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误诊为重症心肌炎的左室特发性室速患儿的病例资料,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特发性室速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紧张、抑郁等均可为诱发原因;无明显诱因时也可发生;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突止、轻度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依据时间长短不一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及心功能衰竭,但总体耐受性较好.心电图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该例表现为长Q-T间期综合征,电生理检查,提示:室速起源于左后分支.当其难与阵发性室上速鉴别时,可行食管心电图,发现房室分离帮助明确诊断.治疗以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大剂量维生素C、干扰素、丙种球蛋白和激素抑制炎症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为主.结论 左室特发性室速可通过反复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及心电图作出诊断,最后行射频消融术治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护理的方法,以达到确保手术成功.方法:认真的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术后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出血、血栓的预防措施.结果:19例室上速经射频消融手术护理获手术成功.结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落实,术后严密监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RFCA)术前与术后34例心肌酶谱变化。方法 全部病例RFCA术前与术后24h,48h,72h均作心肌酶谱测定,参数为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酶(AST)及乳酶脱氢酶(LDH)。结果 术后CK明显升高,48h升高率达67.5%。AST和LDH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心肌酶谱改变与急性心肌梗塞时间序列规律相似,但不需作任何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婷 《青春期健康》2023,(10):81-83
目的 :研究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对患者采用心电图诊断,并按照心电图诊断结果分成两组,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LBBB型患者35例)和右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RBBB型患者25例),两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或/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后1年内临床治疗效果显示:35例LBBB型患者中10例采用维拉帕米或联用维拉帕米+小剂量腺苷药物治疗终止发作,治疗后1年内复发3例(复发率为30.00%),剩余25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故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均成功消融,治疗后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8.00%)。25例RBBB型患者中8例采用维拉帕米或联用维拉帕米+小剂量腺苷药物治疗终止发作,治疗后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25.00%),剩余17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故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均成功消融,治疗后1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为5.88%)。LBBB型患者总满意度为85.71%;RBBB型患者总满意度为88.00%。X线三维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5.
50岁的张阿姨心脏不好,从小就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毛病。每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的时候,心脏就会不由自主地“怦怦”乱跳。年轻的时候不怎么在意,发作的时候去医院打一针就没事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50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年余,再发1d”人院.有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时体温36℃,脉搏168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界不大,心率16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发病前心电图和发病时心电图见图1,2. 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75×109/L,中性粒细胞0.739,余正常.凝血四项、电解质、肾功能正常.发病18h查肌钙蛋白示:0.42 μg/L.心肌酶示:肌酸激酶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发病25 h复查肌钙蛋白示:0.40μg/L.心肌酶示:肌酸激酶20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RFCA)后的心电图T波形态及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探讨其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房室旁路RFCA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即刻记录并对比患者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及T波形态的变化。检测术前和术后24h内的cTnI。记录术中消融参数。结果42例中有19例(45.24%)术后出现T波改变,以右侧旁道多见,隐匿旁道无T波改变。T波的变化量与QRS波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71,P<0.05)。术后cTnI较术前升高,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心电图有T波改变者与无T波改变者两组病例间cTnI及消融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术后心电图T波形态改变与心肌损伤无关,是生理性电张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5%CI∶1.44~3.50).结论 强体力活动、生气、悲伤、激动、感染是IVT的危险因素.病例交叉研究能有效地识别,并揭示其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在旁道射频消融术 (RFCA)后终点判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RFCA后经股静脉快速 (2S内 )注射ATP(0 0 5mg·kg- 1起始量及每次增加 0 0 5mg·kg- 1) ,出现房室阻滞者及无变化者在右心室心尖部以 14 0次 /min的频率起搏下 ,重复原ATP剂量或至 6 0mg ,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图 ,观察R -R间期、房室传导及室房传导变化。结果  2 9例 (82 9%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4例 (11 4 % )无变化 ,2例 (5 75 )出现R -R间期 >3S ,右心室刺激时 2 7例 (77 1% )出现室房传导阻滞 ,6例 (14 3% )无变化。结论 ATP是旁道消融成功的一个判定指标 ,但并不一定完全可靠 ,且应采取小剂量递增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转移瘤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1例肝转移瘤病例(共51个病灶)分别行射频消融治疗及超声造影检查;射频消融术前造影观察病灶并制定治疗策略,术后分析病灶造影增强的变化以判断消融效果;病例随访时间为2~22月,术后30min及术后三个月内每月一次、术后3个月后每3个月一次CEUS及增强CT/MRI对照。结果术前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多发现病灶8个;治疗后30min46个(46/51,90.2%)病灶动脉期呈无增强区域,5个病灶(5/51,9.8%)动脉期见异常增强信号,即刻行射频消融治疗;随访中4个病灶(4/51,7.8%)见复发。结论超声造影能优化RFA治疗肝脏转移瘤的各个步骤,减少病灶复发,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AUMDIC双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入选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96例,分为对照组198例,治疗组19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及单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及RAUMDIC双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分别观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3、5、7d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统计比较术后14d内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颅内感染率;术后7、14d的体温及GC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检验红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术后感染率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快(P〈0.05),治疗后14d的GCS昏迷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RAUMDIC双腔脑室引流管较传统单腔脑室引流管提供了更为准确真实的颅内压监测,减少了颅内感染,提高了SA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给予硝普钠他汀。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抢救急性左心衰中硝普钠较硝酸甘油更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给予硝普钠他汀。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抢救急性左心衰中硝普钠较硝酸甘油更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PAP对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血压有效性。方法:64例急性左心衰合并低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BiPAP及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动脉血气分析、NT-proBNP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24 h后心衰症状均缓解,但1 h后治疗组指尖血氧饱和度更快恢复正常水平(P〈0.05)。(2)治疗组在治疗后1 h心率、收缩压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两组NT-proBNP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h后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BiPAP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合并低血压临床症状,未见血压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4例高血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疗程24个月,按服药情况分为β受体阻滞剂组、ACEI组和对照组。结果 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不仅能使血压持续稳定较低水平,且随着血压下降,左心室肥厚逆转,心脏舒张功能改善。结论 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治疗高血压病,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纯化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筛选405名8~20月龄无乙脑疫苗免疫史和419名18~36月龄并仅接种一次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二组健康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接种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后观察其接种不良反应,并在两组观察对象中抽取193名用细胞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血清乙脑中和抗体。结果纯化乙脑疫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2%;免疫成功率为78.9%;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82.47%,GMT达1:23.1,1年后抗体阳性率为60.91%,GMT为1:10.9,加强免疫后1月抗体阳性率高达93.24%,GMT为1:28.6,基础、加强免疫前后抗体滴度分布、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乙脑疫苗,值得在控制乙脑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甘氨酸亚铁改善学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观察甘氨酸亚铁改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7~12岁之间的贫血儿童(选择指血血红蛋白含量<120g/L),按血红蛋白含量随机将其分成安慰剂对照组(60人)和补充甘氨酸铁试食组(60人),观察期为1个月。结果儿童试食甘氨酸亚铁30天后的结果表明,口服甘氨酸亚铁一个月能使贫血儿童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含量显著降低,试食组自身前后比较,血红蛋白平均升高幅度>10g/L,并且试食组试验后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甘氨酸亚铁具有改善学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方法追踪观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10年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分别对免疫后5年和10年抗-HBs阴转的儿童,加强免疫YDV 1剂,观察其免疫记忆反应。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逐年下降,分别由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YDV免疫后存在较好的免疫记忆,免疫后10年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