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2-4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血脂、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血脂、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对照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功能。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且能有效改善血脂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10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3.
郑昆 《中国医疗前沿》2010,(12):33-33,80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他汀类药物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降脂、抗炎、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拉西地平是新一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高度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周围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10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张超  闫永红  徐俊蛟  杨晓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298-1299,130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控制血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监测2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1次,计算平均动态脉压。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脉压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脉压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荆素敏  陈魁  何飞 《中外医疗》2013,(24):27-2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律失常合并血脂正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合并血脂正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守信  薛玉生 《吉林医学》2012,(27):5912-59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高血压治疗,在此基础上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4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就诊时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高敏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A组、B组治疗4周后hS-CRP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管紧张素Ⅱ 1亚型受体(AT1-R)密度的影响?【方法】 初诊1?2级EH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AmAt)和单纯降压组(Am),AmAt组每天予氨氯地平5 mg+阿托伐他汀20 mg;Am组每天予氨氯地平5 mg+安慰剂,治疗12周?35例正常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HeaC)?所有参加者于基线及治疗12周后检测血压?血脂及单核细胞AT1-R密度?【结果】 EH患者单核细胞AT1-R密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血压较基线明显降低,以AmAt组下降更加明显(P < 0.05);Am组血脂改变不明显(P > 0.05),AmAt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 < 0.05);两组患者单核细胞AT1-R密度较前明显降低,以AmAt组下降更加明显(P < 0.05);AT1-R密度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4, 0.636和0.644(P < 0.05);在AmAt组中,血脂正常者经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并无显著下降(P > 0.05),但其AT1-R密度显著下降?【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辅助降压作用,可能与其下调EH患者单核细胞表面AT1-R有关,这种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阿托伐他汀在调脂同时对高血压前期青年男性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经体检发现的63例合并高血脂的高血压前期的青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12周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性治疗,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血脂、血压变化情况。结果随访前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没有明显差异。12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对比舒张压(P0.01)、总胆固醇水平(TC,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TC(P0.01)、LDL-C(P0.01)也有显著的下降。结论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前期青年患者的血压尤其是舒张期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其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患者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121.72±24.60)ng/L、(14.12±2.62)ng/mL和(5.68±0.59)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IL-6、TNF-α及hs-CRP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4.18±0.49)、(1.21±0.39)、(2.42±0.4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57±0.21) 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FMD)分别为(42.18±16.35)pg/mL、(18.09±2.41)μmol/L、(15.46±2.1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GTN)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对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EH患者49例,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H的诊断标准将EH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观察组)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对照组)。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血浆PAPP-A浓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PAPP-A、IVST、LVPWT、LV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APP-A及LVMI、IVST、LVPWT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Pearson分析,PAPP-A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547,P<0.05)。结论 EH伴LVH患者PAPP-A显著升高,并且PAPP-A与LVMI呈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PAPP-A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和血尿酸(UA)水平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其血压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10mg/d)组(A组,65例)、氨氯地平(10mg/d)加阿托伐他汀(20mg/d)组(B组,61例),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给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hs-CRP浓度以及UA水平。采用心脏彩色超声测其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3个月后,B组患者血清TC、LDL—C、TG、hs—CRP浓度及U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B组血压显著低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LVMI均明显降低,B组患者LVMI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hs—CRP浓度和UA水平,显著降低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其可能通过减轻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及抑制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从而影响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外加服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不仅有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期预防有显著疗效,可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厄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平行对照方法,经2周冲洗期后,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16周治疗,每日1次口服厄贝沙坦150 mg(n=30)或依那普利5 mg(n=30),4周后如舒张压(DBP)≥90 mm Hg则剂量加倍。治疗后测量血压、心率(HR)并记录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24 h尿蛋白(UTP)、尿白蛋白(Alb),血、尿α_1及β_2微球蛋白(α_1-MG和β_2-MG)的排泄率。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2组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2)治疗前EH组患者Ccr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尿α_1-MG和β_2-MG及UTP、Al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治疗16周后,2组UTP、Alb,血、尿α_1-MG和β_2-MG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病程≥10年者较病程<10年者下降幅度较大(P<0.05)。(4)咳嗽发生率厄贝沙坦组(6.7%)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26.7%)(P<0.01)。结论(1)EH患者早期即有肾功能损害。(2)厄贝沙坦可减轻和延缓高血压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且病程较长者获益较大,其效果可能与依那普利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调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83例随机分为标准组42例和强化组4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此基础上,标准组和强化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和40 mg/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4周血压、血脂相关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前后12周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和巴氏量表(BI)评分。记录两组观察期内用药不良反应和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TC和LDL-C水平强化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两组NHISS、mRS评分下降,BI评分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NHISS、mR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调脂和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EH患者108例,用氯沙坦治疗5周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BP)及血压变异性(BPV),同时选取健康人54例作对照组观察BP及BPV。结果108例EH患者中94例完成试验及观察,治疗前EH组BP及BP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服用氯沙坦后EH患者的BP及BPV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EH患者BPV增高,氯沙坦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BPV。  相似文献   

18.
张海燕  张虎祥 《浙江医学》2004,26(4):254-256
目的探讨血压负荷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左心功能损害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40例Ⅰ、Ⅱ期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测,分析血压负荷的特征及其与左房射血力(LAEF)、左房分数缩短率(LAFS)的相关关系;另选择40名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EH患者的LAEF、LAFS高于对照组(P<0.01).Ⅰ、Ⅱ期EH患者的各时段血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Ⅱ期患者24h、夜间血压负荷较Ⅰ期患者明显升高(P<0.05),EH组患者LAEF、LAFS与夜间收缩压负荷强烈相关(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负荷较血压正常者显著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与高血压病早期心功能损害有关,在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和预后评价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病患者87例,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9例)及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测定治疗前后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及减速时间(DT)、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之比(E/A)、等容舒张时间(IVR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及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峰增高,A峰降低,E/A比值增加,IVRT缩短,DT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RP、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E/A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CRP水平,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C - reactive protein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Eighty - seve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control group and atorvastati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rmal therapy, whereas atorvastati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rmal therapy and atorvastatin.The early filling velocity of the E wave, peak A wave velocity, E/A ratio, 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IVRT), DT, LDL - C, TC and CRP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eak E wave velocity of atorvastatin group was increased,peak A wave velocity decreased, E/A ratio increased, IVRT and DT shortened, the level of LDL -C ,TC and CRP decreased(P <0.05).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atorvastatin group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LDL - C, TC and CRP and E/A.Conclusions Short - term 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can decrease the level of CRP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improve the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