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han ZP  Liang LQ  Yang XY  Wang YX  Huang M  Li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34-1737
目的 探讨风湿病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与硫唑嘌呤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00例风湿病患者4种常见TPMT突变等位基因TPMT^*2(G238C)、TPMT^*3A(A719G/G460A)、TPMT^*3B(G460A)和TPMT^*3C(A719G)。194例患者使用了硫唑嘌呤(剂量50~150mg/d),并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在200例风湿病患者中检测到4例TPMT^*3C杂合子,没有检测到TPMT^*2、TPMT^*3B、TPMT^*3A型突变。基因型频率:野生型基因纯合子为98%,杂合子TPMT^*1/TPMT^*3C为2%。风湿病患者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1%。4例TPMT^*3C杂合子TPMT活性平均值为(2.44±1.2)U/ml红细胞,196例野生型基因纯合子TPMT活性平均值为(12.24±6.8)U/ml红细胞。TPMT^*3C杂合子的酶活性均值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纯合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例使用硫唑嘌呤的患者中18例出现骨髓抑制,2例为严重造血系统危象,6例合并出现肝功能损害。4例TPMT^*3C杂合子患者除1例未使用硫唑嘌呤外,其余3例均在用药后1个月内出现骨髓抑制,包括2例严重造血系统危象。结论存在TPMT突变等位基因的患者对硫唑嘌呤不耐受,可能发生严重造血系统危象。在用药前检测TPMT基因型对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和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ITPA)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Ng定155例肾移植受者红细胞TPMT和ITPA活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AS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TPMT*2、*3A、*3B和*3C四种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PCR-RFLP的方法分别检测ITPA 94C〉A和IVS2+21A〉C两种基因型,分析TPMT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155例肾移植受者中,120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将其作为对照组,平均TPMT活性为(37.26±11.60)U,平均ITPA活性为(97.9±34.7)U。另外35例患者由于发生了不良反应而停用AZA或减少了AZA的剂量。其中12例患者产生了血液毒性,平均TPMT活性为(22.92±10.67)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仅2例患者为TPMT*3C突变基因杂合子,AZA所致的血液毒性主要与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低下有关。18例患者产生了肝脏毒性,其TPMT和ITPA活性离散度较大,其均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仅发现2例TPMT*3C和4例ITPA94C〉A突变基因杂合子,TPMT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AZA所致的肝脏毒性无明显相关性。5例患者产生了胃肠紊乱症状(包括1例患者同时产生了肝脏毒性),其中有2例患者ITPA活性缺乏,为ITPA94C〉A突变基因纯合子,另外3例患者ITPA活性较低,为ITPA94C〉A突变基因杂合子。剩余1例患者出现了流感样症状,ITPA活性缺乏,为ITPA94C〉A突变基因纯合子。ITPA活性缺乏或ITPA94C〉A基因突变纯合子患者极易发生AZA所致胃肠紊乱症状和流感样症状的不良反应。结论一在服用AZA之前,对患者TPMT活性进行测定,有利于避免AZA所致血液毒性的发生。而对患者进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利于避免AZA所致的胃肠紊乱和流感样症状的产生,使AZA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甘露糖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基因多态性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4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和60例健康人的MBL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结果 4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甘露糖凝集素基因Exon Ⅰ54位密码子点突变中,野生型(GGC/GGC)为34例,占75.56%;突变杂合子型(GGC/GAC)为10例,占22.22%;突变纯合子型(GAC/GAC)为1例,占2.22%.基因频率:GGC为86.67%,GAC为13.33%.对照组野生型(GGC/GGC)为30例,占50.00%;突变杂合子型(GGC/GAC)为28例,占46.67%;突变纯合子型(GAC/GAC)为2例,占3.33%.基因频率:GGC为73.33%,GAC为26.67%.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GGC/GGC基因型频率增高,而GGC/GAC基因型频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GG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GA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L基因突变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汉族人群7种主要药物代谢酶基因14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其特征.方法 收集1382名汉族人外周血样品,常规提取基因组DNA.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的CYP3A4 * 1B、CYP3A5 * 3、苯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C609T(NQO1_(C609T))、髓过氧化物酶(MPO)的G463A(MPO_(G463A))、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C677T(MTHFR_(C677T))、A1298C(MTHFR_(A1298C))、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NAT2* 5A_(C481T)、NAT2 * 6A_(G590A)、NAT2 * 7A_(G857A)和巯基嘌呤-S-甲基转移酶(TPMT)的TPMT * 3B_(G460A)、TPMT * 3C_(A719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GSTM1、GSTT1基因型,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检测,TPMT * 2_(G238C)基因型.