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小鼠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对SCI小鼠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雌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成7、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采用血管夹压迫脊髓法制备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开始采用电针双侧"夹脊"穴,每日1次,分别治疗7、14 d。各组于造模后第7、14天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内质网应激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及细胞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P62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CI区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P62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第7、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较多;LC3Ⅱ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HOP和P62阳性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升高(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减轻,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减少;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CHOP和P62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夹脊"可以通过抑制小鼠SCI后内质网应激和促进细胞自噬,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节自噬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夹脊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夹脊电针上下连接电极能够在脊髓内产生较强的电场,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其机理可能为通过产生拮抗内生性损伤电流而阻止Ca^2 内流,稳定膜结构,增加线粒体酶活性,阻断脊髓继发性病变,保护脊髓神经轴突的退变,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目的: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以改良的Allen′s法造成T11-T12脊髓撞击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急性期伤区脊髓组织含水量及组织总钙含量动态变化和术后4周大鼠瘫肢运动功能及组织形态学(包括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生化、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早期继发性病理损害,并能有效促进损伤后中枢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相对穴“命门”“神阙”对骶上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后肢运动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在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的膀胱组织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造模组(20只)。造模组采用改良Allen′s法损伤大鼠T10段脊髓制备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艾灸组(8只)。艾灸组大鼠于造模麻醉清醒后2 h予艾灸“神阙”“命门”干预,每穴每次2壮,隔日1次,共干预5次。比较各组大鼠干预后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膀胱顺应性),HE染色法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膀胱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激活转录因子4(ATF4)、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排列紊乱,膀胱壁变薄,可见细胞空泡变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艾灸组大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较模型组层次清晰、连续,可见轻度细胞空泡变性及少量中性粒...  相似文献   

4.
夹脊电针上下连接电极能够在脊髓内产生较强的电场,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其机理可能为通过产生拮抗内生性损伤电流而阻止Ca2+内流,稳定膜结构,增加线粒体酶活性,阻断脊髓继发性病变,保护脊髓神经轴突的退变,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目的: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以改良的Allen’s法造成T11-T12脊髓撞击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急性期伤区脊髓组织含水量及组织总钙含量动态变化和术后4周大鼠瘫肢运动功能及组织形态学(包括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生化、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早期继发性病理损害,并能有效促进损伤后中枢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30-932
查阅近10年来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研究的文献,从染色法、评分法、神经电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印迹法等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价。认为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具有穴位和电刺激双重功效,电针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轴突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波形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aspase-1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Caspase-12在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中的机制。方法:将16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组、疏波组及疏密波组(每组各33只);每组再分成8 h、3 d、7 d 3个亚组(每亚组各11只)。用改良Allen’s法进行脊髓损伤大鼠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甲强龙组分别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及甲强龙,疏波组、疏密波组分别给予频率为2 Hz、2 Hz~100 Hz的脉冲重复电流。以图像分析、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的脊神经细胞内Caspase-12蛋白和mRNA的表达规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时相点均出现:正常组脊髓神经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而模型组、甲强龙组、疏波组及疏密波组均出现明显上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与甲强龙组、疏波组及疏密波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强龙组明显高于疏波组及疏密波组;疏密波组数值高于疏波组。各时相点均出现:正常组脊髓神经Caspase-12mRNA表达水平较低,而模型组、甲强龙组、疏波组及疏密波组均出现明显上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与甲强龙组、疏波组及疏密波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强龙组明显高于疏波组及疏密波组;疏密波组数值高于疏波组。结论: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能降低脊髓损伤大鼠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起拮抗作用;电针效果由于甲基强的松龙,且疏波效果优于疏密波。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抑制性因子OMgp含量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夹脊电针治疗组(电针组)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组(GM1组)。采用改良的Allen氏WD(weightdrop)法撞击T9T10段脊髓,造成该段脊髓的急性中度损伤,分别给予夹脊电针和GM1注射治疗,并在损伤后1 d,7 d,14 d分批处死大鼠。每组大鼠均在损伤后和处死前进行BBB评分,判定其损伤和恢复情况。灌注之后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方法,观察伤段脊髓的抑制因子—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myelin glycoprotein,OMgp)的表达。结果:BBB评分显示,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和GM1组的评分呈逐级增高趋势,其中电针组上升趋势比模型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电针组和GM1组抑制因子OMgp的表达量均少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减少髓鞘生长抑制因子OMgp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再生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表达及变化规律。