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卫出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昆霞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24-25
从卫气与阳气特别是卫气与下焦肾阳的关系论述了卫气当出于下焦。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卫气虚弱,外感久治不愈者,按“卫出下焦”的理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再造散,可取得满意疗效,故认为卫气出于下焦,养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相似文献
2.
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1水饮为病的成因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考《伤寒论》所载水饮病之成因不外以下3个方面。1.1误治即由外感病误治造成,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乃发汗损伤心之阳气,致肾中之寒水欲冲逆向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乃吐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而… 相似文献
3.
关于《伤寒论》中头痛证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12-13
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具有病因众多、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各不相同等特点,因此诊治相当复杂。从《伤寒论》中论及的头痛的相关条文入手,按证分型,扼要概括了《伤寒论》中对于头痛的证治辨析,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血证的论述,根据有关条文,从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治禁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整理,浅析透表、攻下、疏达等治疗方法,管窥仲景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义相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61-63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伤寒论》中发黄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总结了《伤寒论》中发黄证治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8.
承选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
《伤寒论》中对病情的预后,多处用“可治”、“难治”、“不治”等词来描述,明确记载“难治”病证治条文共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3条;阳明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厥阴病篇3条,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1 脏结证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伤寒论》第129条曰:“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此条主要论叙脏结的脉证预后。结胸与脏结病主证均为心下硬满,按之痛,然其病理属性却有很大差异。脏结为脏虚寒凝,气血瘀滞所致,是邪结在脏,胃腑无实邪阻滞,受纳尚可,故“饮食如故”。但因脏为…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失眠证治之析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在《伤寒论》中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通篇共有14条论及本证。其中有言病理不及方药者,有据失眠而断预后者,有方药详实,说理透彻者。因《伤寒论》行文简约,加之涉及失眠的内容分布全书,使后学者不便掌握,笔者试对其进行归类剖析,希望能对同道研究学习仲景学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有关水气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治疗机理。其形成主要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即由水气病邪本身引起的症状、阳气失于敷布引起的症状、水气与它邪互结引起的症状。水气之病,既指有形之水肿,又指无形之水气,尤以后者为主。水气病的常用治法有: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利水法、调畅气机法、散结逐水法、解表利水法等。论中法中有法,内容详备,应用灵活,且诸多治法均具有重视气机畅通、治水不忘护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版本一向为学者所注意,但因年代久远,汉唐之时,书籍皆靠手抄传授而无刻版印刷,难以广为流传.通过对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归纳总结《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和现况.近年来,对于《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并不特别突出,《伤寒论》在版本研究方面,多数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伤寒论》版本的研究者中以钱超尘教授为首,其对宋本《伤寒论》的研究最为透彻,对张仲景本人及宋本《伤寒论》的流传演变研究颇为详细.另有其他学者亦对宋本《伤寒论》及其他版本的《伤寒论》进行了版本研究,但研究不够深入且不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温疫论》中下法运用的分析,总结出下法的适应症及下后诸证的治疗思路。对临床下法的应用,当取之"证"与"体",把握适度的原则是关键。在临床中一定要仔细辨证,以保证临床攻下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张玉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3):165-168
对《伤寒论》利水法的适应证及辨治原则、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和临床运用总结。①以辨证论治、利水不伤正为原则。②用药特点 :病重势急者 ,单纯用功效相近的利水药 ,水邪速去 ;病重势缓者 ,数味峻逐水药同用 ,并应非常谨慎 ,恐伤正气 ;正虚水停者据阴阳虚损程度选择适当补益药 ,治表邪兼水饮者 ,处处注意到解表不碍利水 ,利水而不遏邪。③据病情轻重缓急 ,体质强弱 ,药物性能 ,决定药物用量及剂型。斟酌病情 ,灵活变通 ,有常有变 ,总之以提高利水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
15.
王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49-50
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效颇多,是一味常用药,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广泛,通过不同的配伍及用法,表现为不同的功用。文章仅就甘草在《伤寒论》的运用规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阳主阴从的阴阳观强调阳气的主导重要性.少阴寒化、厥阴失合引起阳用障碍而致急危重症,《伤寒论》虽精于汤液调节阴阳,但其恐缓不济急,故欲急温其阳,应舍药取灸以发其燎原回阳之效.少阴寒化重症灼灸以通阳复脉、助阳抑阴、温阳补阴;厥阴失合危症施灸以升阳救逆、通阳外达、扶阳固脱.《伤寒论》之灸法回阳施治救急,始终贯穿于阳主阴从的阴阳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的开展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4):9-10
介绍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教案的准备与实施方法。开展PBL教学法的4点体会是:其一,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从三方面选择,以达到举一例而通数例的作用;其二,给学生思考、提问、探讨的空间,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学习的线索、问题的引导、方法的示范;其三,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其四,开展PBL教学,教师先要练好内功。 相似文献
19.
王宗柱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3-5
从发汗解表而汗出、调和营卫而汗出、化气行水而汗出、和解少阳而汗出、清热行滞而汗出和祛风化湿而汗出六个方面,分析了《伤寒论》中服药治疗后的汗出,认为其汗出可分为:发汗而汗出和未发汗而汗出两类。发汗而汗出者意在解表祛邪,通过发汗使邪气随汗而外解,属汗法治疗的结果。而未发汗而汗出者,虽各有不同的发生机理,但皆为正气康复,气血周流,升降出入协调,水津布化的结果,是为机体康复的佳象。 相似文献
20.
高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590-591
标、本、中见理论可以指导研究六淫发病规律及指导治疗用药。仲景在《伤寒论》中发展了内经标本中见理论,即任何一经的发病,都有“从本”、“从标”、“从中”三者,从而创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