结果 野生、杂合变异和纯合变异基因型频率CYP3A4 * 1B分别为99.8%、0.2%和0,CYP3A5 * 3为8.4%、34.3%和57.3%;NQO1_(C609T)为28.7%、49.7%和21.6%;MPO_(G463)A为75.0%、23.2%和1.8%;MTHFR_(C677T)为25.9%、44.9%和29.2%,MTHFR_(A1298C)为67.3%、30.4%和2.3%;TPMT * 3C_(A719G)为96.8%、3.2%和0.表达型和缺失型基因型频率GSTM1分别为36.1%和63.9%,GSTT1分别为54.4%和45.6%.NAT2*4/*4、*4/*5、*4/*6、*4/*7、*5/*5、*5/*6、*5/*7、*6/*6、*6/*7和*7/*7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5%、4.3%、24.3%、18.2%、0.1%、1.8%、1.5%、5.0%、7.6%和2.6%,NAT2*4、*5、*6和*7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9%、3.9%、21.8%和16.3%,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基因表型频率分别为81.4%和18.6%.TPMT*2_(G238C)和TPMT*3B_(G460A)野生基因型频率均为100%.结论 药物代谢酶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与白种人和黑种人存在明显差异,与亚洲其他黄种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汉族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及活性与硫唑嘌呤药物毒副作用及疗效的关系,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对52例接受硫唑嘌呤(AZA)维持治疗的IBD患者监测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并运用引物特异性PCR及PCR-RFLP方法进行TPMT*2,*3A,*3B,*3C四种突变等位基因检测。进一步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中13例患者进行红细胞内TPMT活性检测,初步探讨汉族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及活性与AZA药物毒副作用及疗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在对52例接受AZA治疗的IBD患者的随访中,观察到有5例患者发生了骨髓抑制,1例发生了肝脏毒性。而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该6例患者均不存在TPMT*2,*3A,*3B,*3C这4种常见的TPMT突变等位基因。在TPMT 活性的研究中发现,发生早期骨髓抑制的3例患者TPMT平均活性低于没有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9.3±2.1 U/ml pRBC vs 18.0±6.2 U/ml pRBC;p=0.046),并且低于早期未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组(9.3±2.1 U/ml pRBC vs 17.7±5.5 U/ml pRBC;p=0.029)。发生肝脏毒性的患者1例,TPMT活性为28.8 U/ml pRBC,明显高于没有发生肝脏毒性的患者(14.7±4.8U/ml pRBC)。AZA治疗中维持缓解的IBD患者TPMT活性显著低于没有诱导缓解的患者(13.7±3.5 U/ml pRBC vs 22.0±5.5 U/ml pRBC;p=0.009)。结论: TPMT基因多态性检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AZA药物毒副作用;而初步研究发现TPMT活性能较好的预测早期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PMT gene mutations and determine the frequencies of four TPMT alleles, TPMT^*1,^*3A,^*3B and ^*3C in a healthy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A TDI-FP assay system was set up in out lab. To evaluate this system, 220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analyzed for the polymorphic sites at positions 460 (G→A)and 719 (A→G)of the TPMP gene using our new TDI FP method. Results:Three TPMP *3C(G^460→G^719) heterozygotes were identified, TPMP ^*3A and TPMP ^*3B were not found. All mutations were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DNA sequencing analysis. Conclusion:TDI-FP method has proven to be very efficient as a rapid and accurate approach for TPMP genotyping. TPMP ^*3C was the only polymorphism identified in this clinical samples we have registere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AZ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维持治疗中的不良反应(ARD)以及与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的关系。【方法】分析AZA在250例SLE患者维持治疗中的ARD发生特点,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这部分患者红细胞TPMT 活性,分析TPMT活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最常见的ARD是血液系统损害(21例,8.4%),其次为胃肠道反应(19例,7.6%),肝功能异常(8例,3.2%)、脱发(5例,2.0%),急性胰腺炎1例。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20例,8.0%),血小板减少(9例,3.6%)。所有患者的TPMT活性(按RBC,U/mL)均值为12.4±7.1(1.7-30.0),呈正偏态连续分布。出现血液系统损害、脱发的患者TPMT活性明显低于未发生的患者(P<0.001)。而有无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的2组患者之间的TPMT活性无差异(P>0.05)。在使用小剂量AZA(50 mg/d)时出现血液系统损害的患者TPMT活性均值低于使用常规剂量(100-150 mg/d)者(分别为3.4±1.5和7.3±2.6,P<0.001)。【结论】AZA在SLE的维持治疗中最主要的ARD是血液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与TPMT活性低有关,且酶活性低的患者在使用小剂量AZA时即可能出现血液系统损害。