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安效先从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经验。风、痰、瘀伏于肺络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宿根,内风伏肺,外风侵袭,痰瘀互结,顽邪阻于气道,致气道挛急,故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临证应用疏风、化痰、祛瘀法,分期论治,使肺络伏风得泄、伏痰得化、络瘀得通,气道不被邪气所缚而挛急消解。  相似文献   

2.
指出治疗脂肪肝宜涤痰活血化瘀为主,分四型,即:肝郁气滞、痰瘀交结型;肝郁脾虚、痰瘀壅滞型;肝热血瘀、痰浊交阻型;肝肾阴虚、痰瘀滞络型。认为丹参专入血分,活血祛瘀生新,为活血祛瘀之要药。  相似文献   

3.
疏风通络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彬  刘贵颖 《河南中医》2012,32(5):644-644
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是痰瘀阻络,其致病有风邪致病的特点,治当搜剔肺络之痰瘀,使肺络通畅,恢复肺之宣降功能.笔者应用疏风通络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余小萍教授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对支气管哮喘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余师提出本病夙根是痰瘀阻肺,病因病机以痰瘀阻肺为要、脏腑虚损为本。治疗上注重古方化裁、分期论治,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时注重化痰祛瘀、平喘定哮;缓解期扶正固本断夙根。此外,特别强调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多存在痰瘀阻肺、肺肾两虚的病因病机,采用清热化痰、活血祛瘀、补肺益肾的麻红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的研究是通过对治疗前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和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麻红止哮汤治疗支  相似文献   

6.
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瘀关系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孝萍  孙秀芳 《陕西中医》2001,22(10):607-608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以痰盛、气促为主 ,而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交凝、闭阻气道肺络 ,是其病理特点的必然结果。鉴于这种痰瘀相关机理 ,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在辨证治痰的基础上 ,从痰瘀为患考虑 ,加用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左毅  李妍怡 《河南中医》2011,31(10):1103-1104
总结李妍怡教授运用佛手散合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患病初期风邪阻络,蕴生湿热,佐以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清热解毒药;中期外邪日久,痰瘀交杂,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故加大当归、黄芪的量;后期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在活血祛瘀通络的基础上佐以黄精、仙茅、淫羊藿等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8.
运用血府逐瘀汤临症四则:闭经,证属郁怒伤肝,气滞血瘀,治宜活血祛瘀,理气行滞。神经衰弱,证属肝气郁结,气滞气瘀,治宜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瘀阻,阳气虚衰,治宜活血化瘀,益气温阳。  相似文献   

