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将覆有基质胶的聚己内酯(PCL)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共培养,在组成和结构上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探讨基质胶对hiPSCs在聚己内酯上黏附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复苏、培养hiPSCs后,分别将hiPSCs接种到覆有基质胶的传统培养皿组、PCL组和覆有基质胶的PCL组上。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通过hiPSCs干性标志物(OCT4)荧光进行hiPSCs干性鉴定,固定后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细胞补片表面形态,培养的第1、3、5天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并通过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OCT4荧光显示3组均发出绿色荧光,细胞补片形成后hiPSCs保持干性。DAPI荧光显示3组hiPSCs发出蓝色荧光,细胞呈克隆生长,细胞形态均一。扫描电镜显示hiPSCs在覆有基质胶的PCL上黏附生长,细胞轮廓清晰可见,形态正常。覆有基质胶的PCL组在共培养的第1天和第3天细胞活力大于PCL组(1.905±0.080比1.657±0.027 ,2.375±0.096比2.054±0.078,均 P<0.05),覆有基质胶的PCL组与PCL组在共培养的第5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L组和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第1、3、5天细胞活力均大于覆有基质胶的传统培养皿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细胞活力第3天已达平台期,和第5天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PCL组第5天的吸光度 A值接近,而PCL组细胞活力第5天高于第3天( P<0.05),表明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细胞增殖速度最快。 结论:hiPSCs可以与PCL或覆有基质胶的PCL体外共培养制成细胞补片;覆有基质胶的PCL能提供更好的细胞生长、黏附和增殖环境;基质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与聚己内酯共培养形成细胞补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可吸收、易加工改性的聚酯,材料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比表面积高、机械性能良好与孔径、孔隙率和纤维取向等结构特征易调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重点综述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的主要应用缺陷(包括细胞亲和力差、降解速度过慢及机械强度低)及改进手段,同时针对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血管、神经、肌腱、韧带和软骨等组织再生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通过引入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以改善细胞-支架相互作用和调控支架降解行为,或通过选取不同的纺丝工艺和参数以改变支架的物理结构,调控支架机械性能与细胞诱导行为。此外,目前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利用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低成本、易加工的优势以加快其临床转化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对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以建立一种高效安全的体外诱导i P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用悬滴法形成拟胚体(EBs),PMA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免疫细胞学标记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和α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的表达;RT-PCR和q-PCR检测Brachyury,c Tn T,MLC2a,NKX2.5和GATA4等mRNA的表达。以添加相应DMSO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结果 PMA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0 nmol/L,此时拟胚体搏动率可达53%,显著高于对照组(12%),且PMA诱导产生的心肌细胞表达多种心肌蛋白及基因,具有心肌细胞的结构特征。结论 PMA能够促进mi PSC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克伦特罗对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人皮肤来源的iPSC成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盐酸克伦特罗,使之分为对照组(0μg/ml)、1μg/ml组、10μg/ml组、20μg/ml组、50μg/ml组、100μg/ml组等6组(n均=3),相同条件共培养7天后,观察盐酸克伦特罗对心肌细胞形态大小、搏动频率及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盐酸克伦特罗均可使心肌细胞缩小(P0.05),50-100μg/ml盐酸克伦特罗可致心肌细胞骨架断裂,甚至呈颗粒状。各种浓度盐酸克伦特罗均致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P0.05),且有浓度越高搏动越快的趋势。10μg/ml组和50μg/ml组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克伦特罗对人类皮肤来源iPSC分化的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 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 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 mol/L 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 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4 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 < 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最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合适实验条件将两亲性超枝状大分子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制备成纳米粒子,以进一步应用于靶向药物传递载体。方法称取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通过H^1NMR和GPC定性)30mg,溶于3mL丙酮和2mL乙醇混合溶剂中,在搅拌速度为250r/min的条件下。将上述溶液按250uL·min^-1速度注入30mL的蒸馏水中,搅拌过夜,减压挥发除掉溶剂,冷冻干燥得到纳米粒子。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所得纳米粒子为球形,形状均匀,粒径约在50—100nm之间。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首先合成分子量2×10^4U左右的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聚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得到聚己内酯/聚缩水甘油醚纳米粒子。该方法操作简易,环境友好,易于后处理,所得纳米粒子大小均匀,通过后修饰,这种纳米粒子将有望被应用于体内靶向传递。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构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与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的融合细胞,探讨其细胞遗传学以及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方法 i PSCs与原代心肌细胞通过聚乙二醇(PEG-4000)诱导融合,检测融合细胞染色体数分布情况,融合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亲本细胞特异性基因和蛋白在融合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当融合细胞失去亲本心肌细胞表型时,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融合细胞表现为i PSCs样的特点;融合细胞主要表现为四倍体或者近似四倍体的核型(超过75%的融合细胞染色体数目在76~80条之间);碱性磷酸酶的阳性率低于同时间点的i PSCs;干细胞特异性基因Oct-4和Nanog的表达量在融合细胞与i PSCs中没有差异,而心肌细胞特异性基因α-MHC和β-MHC在融合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心肌细胞;Oct-4蛋白在不同代数的融合细胞中均有表达,而随着时间的延长,c Tn T蛋白逐渐呈阴性表达;失去亲本心肌细胞表型的融合细胞能够向心肌细胞分化,且分化率高于同时间点的i PSCs。