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全身骨显像检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实施局部姑息性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2例肿瘤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局部姑息性放疗。患者均接受全身骨显像检测,对两组患者最后治疗结果进行探讨。结果 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vs. 82.93%)(P<0.05);研究组疼痛Ⅰ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34%vs 24.39%),同时研究组患者疼痛Ⅱ级、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88%vs. 26.83%)、(4.88%vs.48.7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32%vs. 24.39%)(P<0.05)。结论 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实施局部姑息性放疗方案可以有效加强对患者疼痛缓解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临床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HRV)。方法:对100例EH患者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患者伴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非LVH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H左室肥厚伴心律失常组HRV各项指标(DNN,SDANN,ADNNindes,RMSSD,PNN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EH患者左室肥厚程度愈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其心率变异性愈降低,心率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程度呈负相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例接受乳腺纤维瘤手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采用规范性护理,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WHOQLQ-100评分。结果研究组切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vs 83%,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vs 27%,P<0.05);研究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WHOQLQ-100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乳腺纤维瘤手术的患者予规范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坤 《中国民康医学》2022,(20):137-140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93例老年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研究组予以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水平,血清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的78.72%(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老年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SBP、DBP、心率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美托洛尔治疗。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肆花 《右江医学》2006,34(1):21-2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和心功能Ⅲ~Ⅳ级组,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按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无伴发复杂心律失常组和伴发复杂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间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住院中猝死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在伴有复杂心律失常的DCM患者较无复杂心律失常者其心功能分级远重于后者(P<0.05),其LVEDd明显增大,LVEF也显著较低,均P<0.01;住院中猝死患者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DCM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SV、LVEF、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在SV、LVEF、6 min步行距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低于对照组(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胺碘酮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法卿  殷涵  杨越 《基层医学论坛》2023,(9):18-20+30
目的 分析护患共同管理模式对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体征及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胺碘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患共同管理模式干预。对比2组生命体征、静脉炎发生情况、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2组收缩压、心跳频率均较干预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5.26%(3/57),低于对照组的33.33%(19/57)(P<0.05);研究组毒副反应发生率7.02%(4/57),低于对照组的21.05%(12/57)(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8.25%(56/57),高于对照组的73.68%(42/57)(P<0.05)。结论 护患共同管理模式应用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改善生命体征,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并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肺动脉成像联合心脏超声对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163例P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心功能损害发生情况;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CT肺动脉成像和心脏超声有关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肺动脉成像联合心脏超声对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诊断效能。结果 163例PAH患者中,39例发生心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3.93%。发生组肺动脉直径、右室横径大于未发生组(P <0.05),右心室收缩压(RVSP)高于未发生组(P <0.05),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低或小于未发生组(P <0.05)。ROC曲线显示,肺动脉直径、右室横径、RVEF、RVSP、TAPSE评估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3.15 mm、42.75 mm、34.83%、53.78 mmHg、16.03 mm;CT肺动脉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4.1%(95%CI:0.597,0.687)、90.3%(95%CI:0.85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方法]选择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LVFT)的健康人60例(左室假腱索组),随机选取无左心室假腱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结果]左室假腱索组60例中有45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75%,对照组60例中12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45例发生室早的假腱索中,横型的左室假腱索者30例,发生率为66.7%,纵型的左室假腱索者15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室早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假腱索横型者室早发生率较纵型者高。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Y  Cui YH  Wang D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01-404
目的分析8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电图、长程心电图及临床资料,探讨H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猝死及晕厥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确诊的HCM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记录,分析快速型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晕厥和猝死的关系,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律失常与心肌结构的关系。结果85例HCM中有心律失常者74例,占87%(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30例,发生率为35.3%;缓慢性型心律失常21例,发生率为24.7%);有晕厥史的24例患者中,室内传导阻滞、快速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无晕厥史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为高;此外,缓慢型心律失常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相比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晕厥、猝死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且在有晕厥史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者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者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肺动脉压力(PAP)情况,探讨ESRD病人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8例ESRD病人,其中进行血液透析的6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无血液透析的62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病人的PAP进行评估,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15.
范沛英  陈忠 《现代医学》2012,40(5):566-569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两年随访结果.方法:将339例早发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n=85)和非心律失常组(n=25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6、12及24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49.4%比15.7%)、高血压病(87.1%比76.8%)、吸烟比例(42.4%比30.7%)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心律失常组(0.55±0.10比0.63±0.09,P<0.05),病变累及左主干(8.2%比0.4%)、左回旋支(55.3%比34.6%)、右冠状动脉(70.6%比44.8%)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患者6个月(15.3%比7.9%)、12个月(22.4%比8.7%)及24个月(29.4%比12.2%)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脑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非心律失常组升高(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较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E)患者中肺动脉高压的患病率,并探讨其肺动脉高压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腹透门诊随诊的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CAPD患者,排除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心脏瓣膜疾病、有肺栓塞病史、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等的CAPE)患者96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透...  相似文献   

17.
Syncope is a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Patients with cardiac syncope have a poor prognosis and a high incidence of sudden death during follow-up. The most common diagnosis in these patients i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the sett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syncope and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should undergo EP testing to exclud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 use of SAE may be helpful in selecting patients who are likely to hav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t EP testing. Patients with syncope and a normal heart have an excellent survival, but about 30 percent have recurrent spells. Those patients with a normal heart and syncope in the upright position often have 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and the diagnosis can be confirmed by tilt testing. Patients defying diagnosis should undergo loop monitoring to document the cardiac rhythm during syncop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从465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95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时期未检出肺动脉高压的CTD患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D-二聚体水平在结缔组织病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20.4%。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高,为42.1%,类风湿关节炎次之,为24.2%。CTD合并PAH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P<0.05)。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及血管炎病继发PAH的患者D-二聚体的浓度显著高于未继发PAH患者(P<0.05),而在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肌病、干燥综合征及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H与多种CTD密切相关,血清D-二聚体与结缔组织病患者并发PAH密切相关,但在不同种类CTD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停止美托洛尔治疗后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对69例服用美托洛尔≥18个月、心功能Ⅰ~Ⅱ级、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DCM并发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停用美托洛尔35例)和对照组(不停用美托洛尔34例)。治疗组递减美托洛尔直到完全停服,随访期6个月。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恶化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VEF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 DCM并发CHF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停用会出现猝死、心力衰竭恶化、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临床后果,如无停药指征,DCM并发CHF患者长期甚至终身服用β受体阻滞剂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