0.393)、糖尿病(26.3% VS 24.1%,P=0.547)、ABCD2(ag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features, duration of symptoms, diabetes)评分(Z=1.091,P=0.275)、治疗前TIA发作次数(Z=1.491,P=0.136)、最高NIHSS评分(Z=1.084,P=0.278)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位TIA再发次数低(Z=2.204,P=0.028)且7天NIHSS评分下降比例高(98.3% VS 90.7%,χ2=23.673,P<0.001);两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率(82.5% VS 75.9%,χ2=0.720,P=0.396)、90dmRS0-2分比例(91.2% VS 83.3%,χ2=1.568,0.210)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1.8% VS 0%,χ2=0.956,P=0.328)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可以促进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溶栓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6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48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实施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溶栓(阿替普酶)治疗,4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仅实施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利用中国卒中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47例(97.72%),对照组总有效41例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27);治疗后患者CSS分值均降低,ADL分值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CSS(10.68±2.76)分低于对照组CSS(15.69±2.73)分(t=8923,P<0.05),ADL(68.97±10.28)分高于对照组ADL(56.44±11.49)分(t=6.529,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老年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与单纯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情况和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3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OHS量表评价致残率为25.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4, P=0.011)。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96%,明显低于对照组2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欧念飞  蒋柳结  李绍东  李俊杰 《医学综述》2011,17(18):2855-2857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 h内使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revo支架取栓治疗。统计两组血管再通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1.84%(45/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颅内出血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4.48%(12/49)](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静脉溶栓分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动静脉溶栓分层治疗。比较两组死亡率、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和临床结局良好率。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临床结局良好率为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动静脉溶栓分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出现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在两个卒中单元对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治疗.一个卒中单元对发病后6 h内的患者采用尿激酶(urokinase)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另一个卒中单元对发病后3 h内的患者采用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利用病死率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来评估预后情况:3个月后mRS评分为0~2分者为预后良好,3个月后mRS评分为3~6分者为预后不良.最后,将两个卒中单元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共计11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CT显示大脑中动脉阻塞:58例行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7例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两个卒中单元收治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及年龄均相似.动脉溶栓组自发病至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44±63)min,静脉溶栓组自发病至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56±2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动脉溶栓组的预后良好率为56.9%(29/51),高于静脉溶栓组的30.2%(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5,P=0.012);动脉溶栓组的病死率为12.1%(7/58),低于静脉溶栓组的24.6%(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6,P=0.081).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相比,预后更好(P=0.003)、病死率相似(P=0.133).结论 尽管动脉溶栓自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更长,但动脉溶栓的疗效较静脉溶栓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了解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其它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②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10项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其它药物治疗ACI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②结果 同质性检验:χ^2=4.2964,自由度为9,P>0.05。合并效应量的估计:OR合并=3.7239,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63—5.26。OR合并的检验:χ^2=55.5,P<0.001。④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疗效显,优于目前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溶栓方式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5例从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从发病至给药时间<3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24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3~4.5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30例(B组),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1例(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 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其NIHSS 评分,并在治疗后7 d对3组的临床疗效、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均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3.42,均P<0.05);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99,均P<0.05)。A组、B组治疗后7 d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67、11.286,P<0.05),但A组、B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A组、B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780、4.989,P<0.05),但A组、B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B组的颅内出血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1,P<0.05)。 结论 发病3~4.5 h和<3 h进行rt-PA溶栓临床疗效均显著,但时间窗的延长可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死亡风险未增加,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当积极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76-677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10万IU尿激酶溶入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患侧经颈动脉推注溶栓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结果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在溶栓时间窗内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注射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甲亢,筛选出并发甲亢患者41例(甲亢组)和非甲亢患者160例(非甲亢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梗死面积和颅内出血情况。结果: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甲亢组患者高于非甲亢组(P<0.05);2组患者7d NHISS评分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51.2%,非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27.5%;甲亢组患者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甲亢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获益,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