9.
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因为"风、痰、气、瘀"。其发病部位主要在肺,然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引动伏痰,痰气交阻,闭阻气道,致气道挛急,痰阻肺络日久成瘀。其治疗急性期以疏风宣肺、降气平喘、清金化痰、活血通络为主;缓解期扶正健脾,兼以逐邪。临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文摘荟萃     
(1)化瘀清肺法:常用于肺炎、慢阻肺伴感染、支气管哮喘及肺脓疡等之热瘀壅肺者,拟《千金》苇茎汤化裁,药如苇茎、桃仁、虎杖、丹参、大黄、丹皮、赤芍、杏仁,苡仁、冬瓜子等。(2)化瘀祛痰法:用于慢阻肺等之痰瘀阻气,肺气不降者,处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地鳖虫等化瘀,复入瓜萎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3)化瘀逐饮法: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气液胸等,拟葶苈大枣泻肺汤、泽泻汤及五苓散等方加活血化瘀药,体实加控涎丹。(4)化瘀止血法:用于支扩、肺结核等咯血留瘀者,拟张锡纯活血丹加大黄炭或生大黄、牛膝、茜根、藕节炭等。(5)化瘀软坚法:用于肺结核球、尘肺结节、肺部良性或恶性肿瘤等肺之积,拟血府逐瘀汤、藻药散等。(6)化瘀活络法:用于肺炎、咯血等病后期之气血瘀阻,肺络不和,拟香附旋覆花汤、金铃子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作了综述。强调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为风痰阻肺、胸阳痹阻;痰气交阻、痰瘀互结;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宜祛风化瘀、凉血化瘀、活血通腑、补益法等。强调:研究应以临床实际出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口疮,多为火热为病。心脾积热、络热肉腐者,宜清心泻脾、凉润通络;肺胃热壅、热毒滞络者,宜清胃泻肺、解毒通络;阴虚络热、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凉润和络;又有阳虚寒凝、络脉瘀阻者,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凡从络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苏玉国  马淑贞  张国瑛 《陕西中医》2011,32(11):1465-1466
目的:观察自拟平喘活血类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采用自拟平喘活血汤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并设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口服平喘活血汤(僵蚕、栝楼、杏仁、炙麻黄、苏子、冬花、白果、五味子等),对照组口服平喘抗炎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本方对支气管哮喘有宣肺降气、祛痰平喘、益肾纳气、活血祛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水蛭治久咳     
咳嗽一症,无论内伤、外感,或是五脏六腑之咳,都是肺气失于宣降,才会发生。而肺气宣降失常,或逆乱,或壅遏,久则必然导致肺络瘀阻。同时久咳肺气必虚,气虚无力运血,也会导致肺络瘀滞。而肺络瘀滞,反又壅遏肺气,更使其宣降无权。如此恶性循环,必令咳嗽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X线胸透所见的肺纹理增生、紊乱等现象,就可能是肺络瘀滞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久咳时,佐以祛瘀透络之品,甚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但是,肺为娇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可归属"哮证""喘证"范畴,分内外二因,外因为气候、饮食、环境等,内因为体质、遗传、情志失调等。内外因素影响使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不利,痰饮必成,内伏于肺,为哮喘发病之夙根,外邪内扰"伏痰",痰气阻塞气道致胸闷、痰鸣、喘息。病在肺,与肝、脾、肾、心亦有重要关系;痰饮、血瘀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久病哮喘络无不阻,血无不瘀,哮喘源于血瘀;气机失调是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久病则肺、脾、肾三脏皆亏虚,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而为发病之患,缓解期多属虚证。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不但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且副作用小。从五脏论治支气管哮喘易于全面地认识哮喘辨证论治,对治疗哮喘具有很大指导意义,但仍有不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瘀血阻络证3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卫平 《新中医》1994,26(1):50-50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瘀血阻络证37例疗效观察金卫平主题词肝炎,慢性活动性/中医药疗法,血府逐瘀汤/治疗应用慢活肝瘀血阻络证属于中医积聚、症瘕、胁痛范围。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血府逐瘀汤具有行血活血、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之...  相似文献   

17.
依据肺血栓栓塞症肺血管闭塞不通的特点,将本病中医病名确定为"肺血痹"。该病发病之前的病机为阳虚气滞,痰瘀交阻。笔者认为,临床对于肺血痹高发体质的患者,应提前治以行气温阳、化痰消瘀,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肺血痹的发生,又可固护患者正气,促进原有疾病的康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该病发病时的病机为浊阴上犯,肺络瘀阻,法当宣阳通痹、豁痰祛瘀。该病发病后病机多见气血不足,肺气不畅的表现,治宜补气温阳、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18.
洗基岩 《新中医》1990,22(5):43-43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由当归、桃仁、红花、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原用本方主治胸中瘀阻兼有气滞之证,笔者在治月经病中见有气滞瘀阻的证候,常用本方加减为治,每获良效。选病案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治喘一得     
我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重点研究肺系病症,体会颇深,收益非浅,现将其诊治咳喘的经验,简介如下.1 涤痰祛瘀法 本法适于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症见咳吐白色稠痰,喉间哮鸣音,喘急,夜不能平卧,胸部憋闷不舒,大便不畅,或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质边尖有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涩.自拟方,炙麻黄6g,杏仁10g,桔梗1Og,枳壳15g,炒葶苈子15g,地鳖虫10g,僵蚕10g,瓜萎仁12g,川贝母12g,炙杷叶12g,全虫6g,五味6g.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桔梗载药上行,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疏利气机;葶苈子、枳壳泻肺除壅,裨气行则痰消;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善于除痰下气,用瓜蒌仁以通腑气,腑气通则肺气自降;地鳖虫、全虫、僵蚕活血祛瘀、搜风涤痰,川贝母、炙杷叶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五味子长于敛肺气纳肾气.  相似文献   

20.
张文江  苗青  张燕萍 《中医杂志》2011,52(23):2043-2044
哮喘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4%左右.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历史悠久,特别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近年来,我们运用祛痰活血方治疗哮喘缓解期痰瘀阻肺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