结论 i PSCs与原代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初期表现出双向重建,P5代后完全表现出干细胞显型,并且能向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新型聚己内酯(PCL)/磷酸钙(CPC)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溶液共混法,利用可溶盐晶体做造孔剂,制备PCL/CPC复合材料支架,以单纯PCL和CPC支架为对照组,Q800型动态力学分析仪进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DMA),采用排水法测量孔隙率;灭菌后通过与犬BMSCs体外共同培养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半定量及骨钙素(OC)半定量等方法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动物体内异位成骨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在PCL/CPC比例为7:3时达到最大,制得的材料孔径为250~350μm,多孔支架的孔隙率为70%~80%;BMSCs在新型PCL/CPC组、CPC组支架表面分布均匀,生长增殖明显较PCL组活跃(P<0.05);PCL/CPC组、CPC组BMSCs成骨行为与PCL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体内异位成骨检测提示,4周时PCL/CPC组为13.78%±1.60%、CPC组BMSCs为15.29%±1.20%,成骨显著强于PCL组BMSCs的7.56%±2.20%(P<0.05),表明PCL和CPC的复合明显改善了两种材料的缺陷,获得的PCL/CPC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与BMSCs共同构建具有成骨能力的三维立体组织工程化骨。  相似文献   

9.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典型生物复合材料。 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薄膜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薄膜,将其与第3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成骨诱导剂诱导下,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具有合适的微孔结构,且孔道相互贯通。①倒置显微镜观察:复合培养 7 d后细胞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开始分裂;14 d后,细胞生长比较旺盛,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分泌基质并黏附于支架上。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7 d后大量细胞位于支架孔隙内生长,增殖良好,细胞大多呈梭形,双极突起,形态较佳,呈立体状生长,并分泌基质,有纤维连接蛋白生成。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骨组织工程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转化效率,缩短其产生周期,并避免引入异源基因.方法 利用GP2-293反转录病毒包装系统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s)进行转化,引入小分子物质,并对类胚胎干细胞(ESC)克隆进行独立培养,检测标记蛋白,定向诱导分化能力和核型分析.结果 HFFs经转化后,20 d出现形态与ESC克隆相似的hiPSC,比经典法缩短了10 d,效率提高约12倍.它们与ESC同样表达标记蛋白;体外成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核型分析表明该hiPSC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 建立稳定的转化效率高、周期短的hiPSC生成体系,并成功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为心血管疾病的模型构建和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牙齿缺失导致牙槽嵴骨质的改建和持续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条件和种植区软硬组织的美观。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促进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制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骨。拔除6只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在钛钉颊侧制作三壁骨缺损,两侧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骨与Bio-Oss小牛无机骨粉,并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X射线测量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12周后完整取出下颌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材料在促进骨再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基本一致。组织工程化骨组骨缺损区内形成致密板状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哈弗氏管,新生骨-种植体结合较紧密;Bio-Oss小牛无机骨粉组板层骨致密,新骨中有少量Bio-Oss颗粒分布,成骨细胞较组织工程化骨组少,部分哈弗管结构内可见到毛细血管,新骨与植入材料之间形成桥形连接,与种植体结合紧密。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再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中,静电纺丝的应用使得促成骨生长因子能够更长久的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目的:构建载淫羊藿苷/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及体外促成骨能力。方法: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淫羊藿苷/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表征其微观形貌及体外药物释放。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分4组处理:空白组常规培养细胞,纳米纤维膜组加入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药物组加入含淫羊藿苷的培养基,实验组加入淫羊藿苷/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检测各组细胞骨架形态、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m 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淫羊藿苷/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具有三维立体的网状交织的结构,相互交错,空隙大小均一,孔径100-200μm,纤维平均分布范围为300-600 nm;(2)观察淫羊藿苷/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1个月内的药物释放累积量,开始1-5 d药物有突释现象,释药量达45%左右,后期药物呈缓慢持续释放,到30 d时药物释放量达80%以上;(3)培养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黏附于纳米纤维膜生长,细胞肌动蛋白走行及细胞内部结构清晰;(4)CCK-...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真皮成纤维细胞在聚己内酯/明胶(PCL/Gel)复合纳米材料上生长与增殖情况,评价此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CL/Gel复合纳米纤维,将原代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接种到材料的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复合纳米材料上的生长情况.实验分两组,材料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接种后48、72、96 h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真皮成纤维细胞在PCL/Gel复合纳米材料表面贴附牢固,生长形态良好.MTT检测结果统计显示此材料能够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其表面增殖.