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7例临床治疗资料,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全部87例(90眼)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治疗后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中8眼出现角膜水肿,经治疗后均于3d内消失;3眼出现低眼压症状,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2眼出现前房渗出,经治疗后自行吸收;1眼出现角膜萎缩;无视网膜脱落,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同时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6例(56眼)术前视力:<0.01者26例、0.1 ~0.2者23例、0.3 ~0.5者6例、>0.05者1例,术后6个月视力分别为:4例、11例、21例、18例,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74,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为(15.26±3.37)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34.60±3.85)mm Hg,(t=28.29,P<0.05).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为(3.27±0.64)mm,明显大于术前前房深度(1.58±0.39) mm(t=16.90,P<0.05).所有患者均有滤过泡形成,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可有效地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7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6例,联合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眼压、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t =2.98、3.06、15.21、5.17,均P<0.05),联合组的眼压(10.65±1.58)mmHg、前房深度(2.41±0.81)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8、3.22,均P<0.05)。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联合组视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87、3.38、4.01,均P<0.05)。联合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χ2=3.98,P<0.05)。结论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对眼压控制满意、视力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的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后观察记录下患者的眼压、视力、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为(24.31±3.24) mmHg,术后为(12.82±3.01) mmHg,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1,P<0.05).术后经过矫正视力>0.4的有86眼,占86%,与术前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的联合手术可减短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的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患者眼压为(28.9±4.5)mm Hg,手术后患者眼压为(12.5±2.3)mm Hg,手术后患者的眼压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功能性滤过泡率为23.3%,手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率为91.7%,手术治疗后功能性滤过泡率明显的高于手术治疗前(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临床中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是可行的,能够有效的恢复其视力,改善眼压,并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方少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15-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单独采用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3的,实验组由13.3%增加到90.0%,对照组由16.7%增加到76.7%。且两组术后眼压均有明显降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6.7%,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25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5.8±3.5)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最终矫正视力范围0.1—1.0,≥0.6者16只眼(64%),与术前(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平均眼压(23.01±2.63)mmHg,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降至(14.02±2.0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迅速提高视力,控制眼压,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胡海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4):119-12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定期检查患眼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为(15.26±3.37)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25.69±13.5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为(3.27±0.64)mm,明显大于术前前房深度(1.58±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已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2例54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对房角粘连区域用粘弹剂钝性分离。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房角变化,前房变化,眼压监测,视野电生理检测,房水流畅系数与压畅比变化,随访3~29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眼压术前(52.87±9.86)mmHg,随访时平均(12.19±3.96)mmHg。房角术后全部开放46眼,部分开放8眼;术前前房深度平均(1.62±0.26)mm,术后平均(1.21±0.14)mm。随诊54眼视野均无缩小;房水流畅系数(C)术前平均0.098±0.005,术后平均0.201±0.03。压畅比(PO/C):术前平均127.32±6.01,术后平均89.3±4.87。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平均视力、平均眼压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眼平均视力由(0.15±0.02)恢复至(0.48±0.13)、平均眼压由(23.29±4.83)mm Hg下降至(10.32±2.34)mm H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角膜水肿3.33%、后囊浑浊4%、前房纤维素渗出5.33%。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眼压、恢复视力,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PACG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0例(3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状、前房深度及房角形态等情况.结果 超乳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22.7±8.3)mmHg,术后1周(16.7±7.3)mmHg,术后3个月(18.3±6.3)mmHg,术后1周及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眼的滤过泡形态与术前相同.中央前房深度术前(1.85±0.51)mm,术后3个月(3.05±0.35)mm,术后前房加深(P<0.01).与超乳术前相比,房角粘连处大部分开放.结论 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改善视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且不影响原滤过泡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王玉元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4):52-53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较术前视力均升高,眼压均下降,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B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优于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07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5例患者60眼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观察组,其余52例55眼采用常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眼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散光程度较对照组低,恢复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具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4例(64眼),按照眼压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30mmHg)40眼采用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mmHg)24眼采用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的提高,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和矫正视力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极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手术要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1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充分降压后眼压仍很难降至正常患者,在眼压〉40 mmHg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5月。结果19眼手术顺利,无1例出现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15月,15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2眼需加药物控制。成功率为78.9%。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持续性极高眼压下,如药物不能控制,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复合性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