试图从线粒体启动凋亡途径相关主要因素的研究角度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1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动物分为电针组、药物组(Caspase-3抑制剂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Tunel法对细胞凋亡进行标记。结果:脊髓损伤后1d即发现神经细胞凋亡,1d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细胞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电针夹脊穴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P〈0.05),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邓聪  老锦雄 《山西中医》2012,28(5):30-3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肌力指数评分、步行能力、ADL疗效均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介导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夹脊电针组(EA组),P2X7干扰组(P2X7R siRNA)和干扰对照组(Control siRNA),每组分1d、3d、7d、21d四个时间点。BBB评分对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3、ASC、IL-18表达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3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BBB评分显示:与Sham组比较,各时间点Model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其P值<0.05);与Model组大鼠比较,术后3d、7d、21d时间点EA组和P2X7R siRNA组大鼠BBB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0.05)。(2)免疫组化显示:与Sham组比较,术后1d、3d、7d、21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IL-18增加(其P值<0.05);与P2X7R siRNA组比较,3d、7d、21d时间点Control siRNA组NLRP3、ASC、IL-18表达仍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0.05);与Model组比较,造模后3d、7d、21d三个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显著降低(其P值<0.05),造模后7d、21d两个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显著降低(其P值<0.05);与Model组比较,造模后3d、7d、21d三个时间点P2X7R siRNA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IL-18显著降低(其P值<0.05)。(3)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显示:NLRP3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存在共定位。结论:夹脊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3、ASC、IL-18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督脉电针治疗大鼠横断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安胜  李西林 《陕西中医》1995,16(6):284-285
督脉电针治疗大鼠横断脊髓损伤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实的治疗方法。用联合行为记分法(CBS),脊髓诱发电位(SCEP)及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标记作为观指标,结果证实:督脉电针能促进横断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以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选用大椎穴、命门穴作为治疗穴位,通过测定脊髓中的MDA和SOD含量变化,从而确定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最有帮助的电针频率.结果:(1)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水平接近(P>0.05);在100 Hz针刺组MDA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1).(2)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模型组相比,100 Hz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100 Hz针刺组SO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结论:3种频率电针均能降低MDA水平及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这3个治疗频率中,100 Hz针刺频率对于降低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各组随机分成3 d、7 d、14 d共3个治疗时间点。假手术组仅暴露胸10节段脊髓,不予损伤和治疗,其余各组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于胸10节段打击致伤。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电针刺组在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至各时间点取材时止。于各时间点对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stin、GFAP的表达。结果:在3 d、7 d、14 d时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7 d、14 d时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电针刺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表达情况也表现出如上的结果。结论:夹脊电针疗法能够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痿证中药方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中氧化应激反应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模型组及痿证中药方组,痿证中药方组予以痿证中药方干预.术后第3~4天、1周、2周、3周、4周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干预后30 d,取脊髓组织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脊髄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夹脊脉冲电场对脊髓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6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夹脊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9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腱反射、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及感觉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脉冲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不同时间窗下神经元细胞凋亡及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c-Jun)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个时间窗组(术后1、3、7d组),每个时间窗组再随机分3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督脉电针组。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脊髓损伤模型。督脉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至相应天数。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的变化,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脊髓损伤组织中p-c-Ju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3、7d督脉电针组BBB分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3个时间窗下,模型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内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3个时间窗下,督脉电针组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3个时间窗下,模型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内p-c-Ju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7d督脉电针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p-c-Jun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组织中p-c-Ju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督脉电针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神经功能,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受损脊髓组织中p-c-Ju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电针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和方法 采用形态学、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及其N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电针治疗组大鼠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的恢复较损伤组明显.病理损害程度较损伤组轻,NGFmRNA阳性细胞数的增加较损伤组明显。结论 电针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形态的损伤,促进脊髓组织中NGFmRNA的表达,电针可能通过提高损伤脊髓组织中NGFmRNA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