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步玉如老师早年师事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擅长调理脾胃,尤其是对脾湿胃热的证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谨介绍如下:一、关于脾湿胃热的证治见解步师在详辨寒热燥湿、细分气血阴阳的前提下,依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脾胃病常见湿热郁阻,清化湿热,运健中州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1.脾湿胃热的辨证要点在脾湿和胃热的辨证方面,步老主张重点辨口渴、辨舌象、辨脉象,而后脉证合参,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即清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强 《河南中医》1999,19(1):36-36
单兆伟老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笔者有幸随单师临诊,获益匪浅。单师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故脾胃病常从脾湿和胃热辨治,现就其治疗及用药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脾湿与胃热的辨证要点单师在辨脾湿和胃热方面,主张从辨舌象、辨口渴和辨脉象入...  相似文献   

4.
脾胃湿热证治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 ,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 ,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 ,即清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 ,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5.
基于阳明多气多血,冲脉隶属阳明相关理论,阳明与女性生理病理上有密切联系。阳明经腑热盛,脾胃失运,内生痰湿蕴久化热,阳明胃肠湿热之邪互结滞于中焦,上蒸可达头面、心肺,中则阻滞脾胃,下注可至肝肾、胞宫,则月事不下;阳明胃热耗伤津液精血,或阳明受病化生气血乏源,冲任胞宫空虚,则月经停闭。探讨阳明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提出其病机阳明胃热太阴脾湿,胃强脾弱、胃热脾湿,湿热蕴结。  相似文献   

6.
胡晓明  姚美玉 《河北中医》2021,43(11):1773-1776
姚美玉教授基于中医"审证求因"的诊断原则,提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机除肾虚、脾虚、肝郁、痰湿、瘀血外,另一病机为胃强脾弱、胃热脾湿,认为湿热蕴结、枢机不利是肥胖型PCO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姚教授从脾胃论治肥胖型PCOS,基于"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清胃热化脾湿,湿热同治,调畅枢机,调和气血,以求胞宫按时满盈溢泄,月事以时下.  相似文献   

7.
<正>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脾胃不舒,如消化不良、嗳气、腹胀及腹部不舒等食积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老年人出现食积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吃得太多"堵住了",而是由于吃得不对,没能根据自己体质特点"辨证进食"所致。根据中因临床观察,脾虚、脾湿、胃寒、胃热、肝郁、肺热等老年人,最容易产生食积。如脾湿体质的老年人,常觉得口水多、痰多、下肢浮肿,若食用肥甘厚  相似文献   

8.
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仝小林院士认为,现代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长期贪凉饮冷或素体脾胃虚弱是主要病因,脾胃阳气受损,中焦虚寒,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吴茱萸味辛,黄连苦寒,辛开苦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偏寒者加黄芪补脾气。黄芪为合并消瘦、脏器下垂者的靶药,常用剂量为15~45 g,吴茱萸温脾阳,常用剂量为6~15 g。胃热加用黄连,常用剂量为3~9 g,如胃热较重,可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湿盛加生薏米健脾除湿,如湿更甚,见舌苔白厚腻,加茯苓、生白术利脾湿。  相似文献   

9.
余芳  宋瑾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1-111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证为其常见证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病以脾虚为本,治疗应在健脾的基础上,根据寒热错杂病机的标本先后、轻重缓急进行调治,辨证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胃寒肠热、肝热脾寒等,其治法分别为温脾清胃、清胃温肠、温胃清肠、清肝温脾。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笔者以石膏为主治疗中消证23例,兹介绍如下。中医学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然中消主要责之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湿困阻、湿阻阳遏、湿郁化热、热盛伤气伤阴(津)、气虚津伤则出现消渴。石膏在组方中能治消渴之原因,因本药既能清阳明胃热,且能生津止渴,因此石膏是治疗中消证要药。如治谌某某,男,52岁。患者身高体胖,因于一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谷疸病理变化进程中饮食变化的认识,分析饮食失调引发脾胃功能变化的机理,认清脾胃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为饮食变化,而饮食变化正揭示了脾胃肝胆所处的功能状态。从分析伴随谷疸病进程而发生的特异性饮食变化特点,弄清脾胃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的放矢正确辨证论治谷疸病。分析胃热脾湿引发谷疸病的病理机制,明晰谷疸病的病理演化特点,加深认识"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深刻理解肝病患者饮食变化的必然趋势。研习医圣"洞微知玄""但见一证便是"的临证思辨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生白术、炒白术、炒苍术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脾胃乃气机运行之中枢,代谢性疾病要从脾胃入手,调畅中焦气机。生白术利脾湿,常用剂量为9~90 g,炒白术补脾气,常用剂量为9~30 g,炒苍术燥脾湿,常用剂量为9~30 g。  相似文献   