结论:PCL/Gel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修复足底软组织创伤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遗传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至今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尽管部分遗传性心脏病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动物模型,为研究遗传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物种间的差异等原因显著降低了这些研究结果的价值,因此,需要全新的模型来探索其发生发展过程。目的:综述了目前诱导多能干细胞在构建多种遗传性心脏病模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方法:第一作者于2023年1-3月期间应用计算机在Pub Med数据库中检索近13年的相关文献,以“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nherited heart disease,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等为检索词,最终纳入7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自2007年诱导多能干细胞从人体体细胞中诱导建立以来,已有许多针对疾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报道。由于疾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再现疾病表型,因此有望成为体外疾病建模的一种新研究工具,用于分析发病机制和研制辅助药物。在心血管遗传性疾病的研究方面,从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心肌细胞中含有参与心脏发育异常相关的基因突变,因此,其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刺激在体外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复苏小鼠来源的iPSCs,悬滴培养法形成拟胚体,维生素C诱导其分化,诱导过程按是否给予电刺激分为电刺激组与非电刺激组.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记录各组拟胚体出现跳动的时间和跳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心肌细胞分化率.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RT-PCR检测干细胞多能性标志因子Oct-4、心肌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肌球蛋白0重链(α-MHC)的基因表达.结果 电刺激组拟胚体较非电刺激组分化更快,更早出现搏动,心肌细胞分化率更高[(68.89 +5.09)% vs(52.22±3.85)%,P<0.05].两组搏动区域细胞均表达c-TnT,电刺激组细胞c-TnT表达更明显.在诱导过程中,Oct-4表达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电刺激组较非电刺激组递减更快(P<0.05).两组均检测到心肌特异性标记分子GATA-4和α-MHC的表达.在诱导分化相同时间点,电刺激组GATA-4和α-MHC表达水平高于非电刺激组(P<0.05).结论 模拟心脏电学微环境的电刺激有助于维生素C诱导的iPSCs在体外向具有心肌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 方法 设计和固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自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增殖和分化情况。 结果 1%多肽溶液自组装成直径约10 nm,长度为100 ~ 300 nm纳米纤维,并相互交织成孔径为50 ~ 200 nm的网状结构;MCSCs在纤维支架中培养1 d后,可见细胞呈长梭形,位于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网孔中,生长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纤维支架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MCSCs在纤维支架中诱导培养4 周时,形态和排列方式均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 纤维支架与MC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纤维支架有利于MCSCs的生长和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在聚ε-己内酯共聚物上的附着和增殖能力及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选择材料孔径为60-80 μm(小孔径)和180~200 μm(大孔径),并计算在14 d内的吸水率和降解率.将hADSCs种植在不同孔径的材料上,计算接种率.利用DAPI免疫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hADSCs的生长及分布情况,用CCK-8法绘制hADSCs增殖曲线.在材料上含有40 ng/mL VEGF和10 ng/mL bFGF的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WF和VE-cadherin,免疫荧光检测Flk-1.结果 在小及大孔径材料上14 d的吸水率分别为200%和216.7%,降解率为13.3%和21.7%.hADSCs呈长梭形依附于多孔材料表面.小孔径的细胞接种率为98.3%±0.3%,明显大于大孔径的90.3%±1.5%(P<0.05);增殖曲线亦是如此.在小孔径上分化50 d后,vWF和V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80.9%±0.9%和84.3%±1.1%,大多数细胞表面均表达Flk-1.结论 hADSCs较适合在孔径为60-80 μm聚ε-己内酯共聚物材料上生长和增殖,并可在材料上有效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将纯聚己内酯(PCL)、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复合材料和聚DL-乳酸分别置于生理盐水溶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研究。于2、4、8、12、16、24周分别取材,测试降解液pH值、试样失重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甲壳素短纤维增强PCL初始强度大于纯PCL,在降解过程中,浸泡液pH值呈弱酸性和中性,失重速率快于纯PCL,力学性能先高后低,强度和模量值24周与初始值相差不大。通过以上体外降解实验可以得出结论:PCL树脂复合甲壳素纤维后,加快降解速度,提高力学性能,缓冲材料局部pH值的下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胸壁缺损修补及骨科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 目的:探讨钠钙交换体(NCX1)启动子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 方法:构建含钠钙交换体1启动子的pLVX-IRES-ZsGreen1慢病毒质粒,使用ViraPowerTM慢病毒包装系统共转染293FT细胞。收集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后感染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并使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观察胚状体数量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化效率,使用RT-PCR、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心肌特异标记物。 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含钠钙交换体1启动子的pLVX-IRES-ZsGreen1慢病毒,感染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NCX1+/GFP+细胞。与NCX1-/GFP-细胞相比,NCX1+/GFP+细胞在4 d即出现细胞分化和跳动,NCX1+细胞GATA4/MEF2c/Nkx2.5基因表达分别是NCX1-细胞的4.2,7.5,2.5倍,免疫荧光显示CX43和心肌肌钙蛋白I呈阳性表达。结果表明,钠钙交换体1启动子可以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承载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承载心肌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注射性生物材料.方法 通过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筛选具有心肌特异分化潜能的MCSC,固相合成自聚多肽.将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MCSC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