通过用药前检测TPMT活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浙南地区乐清市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致聋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收集乐清籍非综合型耳聋患者319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rRNA等4个基因9种热点突变,对基因芯片检出的23例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患者行Sanger测序,对基因芯片检出的10例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患者行多重连接酶反应检测技术检测。结果319例耳聋患者中,共检出基因突变患者128例(40.13%)。共检出GJB2基因突变58例(18.18%),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49例,杂合突变9例。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12例(3.76%),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6例,c.919-2A>G杂合突变3例,c.919-2A>G杂合突变复合线粒体12SrRNA基因m.1555A>G突变2例,c.919-2A>G杂合突变复合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1例。线粒体12SrRNA基因m.1555A>G突变60例(18.81%),其中1例复合基因GJB3基因c.538C>T杂合突变;线粒体12SrRNA基因m.1494C>T突变1例(0.31%)。本研究共检出7种GJB2基因突变、4种SLC26A4基因突变、1种GJB3基因突变以及2种线粒体DNA突变。结论与我国其他区域耳聋群体基因图谱不同,线粒体12SrRNA基因m.1555A>G突变是浙南地区乐清市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首要致聋因素,耳聋基因检测及慎用耳毒性致聋药物的宣传是本地区耳聋精准防控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广东韶关地区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广东韶关地区G6PD缺乏基因突变,获得基因突变谱并进行方法学应用评价.方法: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试剂盒对613例G6PD缺乏症表型筛查阳性样本,分两管检测中国人群常见的12种G6PD基因突变(95A>G、383T>C、392G>T、487G>A、517T>C、592C>T、871G>A、1004C>A、1024C>T、1360C>T、1376G>T、1388G>A).结果:613例标本中检出基因突变536例(男性365例,女171例,占87.44%),其中:1388G>A突变210例(占37.30%),1376G>T突变213例(占37.83%),95A>G突变55例(占9.77%),871G>A突变49例(占8.70%),1024C>T突变18例(占3.20%),1004C>A突变2例(占0.35%),1360C>T突变4例(占0.71%),383T>C突变1例(占0.18%),392G>T突变10例(占1.78%),517T>C突变1例(占0.18%),没有发现487G>A、592C>T突变类型.另外,女性双重杂合或纯合突变分布情况为:1388G>A纯合突变7例,1376G>T纯合突变4例,871G>A纯合突变1例,1388G>A/1376G>T杂合突变4例,1388G>A/871G>A杂合突变2例,1388G>A/95A>G杂合突变1例,1376G>T/1024C>T杂合突变1例,1376G>T/95A>G杂合突变1例,1376G>T/392G>T杂合突变2例.结论:1388G>A,1376G>T,95A>G,871G>A,1024C>T,1004C>A,1360C>T,383T>C,392G>T,517T>C是韶关地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已报道的中国南方人群突变谱相近;荧光PCR熔解曲线法G6PD缺乏症基因结果准确,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498-1500
目的:研究中国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一氧化氮合酶(NOS3)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9例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NOS3基因全部27个外显子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冠状动脉痉挛组中共有4例存在NOS3基因同一位点的同义突变,位于第17外显子的第1998核苷酸位点处的C突变为G(C1998G),使第666位的密码子GCC变为GCG,所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改变,仍为丙氨酸(A),其中3例为杂合子(C/G),1例为纯合子(G/G),其余患者及健康人群组均未发现上述突变及已知突变。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中发现的NOS3基因同义突变位点(C1998G)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庆部分区域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基因突变频率和特征,为PAH缺乏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PAH缺乏症患儿,将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分型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轻度PKU及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HPA),分析其二代高通量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的PAH基因突变情况以及Sanger测序技术对其父母相应变异位点的验证结果.结果 ①45例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中43例均检出2个变异位点(40例为复合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且所检测突变位点均来自父母;另外2例为杂合突变,仅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②45例PAH缺乏症患者共检出34种突变,主要以错义突变(52.9%)为主,c.728G>A突变频率最高(15.9%,14/88),其次为c.158G>A(11.4%,10/88)、c.1197A>T(9.1%,8/88)及c.721C>T(9.1%,8/88).高频突变的区域在第7外显子,包含4种突变,26个变异位点(29.5%).③13例经典型PKU患者检测到11种PAH基因突变,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为c.728G>A(8/25,32%);8例轻度PKU患者检测到9种PAH基因突变,c.728G>A(3/15,20%)突变频率最高;24例轻度HPA患者共检出24种PAH基因突变,其中c.158G>A(10/48,20.8%)突变频率最高.结论 重庆市PAH缺乏症患者PAH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为主,主要变异类型为错义突变,具有明显的热点突变(c.728G>A、c.158G>A、c.721C>T及c.1197A>T).  相似文献   

12.