13.
浅谈复发性口腔溃疡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丽 《光明中医》2010,25(10):1790-1791
本文从脾胃着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胃积热、阴津不足,相应地以清胃散、玉女煎为基本方加减清胃热,滋阴液;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在脾胃病中,脾湿胃热是较多见的证型,我用清化法治疗,获效颇多,仅举验案数例如下:一、胃脘痛例1 王×女57岁1984年3月30日初诊。饮食失和。胃皖胀痛,发无定时,大便秘结,五、六日一更衣,脉沉弦,舌苔白黄而腻,证属湿热郁阻,通降失司。以清化理气为法。处方:连皮茯苓30克冬瓜皮30克法半夏12克青竹茹24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重视痰郁致病,指出"百病皆痰",同时注重顾护脾胃,提出治痰当"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该文主要从脾胃观的角度出发阐释痰郁是因人体脾胃"传化失常"所形成的痰饮郁结于体内而发生的病理变化,试述食郁、湿郁、气郁可通过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及气机升降导致痰郁形成,并可通过健脾燥湿、健脾理气、健脾清胃的方法达到治疗痰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对慢性肝炎的病理方面的体会慢性肝炎,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胁痛”、“痞气”的证候是有相近似之处。其病理方面则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叙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理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可供我们学习。但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本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须知肝病与脾病是互有联系的。从临床观察,本病开始多属脾胃见症,以后逐步出现肝的见症。这可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由于脾湿胃热交蒸,而致气郁血瘀,血既瘀热,则主藏血的肝脏受累而生病,乃是必然之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8.
导师张声生主任医师,治学严谨,临证二十余载,善于脾胃疾病的诊治。吾有幸侍诊张师于左右,深受启迪。张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脾虚、脾湿、肝郁均可导致血瘀,且二者五行相克,关系密切,故其对于脾胃疾病的辨证,除从脾虚湿阻、肝郁气滞等论治外,往往还从瘀论治脾胃疾病。现将其临证妙用三七,从瘀论治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镜面舌从虚寒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面舌是指舌苔骤然退去 ,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多认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胃气将绝的危候。临床上遂大剂滋阴之品 ,少佐益气之药 ,或效或不效 ,何也 ?余认为镜面舌并非专主胃阴枯竭 ,而存在脾胃虚寒的病机。以温中健脾之药 ,每能获效。兹略述此诊治体会。  舌苔乃胃气蒸化脾湿而生。正如《辨舌指南》所说 :“舌之有苔 ,犹地之有苔 ,湿气上泛而生 ;舌之苔 ,胃气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苔的有无与胃气的强弱有关 ,此言“胃气”乃指脾胃运化功能 ,“脾湿”应为体内阴津。若脾胃之气强盛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舌可得胃气蒸化精微濡养…  相似文献   

20.
刘玉玲  张国骏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14-1616
中医常变思维是中医学习和临床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即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拥有知常达变的思维和能力,防止以常赅变导致失治、误治。而消谷善饥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病机为胃热炽盛,笔者通过翻阅有关文献发现消谷善饥证型寒热虚实各不相同,病位在胃而不止于胃。故笔者运用常变思维分析消谷善饥,总结出消谷善饥的证型从虚实角度讲实证为常,虚证为变;从实证角度讲胃热炽盛为常,湿邪、痰浊、瘀血与胃热相合致消谷善饥为变,从虚证角度讲阴虚燥热为常,脾胃气虚为变;从病位上讲消谷善饥是脾胃的一种症状,故病在脾胃属常,病在脾胃而兼夹其他脏腑的病变和病理产物为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