齐兴菊  冯杰 《重庆医学》2018,(10):1343-1346,1350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及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对该院儿内血液科收治的98例ALL患儿,采用梯度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MTHFR C677T、A1298C及TPMT A719G、G460A的基因型,比较不同SNP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ALL患儿MTHFRC677T和A1298C的突变率分别为66.33%和44.90%,TPMT A719G、G460A的突变率分别为12.24%及9.18%.MTHFR A1298AC发生血小板降低的比例(28.13%)高于A1298AA基因型(7.41%)与A1298CC基因型(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A1298AA发生黏膜损伤的比例(9.26%)低于A1298AC基因型(43.75%)与A1298CC基因型(5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C677T、TPMT A719G、G460A等基因型与化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HFR A1298C与ALL患儿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肾虚血瘀型耳聋患者线粒体mtDNA12srRNA基因突变的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遗传学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新疆维吾尔族肾虚血瘀型耳聋患者(耳聋组)105例和健康对照组93例进行线粒体mtDNA12srRNA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耳聋组线粒体mtDNA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4例,对照组未发现A1555G突变。【结论】新疆维吾尔族肾虚血瘀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mtDNA12srRNA基因突变率为3.81%,提示从中医遗传学角度防治耳聋可能是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沈凌花  刘丽  李秀珍  盛慧英 《广东医学》2012,33(10):1395-1399
目的分析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HHI)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和基因突变特点。从基因水平了解PHHI的致病因素,以达到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的目的。方法对9例PHHI患儿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先扩增外周血ABCC8和KCNJ11基因外显子所在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正向序列测定,以检测突变。结果 2例患儿KCNJ11基因突变,1例患儿KCNJ11外显子第101位点G→A纯合突变(R34H),1例患儿KCNJ11外显子第91位点C→T杂合突变(R31W);2例患儿ABCC8基因突变,1例患儿ABCC8外显子31第3832位点出现G→A杂合突变(G1255S),1例患儿AB-CC8外显子12第1861位点出现C→T杂合突变(R598X)。结论发现4例患儿的基因突变,并发现一个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ABCC8新突变(G1255S),为临床治疗、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四个耳聋基因在南宁市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宁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 027例新生儿足跟血滤纸片,并提取DNA,应用测序法检测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包括GJB2(c.35del G、c.176-191del16、c.235delC、c.299-300del AT、c.109GA、c.11 GA)、GJB3(c.538CT)、SLC26A4(IVS 7-2AG、c.2168AG)和线粒体12SrRNA(1555AG、1494CT)共11个突变位点。结果:1 027例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的突变者183例,占17.82%,其中GJB2基因突变176例,占17.14%,其中纯合子突变23例(c.235del C 1例,c.109GA 22例),占2.24%;杂合子突变153例(c.235del C 10例,c.299-300del AT 1例,c.109GA 138例,c.11 GA 4例),占14.90%。GJB3(c.538CT)杂合子突变1例,占0.10%。SLC26A4(IVS 7-2AG)杂合子突变3例,占0.29%。线粒体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3例,占0.29%。本地区的GJB2和SLC26A4突变率与济宁、东莞、珠海、绍兴的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新生儿耳聋GJB2基因突变率比较高,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率较低。致病基因以GJB2 c.109GA为主,通过测序方法才能检测出基因突变位点比较多,有利于发现本区域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6.
荧光 MGB探针实时 PCR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方法】运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33例,一级亲属43例,正常对照30例。检出R243Q突变的PCR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发现11例PKU具有R243Q突变,突变频率为33%,其中突变纯合子4例,突变杂合子7例,一级亲属检出R243Q杂合子突变9例,正常人未发现R243Q突变。所有突变均经测序证实。【结论】PAH基因第7外显子的R243Q点突变在中国PKU患者中有较高的突变率;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是PKU的基因诊断良好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对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酶CYP3A5*3和P-糖蛋白编码基因MDR1 C3435T的基因多态性对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名中国健康受试者服用单剂量阿奇霉素片500 mg,生物检定法测定血药浓度。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PCR-ASA,两步法)和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分别检测受试者CYP3A5*3和MDR1 C3435T的基因型,按基因型分组比较基因多态性对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在20名受试者中,CYP3A5*3:野生型纯合子3名,野生型杂合子10名,突变型纯合子7名;MDR1 C3435T野生型纯合子12名,野生型杂合子和突变型纯合子各4名。将CYP3A5*3的3种基因型中野生型纯合子和野生型杂合子合为一组,与突变型纯合子比较。后者cmax显著高于前者38.14%(P<0.05)。如果去除MDR1 C3435T基因型的影响,则两组cmax差异更大(P<0.01),后者的cmax比前者高51.83%。而两种基因组的AUC0-144变化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3和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是影响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ADP抑制率并结合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了解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药效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PCI的患者,利用基因芯片试剂盒原理测定CYP2C19基因型,并分为三组:Ⅰ组为正常基因纯合子组(CYP2C19*1/*1),Ⅱ组为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组(CYP2C19*1/*2,CYP2C19*1/*3),Ⅲ组为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组(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所有患者使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ADP抑制率。结果Ⅰ组30例(41.10%),Ⅱ组25例(34.25%),Ⅲ组18例(24.65%)。三组间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DP平均抑制率中位数分别为44.20%、33.10%、21.4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血栓弹力图测定的ADP抑制率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带有正常基因CYP2C19*1的患者氯吡格雷药效明显优于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GJB2基因突变(connexin26)与皮肤疾病和耳聋有关,C louston综合征(M IM129500)与G JB6基因突变(connexin30)有关。本文报道1例C louston综合征样表型,由G JB2基因自发性错义突变引起,表现为头发稀少、耳聋、甲营养不良及轻度红斑角化症。由于密码子42的杂合突变,A A C>A A G,将天冬酰胺变成赖氨酸(N14K)。有趣的是,这一天冬酰胺与角膜炎-鱼鳞病-耳聋(K ID)征候群中突变的2个残基(G12R和S17F)相近,但N14K相关表型与K ID表型大同。相反,connex-in26或connexin30基因突变相关综合征有明显的表型交迭。本研究提示对C louston综合…  相似文献   

20.
高志杰  姜茜  陈倩  许克铭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3):111-114,168
目的 探讨第2代测序技术在儿童常见遗传代谢病诊断中的价值, 提出遗传代谢病诊断的新策略。方法 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3例甲基丙二酸尿症、2例苯丙酮尿症患儿进行检测, 同时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3例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检测发现均为MMACHC基因突变, 其中1例为c.80A > G(P.Q27R)和c.609 G > A (P.W203X)复合杂合突变, 1例为c.394C > T(P.R132X)和c.567dupT(P.I190fs)复合杂合突变, 另1例为c.80A > G(P.Q27R)和c.271dupA(P.R91fs)复合杂合突变。2例苯丙酮尿症患儿检测发现PAH基因突变, 其中1例为c.158G > A(P.R53H)和c.838G > A(P.E280K)复合杂合突变, 另1例为c.158G > A(P.R53H)和c.1238 G > C (P.R413P)复合杂合突变, 上述突变均为已知致病突变位点杂合突变;Sanger测序结果与第2代测序结果相符合。结论 本研究提示第2代测序技术具有低成本、高通量、高敏感度以及可灵活设计的特点, 可作为儿科临床常见遗传代谢病基因诊断的首选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